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UbD理论指引下初中英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UbD理论指引下初中英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66

2024-06-28 11:53:57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介绍UbD理论。阐述UbD理论指引下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原则,即强调迁移性、凸显真实性、突出完整性、注重统领性、体现趣味性。结合译林版初中《英语》8A Unit 3 A day out的教学,探索如何在UbD理论的指引下设计初中英语表现性任务,即提炼单元大概念,逆向设计表现性任务;开展子任务,围绕表现性任务构建课程框架;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表现性任务的趣味性。

  【摘要】介绍UbD理论。阐述UbD理论指引下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原则,即强调迁移性、凸显真实性、突出完整性、注重统领性、体现趣味性。结合译林版初中《英语》8A Unit 3 A day out的教学,探索如何在UbD理论的指引下设计初中英语表现性任务,即提炼单元大概念,逆向设计表现性任务;开展子任务,围绕表现性任务构建课程框架;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表现性任务的趣味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表现性任务;UbD理论;逆向设计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以孤立记忆和操练语言点为主的知识导向教学,从浅表性、碎片化和应试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向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教育部2022)。但是,在开展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目标缺乏连续性、顺序性和进阶性,容易忽视单元内不同课时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进阶特点;教学重点不突出,对单元各板块内容解读不到位,无法提炼单元教学主线;评价方式单一,只通过传统的考试、小测验评判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等。因此,探究UbD理论指引下初中英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UbD理论概述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Wiggins&McTighe 2017)提出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理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即逆向设计。逆向设计是一种设计课程或单元的过程,在设计开始时就已经清楚其结果,并且为了获得该结果而进行设计。逆向设计包含三个阶段,先确定“预期教学目标”,再据此目标思考如何收集“达成预期目标的证据”,然后“围绕目标安排学习和教学活动”。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能很好地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有效解决单元整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其深度学习,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并促使其核心素养落地。

  二、UbD理论指引下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原则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2017)强调逆向设计中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通过什么标准评判学生具备了知识迁移能力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2017)表明大部分情况下表现性任务可以作为测量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评估证据。表现性任务往往呈现一个问题,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的目标。学生为一个确定的对象(真实的或模拟的)开发具体的产品或做出相应的表现,其情境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中的机遇和困难,故能较好地证明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理解目标。

  因此,开发和设计表现性任务是逆向教学设计的关键。UbD理论指引下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大概念为锚点,强调表现性任务的迁移性

  迁移是大概念的本质和价值。王蔷、周密、蒋京丽等(2020)指出大概念作为课程内容的重点观念、原则、理论和问题等,能够使具体的知识点结构化、体系化,促进对课程内容的持续性理解,从而迁移到学科内或学科间的其他情境中。因此,要深入解读单元语篇,提炼出单元大概念,并将其融入表现性任务。

  (二)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凸显表现性任务的真实性

  当学生能够将核心概念、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各种情境下的挑战性任务时,就显示了他们的理解。通过将学习任务与真实情境和问题联系起来,学生能够看到学习的实际应用和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会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三)使用GRASPS工具架构,突出表现性任务的完整性

  运用GRASPS工具设计和构建完整的表现性任务,包括Goal(目标:你的任务)、Role(角色:你在任务中扮演的身份)、Audience(对象:你在任务中服务的对象)、Situation(情境:任务发生的情境,在此情境中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或挑战哪些任务)、Performance/Product(表现或产品:是判断学生达成目标的证据,包括书面形式,如资料收集、实验记录、实验报告、意见书等;口头形式,如对话、辩论、讨论、演讲等;展示形式,如图表、模型、PPT、漫画、展览等)和Standards(标准:对任务表现进行评估的标准)。

  (四)逆向设计课程框架,注重表现性任务的统领性

  在课程设计中,表现性任务可以通过逆向设计的方式统领整个课程框架。首先,确定最终想要达到的综合性目标;其次,逐步拆解为不同的表现性任务,并确保不同任务之间具有一定的衔接和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五)创新形式和内容,体现表现性任务的趣味性

  趣味性在课程设计中十分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成正相关。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丰富表现性任务形式,强化学习体验,提升任务效能。

  三、UbD理论指引下初中英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实践

  以译林版初中《英语》8A Unit 3 A day out为例,阐释教师如何在UbD理论指引下设计表现性任务,并围绕表现性任务构建课程框架。

  (一)提炼单元大概念,逆向设计表现性任务

  该单元的话题为“A day out”,属于“人与社会”

  主题范畴,主题群为历史、社会与文化,子主题内容为中外名胜古迹的相关知识和游览体验。单元主题意义和核心育人价值为增加学生对中外名胜古迹相关知识的了解;帮助学生学会通过旅行更好地认识世界,形成热爱旅行的积极态度。单元情境主线为来自美国的琳达(Linda)来拜访北京阳光镇的堂妹凯蒂(Kitty),凯蒂带琳达游玩了北京各景点。阅读语篇为琳达世界公园一日游结束后写给父母的游记,表达了旅游后的感受。语法语篇也是琳达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综合技能语篇为凯蒂和同学丹尼尔(Daniel)为琳达安排出行,讨论去或不去某地及其原因。学习技能语篇为凯蒂游玩世界公园的感受。写作语篇为凯蒂和丹尼尔邀请全班同学和琳达北京一日游的邀请信。通过深入分析单元语篇,梳理出本单元具有中心性、抽象性、迁移性的大概念:一日游的基本要素;景点的描绘和游览体验的表达。

