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智育与德育双重提升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2024-06-28 10:46:46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部分高校教师存在重技轻道的现象,对学生思政教育不足,致使一些学生思政意识淡薄,进而难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有效实现智育与德育双重提升,将新工科与大思政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政意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学习思维,进而实现工程实践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旨在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部分高校教师存在重技轻道的现象,对学生思政教育不足,致使一些学生思政意识淡薄,进而难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有效实现智育与德育双重提升,将新工科与大思政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政意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学习思维,进而实现工程实践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旨在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思政;智育;德育;培养机制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开展实施,我国正经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1]。在这种新形势下,国家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与此同时,新产业、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也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迫切需要对当前的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对科技人才新的要求。
为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我国在2016年首次提出“新工科”这一概念。随着“复旦共识”及“天大行动”的相继开展,新工科教育在我国逐渐开始实施。新工科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以适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工程人才[3-4]。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由此可以看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思政教育为引导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
一、新工科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教师重技轻道
新工科背景下,一些高校教师只着重于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知识内容的传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行的教育。《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教育是新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育依然存在着教师授课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不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未能做到同向同行等问题。
(二)部分学生思政意识淡薄,缺乏人文情怀与技术意识
新工科教育要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然而,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未能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目的性,不具备使命感和价值感。例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无法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原理;容易知难而退,不具有挑战精神;创新意识缺乏,无法有效做到举一反三。
二、智育与德育双重提升培养机制构建策略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教育中所存在的只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的现象进行探索研究,以培养兴学强国、服务社会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为目标,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新工科背景下智育与德育双重提升培养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来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重提升。具体内容有三点。
(一)革新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国际竞争形势愈加严峻。国际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和教育的竞争。为增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的国际竞争力,亟须对我国的工程教育进行改革,以培养出能够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新时代人才。在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除了要注重根据需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意识的提升与价值的引领。因此,在新工科与大思政背景下,为实现智育与德育双重提升,培养出实践创新型人才,高校亟须根据新时代、新背景的需求,设定更切合当前新形势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主要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个角度综合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知识传授方面,人才培养要做到服务“1需求”,适应“3新”,提高“2能力”。服务“1需求”即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近年来,我国陆续开展实施了“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为保证重大国家战略的顺利开展,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需要培养出能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适应“3新”,即适应新环境、新行业和新技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许多新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无人驾驶等的出现,迫切需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出能够掌握新技术的工程人才。提高“2能力”,即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适应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我国高校必须提高工程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培养的人才必须从“懂原理”向“会使用”转变,提高人才的实践创新力,这样才能满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在价值引领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首先,人才培养要以兴学强国为使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加强大国自信。学生要相信我国的文化、科技和未来。再次,所培养的人才要有奉献精神,要以服务社会为荣,以敬业奉献为乐。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开拓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二)基于成果导向进行反向教学设计
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要以需求为导向对教学进行反向设计,最后通过正向实施满足目标需求。首先,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设定。新的课程体系要能体现两方面的新意:一是对传统工科专业课程进行新的改造,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二是将新的工科专业,比如人工智能、数据挖掘、量子计算等纳入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每一门具体课程而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化应用,重构教学内容,即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从重视知识原理的讲解向注重具体的实践操作转变。针对每一部分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最后,要对教学环节进行设置,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机制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成果导向教育中,从需求开始,最后又达成需求。培养目标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三)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为实现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本文进行了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如表1所示。该模式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教师和学生都设定了不同的任务侧重点。在课前阶段,教师主要利用腾讯会议、雨课堂等线上平台进行教学视频录制,明确课程要点和思政要点,并发布学习任务点。学生则通过平台学习教学视频,掌握课程重点并理解思政要点,完成学习任务点。在课中阶段,教师在线下课堂针对课程的难点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与思政教育融合,并结合实例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则可通过分组汇报等方式加强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建项目实践环境、布置课程习题,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则可通过项目实践、成果交流,切实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最后,采用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自测检验、小组互评、项目实践、习题检测等多个角度进行衡量。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我国应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提供人才储备。在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能重技轻道,要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同样要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为了更好地达到新工科与大思政背景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的,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行智育与德育双重提升机制研究。通过设定学生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政意识的培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师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思政意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学习思维,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俞斌,贾雅琼,李欣,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混合式教学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9(19):121-123.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4]张凤宝.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8-12.
[5]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EB/OL].(2016-12-08)[2023-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