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协同育人视域下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论文

协同育人视域下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论文

3

2024-06-28 10:39:31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所需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为地方中小学历史学科输送优秀师资力量的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在其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重知识轻实践”等突出问题。因此,师范院校要不断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有效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为培养更加全面、优秀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所需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为地方中小学历史学科输送优秀师资力量的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在其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重知识轻实践”等突出问题。因此,师范院校要不断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有效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为培养更加全面、优秀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协同育人;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地方中小学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优秀师资力量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地方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这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实践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是责无旁贷的。实践教学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重要抓手,在教学中有效处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不断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意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的协同育人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师范教育的教学质量,使高校真正成为育人化人的摇篮。

  (二)符合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自身的发展属性

  历史学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实践教学非常契合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制定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在于:面向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人才。此外,在专业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上,也提到在学科实践方面要正确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具备运用历史学理论方法认识实际问题、指导社会实践和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到,历史学专业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师范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中小学等用人单位对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只有具备优秀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才能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实践教学能更好地弥补学生教学经验的不足,助推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独立任教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image.png

  (三)是助推师生共同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对师范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特别是教育实践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高校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传统课堂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实践教学对于师范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重要影响。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达到育人的目的。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中小学实习、专业考察等,这些实践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今后走向教师岗位积蓄力量。

  二、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传统课堂模式下“重知识轻实践”的现实问题

  受传统课堂模式的影响,“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长期存在[3],使得对学生至关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反馈不够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知识与实践环节相脱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教学形式单一,“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进而造成学生思考能力的退化以及问题意识的缺乏,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此外,在对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也有不合理之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比较小,重要性远远低于理论课知识学习。这种安排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非必要补充”的错误认识被强化[4]。

  (二)实践教学的模式不合理且效果不明显

  目前,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校外社会实践上,即组织学生在中学集中见习,见习方式较为单一。出现上述实践教学痛点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理论课时任务重、大班教学、实践教学受重视程度低等,故实践教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有效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除此之外,课堂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读书报告会等常见的教学形式,也常常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出现在课堂内外。但是,这些教学形式往往流于形式,存在“为了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的现象。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目前,学校历史学专业采用大班制教学,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较重,因此,在学生的校外实践方面,教师难以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导致学生有实践而无总结,这进一步加剧了实践教学的空泛化现象。

  (三)协同育人理念贯彻不足,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的参与式学习方式,即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感和思维,促进个人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多存在参与主体单一、协同育人不足、教学手段陈旧、协同育人理念贯彻不足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团队合作意识不足,在教学环节,由于各种原因,集体备课、实践教学设计、考核评价标准等缺少整体规划,造成教师工作量增大但实际效果不佳。其次,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学院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发挥不到位,学院历史教研室的任务更多。面对学生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单凭教研室的有限力量,难以有效发挥协同育人助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

  此外,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校外基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目前,校外社会实践以中学见习为主要形式,时间短,学生多,见习学生真正参与中学课堂教学的机会非常少,无法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是师资力量与大规模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不匹配,造成实践教学中教师无法对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课外指导。

  三、协同育人视域下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多元化协同育人平台,丰富实践教学内涵

  要想真正使历史专业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有赖于校内外资源的全方位支持,需要搭建沟通顺畅、联系紧密的育人平台。首先,结合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加强与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学校周边的部分中学,为使协同育人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加强同相关中学负责人的沟通,提前做好见习计划与安排,在不影响见习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见习学生走入课堂,开展教学。作为指导教师,应及时跟踪掌握学生的见习情况。在校外见习活动结束后,及时召开校外实践教学总结会,听取学生有关见习活动的思考与建议,从而为学院今后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其次,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的定位,强化同学校周边的企事业单位、爱国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点的联系,保持常态化的沟通,使实践教学得以常态化开展下去,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最后,以“校校融合”为依托,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师资力量,加强本院教师同中学教师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一支素质过硬、专兼结合、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育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过程中主体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被教育者[5]。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的多元需求为重要参考,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彰显;另一方面,要结合历史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历史学专业作为为地方中学培养历史教师的重要载体,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地位,也意味着需要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因此,要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力争使实践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专业见习外,还要适当增加历史学专业考察、校内实践教学的频次和比重。通过让学生走进历史遗址、遗迹,了解与观察历史,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弥补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历史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提前确定好专业考察的地点和时间,安排专人进行对接与沟通,认真组织实施专业考察活动。

  (三)不断健全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围绕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校管理层面与学院教学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多部门协同育人作用。具体而言,首先,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学生工作处、学院、历史教研室等多部门协调配合,彼此分工明确。其次,注重落实工作,使实践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督导组,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督导计划,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监督,使实践教学工作真正落地生根。最后,完善奖励机制,调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外优秀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研讨,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不断融入协同育人、立德树人等元素;另一方面,协调学校、学院层面,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在绩效考核方案中的比重,以此提高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

  在考核评价机制层面,结合学校、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依据评价结果及评价过程,不断完善制度设计。比如:将有关教师评价情况纳入教师个人年终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将有关学生评价情况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的重要参考。通过上述举措,推动实践教学的有序发展。

image.png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坚持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应适当强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实践教学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资源投入,搭建多元化协同育人平台、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努力,推动实践教学扩容提质,不断挖掘实践教学在育人方面的潜力,为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12-08].

  [2]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的习近平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EB/OL].(2013-09-09)[2023-12-08].

  [3]张昆玲.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存在的问题[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1):91-92.

  [4]李琼.高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绥化学院学报,2022(6):131-133.

  [5]崔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3(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