  凯蒂和琳达作为教材主线人物,如果以他们的虚拟情境设计教学任务,就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有鉴于此,教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积极开发和利用学校、学生、数字学习资源,创设真实情境。所在学校作为“南京市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窗口学校”,长期与新西兰友好学校Mission Heights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开展线上交流活动,且每年选派师生去对方学校研学1—2周。教师结合学校资源,设置情境:“Mission Heights学生即将来我校开展为期两周的研学活动。”为了凸显表现性任务的完整性,教师使用GRASPS工具设计表现性任务,具体见表1:

image.png

image.png

  要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需要了解南京的不同景点,包括其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等;需要根据Mission Heights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景点,并做好出行安排;需要掌握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词汇和表达,以便准确地介绍景点;需要有条理地呈现活动过程和感受,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和表达,以吸引读者并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开展子任务,围绕表现性任务构建课程框架

  为了较好地完成“南京一日游”的任务,教师从目标出发,逆向设计了3个子任务。

  【子任务1】一日游结构化知识的梳理

  “结构化知识指经过梳理、组织和整合文本信息后形成的概念结构,这一结构使知识之间建立起了逻辑关联。”(张秋会、王蔷2016)结构化知识为学习者提供了有机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运用和迁移已学知识。这种迁移能力使学习者能够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和问题中,提高学习效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出一日游的结构化知识。阅读板块课后练习B2呈现了一日游Date、Place、Weather、How togo、About the park的结构化信息;听力板块谈论了篮球决赛的时间点和活动内容,涉及活动费用;任务板块从Time、Place、Activity角度清楚罗列了一日游的计划提纲。此外,教师激活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相关主题的知识图式,使该主题的结构化知识更为完整、全面、清晰。7B Unit 3听力语篇描述了参观故宫的一天活动,博物馆活动以参观为主,要求学生获取Things to see的信息,以此思路将Activity细化为Things to see、Things to do、Things to learn和Things to eat;7B Unit 6 Speak up提及外出游玩的必备物品(mobilephone)和注意事项(It’s dangerous to swim in the lake),虽然这两项未在本单元提及,但确是一日外出的重要内容,故可将此两点补充为本单元结构化知识(见下图)。

image.png

  【子任务2】南京景点的描绘

  从上图结构化知识可以看出,Activity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是一日游的难点。单元教学要以景点描绘为重点,在各板块梳理景点表达,并在课堂活动中加以练习。

  导入板块,类比教材介绍的金门大桥,教师鼓励学生上网搜索南京长江大桥、南京眼和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基本信息。课堂上学生以对话或报告进行展示,在夯实目标词汇how long/wide/tall/deep/heavy/be made of的同时,对南京本土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坚定文化自信。

  语法板块,单元语法项目为(not)as...as和反身代词。(not)as...as用于表示双方某方面程度相同或不同,反身代词在句子中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课程标准》倡导在语境中呈现新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观察和归纳所学语法的使用场合、表达形式、基本意义、使用规则和语用功能(教育部2022)。语法的学习要基于语境,语法的输出同样如此,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在单元主题下进行有效输出。本单元学生需要学会使用as...as类比或对比南京景点,语法练习如下页表2所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最终达到能灵活输出的目的。从词到句,再到语篇,对学生句子构建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最终使其能在景点介绍中自然输出目标语法。

image.png

  【子任务3】旅行感受的表达

  表现性任务“活动结束后的游记感受”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总结出单元语篇使用的表达方式。首先,通过形容词直抒胸臆,如单元语篇中句子“There are models of more than a hundred places of interes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They are small but wonderful.”中的small but wonderful表达了世界公园模型虽然小,但是足以令人惊叹。这与学习技能板块名词构成形容词后缀-ful和-less的学习内容一致。此外,can’tbelieve one’s eyes,can’twait to get off the bus等固定表达也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激动之情。其次,通过描述旅行时的天气状况间接表达感受,如单元语篇中句子“It was a fine warm day.The sun was shining in a clear blue sky.”中的shining in a clear blue sky(阳光明媚的天空、清澈的蓝天)暗示旅途愉悦。再次,通过使用程度副词更准确地表达对旅行感受的强度和程度,如单元语篇中句子“It is made of steel and is really tall.”强调埃菲尔铁塔模型非常高。最后,通过标点符号,如感叹号突出兴奋或惊喜。在学生明确表达感受的方式方法后,教师在班级小管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上传最难忘的一次旅行照片及感受。学生在完全真实的情境中夯实所学,并通过平台达到了分享感受的目的。

  3个子任务的达成确保学生最终顺利完成“根据需求为新西兰Mission Heights Junior College学生安排有意义的‘南京一日游’”的表现性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表现性任务的趣味性信息技术使表现性任务更具操作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旅行前,班级学生合作制作南京景点小册子,并邀请Mission Heights学生挑选想参观的景点;根据Mission Heights学生所选景点制订“南京一日游”计划,再以邀请信的形式告知。旅行中,学生借助小册子、网络、课堂所学知识与Mission Heights学生深入互动,向他们展示南京文化之美。旅行后,学生整理文字、图像、视频资料。表现性任务展示成果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旅游札记,可以是生动、有趣的视频,也可以是互动性强的Mission Heights学生采访。展示平台可以是学校微信公众号,也可以是专门制作的两校活动网站平台。

  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基于UbD理论设计表现性任务,有利于教师从单元主题和大概念出发,逆向设计任务主线,并围绕表现性任务制订课程框架,使任务具有迁移性、真实性、完整性、统领性和趣味性;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教学模式转向以目标为引领的结构化、整合化课程教学模式。另外,教师在UbD理论指引下设计并开展表现性任务,有利于学生建构单元结构化知识,深度挖掘单元主题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蔷,周密,蒋京丽,等.2020.基于大观念的英语学科教学设计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11):99-108.

  威金斯,麦克泰格.2017.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秋会,王蔷.2016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