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探究论文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探究论文

20

2024-06-29 11:05:54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近年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需要在完成教授基础知识、培养实践技能的教学任务之余,着重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精神品质等,完善他们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学服务,落实课程思政方针政策。美术教育在高校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推进人才全面培育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分析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存问题,探讨在高校美术教育

  摘要:近年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需要在完成教授基础知识、培养实践技能的教学任务之余,着重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精神品质等,完善他们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学服务,落实课程思政方针政策。美术教育在高校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推进人才全面培育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分析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存问题,探讨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美术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探寻合适的契机与路径开展思政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绘画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思政综合素养,进而有效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为其今后的实习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高校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1]。基于此,教师需要以教学经验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并剖析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路径。

image.png

  一、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一个班级内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高校美术教师需要在分析学生美术基础、认知层次、接受水平、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观看思政视频、参与思政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知。这样,能够成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丰富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的同时,培育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二)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进而完善他们的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最终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述思政理论知识,能帮助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使其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努力,最终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即不仅可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平衡发展[2]。

  (三)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传统绘画作品,如中国古代壁画、唐宋时期的人物画、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等,使学生在领悟绘画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又比如,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示我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美术作品,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存问题

  (一)思政目标设置缺失

  在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大多重视对学生美术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在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时,也侧重于这两个方面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尽管部分教师会在教学目标中增设美术素养目标,但大多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素养等,而对于爱国情感、文化自信、道德精神等方面的思政目标设置相对缺乏,难以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为了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进程,教师需在美术课堂上着重突出美术课程特点,进而发挥其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培育学生审美水平的育人功能,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感知美术学科的无限魅力,最终陶冶情操,洗涤心灵,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价值体系。但是,就高校实际美术教育内容来看,部分美术教师仍习惯照搬课本来开展教学,并未结合实际案例和学生需求进行思政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这样,教师虽然教授了学生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但是并未使学生掌握美术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与价值,从而很难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目前来看,部分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习惯沿用传统的说教式或“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并且以自己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并未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单一且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参与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热情和动力。另外,部分教师并未积极学习和借鉴新的教学方法,未能将情境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方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未能将不同方法整合起来,进而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和无趣,无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最终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四)缺乏传统文化渗透

  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工艺美术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大的融合价值,是美术教育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美术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缺乏开发。一方面,对于教材中提到的传统工艺美术内容,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其中涉及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而对其文化内涵、发展历史等内容挖掘不足;另一方面,在讲授一些美术技巧时,部分教师未能将其与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联系起来。这使一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达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等课程思政目标。

  (五)教师思政能力不足

  部分美术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不足,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该让专门的思政教师负责,在美术教学中无须融入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还有部分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实施落地的重要意义,但一时难以掌握该理念在美术教育中实现有机融入的方法和路径,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思政目标,凸显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的实践首先要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纳入美术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目标之中,以此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思政元素相结合,构建知识、能力与思政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体系,将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文化认同、创新思维等各个元素融入其中,以此培育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首先,确定知识能力目标。教师可通过讲授美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其次,重视构建思政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职业精神,将优秀的精神品质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结合,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继续坚持发扬光大和传承创新。这可以使学生形成辩证意识,树立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二)深挖教学内容,渗透思政理念

  高校美术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包括诸多绘画技术、艺术文化等内容。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也涵盖很多思政教育元素。在高校美术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有效、深度融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意识方面的熏陶,在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升华其思想水平,进而培养出合格的美术人才。以“中国工艺美术史”相关内容为例,该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我国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工艺美术相关非遗文化内容和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文化瑰宝,树立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相应的工艺美术实例,引入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及工艺品制作过程纪录片,充分挖掘其中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相应的绘画或制作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素养。通过对美术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教师可以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使课堂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与知识内容完美贴合,切实落实课程思政。

  (三)依托信息技术,深化思政情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同时信息技术也在教育教学中得以普及,为当代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依托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教师已经一改以往“教材+板书”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动化和趣味化,同时也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基于课程思政的开展,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在美术教育中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情境构建,实现教育情境的生动化和趣味化,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容及思政教育内容,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四)融入传统文化,激活民族精神

  在美术教育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价值,深入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培养的同时,进一步激活其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比如,在素描造型课程训练中,教师可将我国的汉代雕塑、画像石、画像砖的团块式造型方式融入课堂造型训练中,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造型视角增强学生的造型意识,让学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其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进而产生文化传承意识。

  (五)构建教研小组,强化师资力量

  除了上述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之外,学校还应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水平。因此,在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之外,还要构建教师课程思政教研小组,使教师通过交流、沟通与实践,总结出更多元、形象、高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首先,应建立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的教研小组,集合校内美术教师,以相关专业为单位设立不同小组。各小组每月度应开展教学会议,讨论分析在实际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商议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案与办法,形成有效的实施计划,在下一月度中进行实践尝试,并在连续的会议讨论中不断优化发展,形成持续升级的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其次,应以教师小组为单位,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竞赛活动,包括教案设计大赛、“金课”设计大赛、教学观摩活动、课题申报活动等,通过实际演练与交流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最后,还应将课程思政效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针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结果、教学表现、学生表现等因素,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并将其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薪资、职称评选、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制度倾斜,以此激励教师形成持续发展与学习的意识,形成更科学的职业规划。

image.png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学校与教师应全面了解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把握专业方向,完善“三全育人”体系与课程思政框架,通过构建思政目标、深挖教学内容、融合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文化、构建教研小组等实施路径与方案,打造优秀的美术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从而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美术人才,真正实现“德业兼修、知行并重”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超.大学通识美术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J].新美域,2023(8):108-111.

  [2]刘玉凤.“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3(3):63-66.

  [3]刘婕.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思政元素探究[J].林区教学,2022(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