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运用——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平均数”教学为例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运用——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平均数”教学为例论文

3

2024-07-30 10:31:0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经常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健全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了发挥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本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及实施要点进行分析,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为例,深入研究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经常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健全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了发挥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本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及实施要点进行分析,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为例,深入研究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向式教学;平均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中,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当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主要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中创建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以此来启发学生。学生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具备更强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优势,教师要科学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逐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原则及实施要点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原则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精准性原则,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数学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精准设计问题,确保数学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能够在课堂中起到推动的作用。二是明确性原则,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时,需要保证数学问题的明确性,对问题的逻辑进行分析,保证数学问题中各项条件信息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在问题中适当引导学生,确保学生能够明确解答问题的方向,避免问题本身过于混乱、模糊,导致学生无法理清解答问题的思路。三是层次性原则,教师要明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包括基础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实施要点

  数学教师应当明确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按照特定的要求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提问的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问题,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分析教材内容,设置教学目标,明确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还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即使遇到问题,也不会提出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自提出问题,并且在组内进行讨论。如果小组学生都无法解决问题,可以共同提出该问题,在整个班级中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布置问题探究任务。教师应当将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出生活化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想法,如果学生找不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第四,教师要为学生介绍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相互讨论,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猜想假设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具备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做好总结反馈工作,当学生解答完问题后,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总结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易错问题,如果学生仍然存在疑问,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充分发挥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作用。

005XpTbZly1hp2ybuz4v7j30u00tz417.jpg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完善知识体系

  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之前,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明确数学与教学目标和数学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数学问题,把握问题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注意不同阶段问题的特点,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提出基本、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设计一系列关键性问题,结合情境、案例等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使学生熟练运用知识,健全数学知识体系。在课后巩固复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重点内容设计问题,除了一些基础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设置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课前预习中,教师提出了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平均数有关的事情?你有哪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疑问?”在课堂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回答课前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想到了很多与平均数相关的例子,如期末考试后,学校会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各地区在计算人均年收入和人口密度的时候,也会运用到平均数。还有很多学生围绕平均数提出了相关问题:“平均数和平均分有什么区别?怎样计算平均数?为什么会将平均数作为数据标准,而不是总数?”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数据提出问题,假设小王进行投篮测试,统计小王两分钟投篮投中的次数,小王总共展开五次测试,每次投中的次数分别为5、4、7、5、9,让学生计算小王平均投中的次数。学生根据课堂中学到的平均数计算方法进行求解,即(5+4+7+5+9)÷5=6,所以,小王每两分钟平均投中6次篮球。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习题,通过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更充分地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如果教师直接提出“平均数”相关的问题,学生也很难会主动思考探究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化情境中。生活化情境能够增加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学生会被情境吸引,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将生活化元素融入问题情境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游戏化的形式,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到一起,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教师应当让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结合现实生活设计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使学生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还要分析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思维水平、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分析教学的重难点,确保情境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重点和数学难点知识。

  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求解的公式,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准备14个笔记本,随机挑选两位学生,给第一位学生9个笔记本,给第二位学生5个笔记本,让所有学生共同思考,请问怎样交换,才能让两位学生得到相同数量的笔记本。有的学生建议将两个人的笔记本收集起来,平均划分成同等数量的两份后,再发给两位学生。有的学生建议第一位学生直接给第二位学生2个笔记本。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境导入课程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且初步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在学生提出的两个建议中,第一个建议就是“先合并再平分”的方法,第二个建议是“移多补少”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公式,同样可以引入情境。教师可以准备两小袋大米,两袋大米的重量分别是3kg和2kg,为了将两袋大米平均分给两个人,提问应该如何划分?学生会将两袋大米的重量相加,再计算两者的平均数,即(3+2)÷2=2.5(kg),根据数学公式进行计算,就能够得到该问题的答案。

  (三)提炼核心问题,明确知识之间的关系

  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时,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问题,从中提炼出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在问题探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根据问题进行猜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强化学生的知识解构和知识重构能力,以此来实现知识迁移。

  当学生对平均数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要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四年级学生身高的数据设计问题,为学生展示四年级学生身高统计散点图,并且给出某位学生的具体身高数据,让学生根据散点图分析该学生的身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引入了散点图,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还要对散点图有一定了解,具备识图能力,结合统计图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提问,强化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一般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适当变化提问的形式,强化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换问题,共同探讨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动力,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游戏活动,在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游戏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几个物品和套圈,让班级中的男生和女生分别使用套圈,每个人可以使用套圈10次,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记录每一位学生套中的次数。完成游戏活动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有的学生会根据男生和女生套中的总数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根据男生和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进行比较,当学生发现存在不同的比较方法时,学生提出了问题:“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判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第一种比较方式不够合理,因为班级中男女生的数量并不相同,如果按照总数进行计算,无法保证公正性。于是,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按照平均数进行比较。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用巧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005XpTbZly1hp22k1bkb3j30rs0r2n4d.jpg

  (五)适当追问,实现深度学习

  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追问,避免学生的思考过于浅显,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上述套圈游戏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经过计算,男生平均套中的次数为6次,一位男同学小李套中了6次,提问小李套中6次与男生平均套中6次是否含义相同?平均数是否会比最大数还大?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及原因。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层次性问题的引导下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前期提到的问题和讲解的知识,通过追问的方式驱动学生,使学生持续思考,深入探究问题,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在备课期间合理设计问题,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水平,保证数学问题的精确性、明确性和层次性。教师要科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问题,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具体的生活化情境提出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数学教师还要提炼核心问题,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在合适的时机追问,让学生的思考探究更加深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最大程度保证数学教学质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