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论文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论文

5

2024-06-28 10:44:53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发挥外语专业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依托课程,以语言为载体,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体现新文科的大格局,承担大外语的社会责任。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通过多维度、多渠道的路径建设,如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开展内容语言融合的深度教学,创新技术赋能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形态,建构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品性示范作用等,与新文科、大外语建设同频共振,向纵深发展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发挥外语专业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依托课程,以语言为载体,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体现新文科的大格局,承担大外语的社会责任。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通过多维度、多渠道的路径建设,如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开展内容语言融合的深度教学,创新技术赋能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形态,建构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品性示范作用等,与新文科、大外语建设同频共振,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课程观和教育观,它厚植于课程,通过挖掘、利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课程的隐性德育功能得以发挥,从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回应时代命题,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文科,承担大外语责任,发挥外语思政教育功能,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2014年11月,上海市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想政治课程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为课程思政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经验。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放在“十大”育人体系的首要位置,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这是“课程思政”一词首次在全国性教育文件中被提到。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求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image.png

  二、外语课程思政的理据

  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的活动,是传达和理解思想的活动[1]。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实践,批评语言学家从社会互动,特别是社会结构的属性来解释语言和语言使用(话语结构),认为语言和语言使用不仅描述或反映社会结构的属性和特征,也制定、确认、合法化、复制或挑战特定的社会结构。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塑形。话语具有建构性和解构性,语言和语言使用或者维系、复制,或者挑战、改造特定的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任何言语行为、话语移动或言语互动的背后都是符号权力斗争[2]。符号权力改造社会秩序,而最能体现符号权力运作过程的就是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使用的语言是进行人际交流、知识传递、情感表达、价值引导、思维活动的媒介。因此,语言具有教育功能,它能帮助人们构建概念、理解问题、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生态语言学家Stibbe以生态哲学观为标准,区分出破坏性话语、有益性话语和中性话语。破坏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传递不同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前者表现为对抗、矛盾、负面,而后者属于积极、正能量、有益的话语[3]。外语教育是语言教育的一种,涉及目标语言和媒介语言的选择、使用、转换、交互,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和情感。外语教育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即课堂话语,起到关键性教育和引导功能。外语专业以语言为载体,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功能,通过课程来承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有情有义、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外语课堂,帮助学生在不同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的碰撞中,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树立理想信念、培养文化自信,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融合发展。

  三、新文科、大外语背景下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文科、大外语建设的重要内容。外语专业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同时又具有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在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上,应跳出外语教育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打破学科或专业壁垒,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肩负起重构新时代学科知识体系的重任,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体现新文科的大格局。外语专业还要坚持中国特色的育人观,承担起文化输出之责,即认识、吸收、继承、传播中华文化,推动多语言、多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通、开放与合作,同时传播中国理念,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体现大外语的社会责任。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践行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的理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具有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外语课程教学体系,是新文科和大外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与新文科和大外语建设相互交融,互为支撑。

  四、多维度、多渠道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个多维度、多渠道协同构建的工程,与新文科和大外语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通过重构外语学科体系,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培养中,在学科跨界交叉融合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一个由“顶层设计—挖掘素材—细化过程—创新评价—顶层设计”构成的外语课程思政闭环路径。其中,顶层设计是外语课程思政闭环路径的第一个环节,是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个人进行系统性、整体化、融合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4],涉及外语教育理念、内涵、原则、目标、任务、方法、评价,统筹并引导多维育人目标协同发展。外语课程思政根植于课程,发挥课程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处理好语言知识教学与思想内容教育两条主线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互动协同,从课程知识中挖掘内隐的思政属性,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设计和重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使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互为依托、融合发展,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又确保思想价值的养成。

  (二)开展内容语言融合的深度教学,实现课内课外知行合一

  语言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记载和传播自然演进过程和人类文明进程。语言学习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情操、价值观、态度等,浸润思想,培育人格。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构建内在的品质、思想和价值观。外语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跨文化研究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随着外语教育环境的变化,外语教学呈现出更强的跨学科性,除了要对学生开展传统的语言技能训练外,还要融入文学、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国别区域等内容,通过深度处理语言知识,在内容语言融合的教学中,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在教学中,应慎取、精取思政题材,深度挖掘真正有价值的育人资源、元素、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问题、国内外热点结合,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的辐射作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深度学习,实现知行合一。

  (三)构建多元渠道,创新技术赋能的课程思政教学形态

  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了外语教学范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跨学科性和技术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外语教育的时代命题。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开拓课程思政新形态,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慕课、微课、云课堂等智慧媒介和网络平台,依托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多元化学习支持终端,从庞大的数据与信息中挖掘数智时代外语课程蕴含的育人资源,形成数字化外语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打造多元化和多模态的外语课程思政课堂,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视性、体验感和趣味性。同时,开展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培训与研究,为教师开展信息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完善信息化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估、反馈环节,加强信息化外语思政素材的开发,从价值引领、数智人文、文科质性三个维度协同发挥技术赋能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四)融合优秀资源,建构课程思政资源库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且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的进行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可分为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四个子系统[5]。进入信息社会,则增加了信息资源,发展为五个资源子系统[6]。只有真正进入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产生联系时,资源才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7]。课程思政资源本质上是教材的一种,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源头活水、重要载体和抓手,承载着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汲取知识和思想能量,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宝库。应建构基于专业知识体系的,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从宏观布局上搭建外语人文内涵与外语知识系统融合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库要基于课程和教材,采集、整合、加工、分类思政要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本土,放眼世界,形式可以是文字、音视频、网址链接等,可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形成分层、分类、一体化、系统化、可共享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资源之一,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用有温情的课堂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来影响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认知,实现新文科建设目标。外语专业要发挥外语语言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需要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和重塑,建构新时代教师角色,向多专、多能型教育者转变,塑造学生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其次,要全面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在知识维度上,教师应具有较完善的跨学科知识体系,能建立起母语与外语、中西文化与思维、外语与交叉学科的桥梁;在能力维度上,应具有挖掘育人元素,开展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组织、评价的能力;在品格维度上,应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修养、牢固的育人意识,能在内容语言融合的深度教学中,培根铸魂。外语教师可通过多渠道的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明确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行为,利用共享资源,增强协同合作。学校应建构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师共同体,形成教研互通互学、学科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能力,担当起新时代外语教师的新使命,推动新文科和大外语建设向纵深发展。

image.png

  综上所述,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近年来外语教育改革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理论成果成为构建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据。当然,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进一步拓展、细化、深入已有方向,以助力全方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体系,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斯柏森.叶斯柏森语言学选集[M].张学斌,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KRAMSCH C.Language as Symbolic Pow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1.

  [3]STIBBE A.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London:Routledge,2015.

  [4]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5):15-20,29.

  [5]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1-105.

  [6]刘玲.高校课程思政的资源及开发研究: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分析[J].高教学刊,2021(19):164-167.

  [7]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