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

8

2024-06-28 10:35:45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针对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中存在的内容陈旧、学生兴趣不高、思辨能力薄弱等痛点问题,外国语学院实施课程改革创新。改革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和混合式学习路径,重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时代性;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形式的先进性、互动性;改革教学评价,进行动态评估,以评促学,实现学习结果的探究性、个性化。

  摘要:针对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中存在的内容陈旧、学生兴趣不高、思辨能力薄弱等痛点问题,外国语学院实施课程改革创新。改革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和混合式学习路径,重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时代性;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形式的先进性、互动性;改革教学评价,进行动态评估,以评促学,实现学习结果的探究性、个性化。

  关键词:新文科;英语语言学导论;混合式教学

  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中,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吴岩强调了教学“新基建”的重要性,并呼吁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他认为要在教育信息化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实现从传统课堂到智慧校园的转变,全方位推进学习变革,彻底改变“教”“学”“管”“形”的模式[1]。这些重要的纲领性思想为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学习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指引。在国内,何克抗教授率先提出混合式学习,指出将传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网络学习的长处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下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新要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尤其是MOOC(慕课)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线上课程资源的兴起,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包括线上学习和面授学习的融合、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融合,其能实现翻转课堂,将线上新知学习和线下知识内化完美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提升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

  博耶尔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主张学习共同体是由志同道合、追求共同学习目标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致力于实现共同目标,他们之间得以进行互动交流和协作,他们共同努力,彼此信任对方,并愿意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合作。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在遇到问题或遭遇困境时能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学习共同体需要遵守一系列必要的规范,从而营造出一种愉悦而和谐的学习氛围[3]。

  学习共同体理论在针对混合式教学的学生学习评价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学习共同体在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方式的情况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在共同的学习任务下,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共同学习为目标。学习共同体是以团体为基础,强调个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共同体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是一种提升学习效果的手段,每一个加入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怀揣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第二,学习共同体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补充,以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获取、传递和分享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实践、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共同进步的过程。在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习共同体,从而使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加合理化。

image.png

  (二)混合式学习路径构建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可以构建“一体”“两线”“三模块”的路径。

  “一体”是指构建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由生态主体构成,拥有共同愿景,通过交互性学习活动,最终实现共同体内部成员和共同体之间共同成长的一种社会学习组织。当学习共同体发生在不同的组织中时,就会形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如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等。学习共同体为个体提供智力和情感支持,倡导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协同创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两线”是指线上线下相结合。具体而言,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借助学习平台推进混合式学习的发展。首先,利用雨课堂学习平台,促进混合式学习的发展。其次,在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定量分析,比较混合式学习模式和传统学习模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成果的差异,以探究学生学习效果;通过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教学策略,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学习策略,以期优化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开展效果。

  “三模块”是指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模块。课前学习知识,以E-learning(网络学习)和M-learning(移动学习)为主;课堂通过各种师生、生生活动,促使学生内化知识、拓展能力;课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优化,学生则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提高。

  二、以英语语言学导论为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现状

  英语语言学导论是针对英语专业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必要的有关英语语言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研究、运用英语语言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教授的过程中发现,该课程理论抽象程度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教学团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评价的改革,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第一,通过“四结合”,重构教学内容。一是结合跨课程、跨学科关联知识。在跨课程融合方面,保证英语语言学导论本体内容,如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在教材中被优先涵盖,并基于学生考试、考证的诉求,将学生的先修课程与英语语言学导论的本体内容相融合,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4]。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将语言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相融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实时引入动态知识。

  二是结合理论知识与就业方向。英语语言学导论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括翻译、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加“接地气”,笔者会定期带领学生去企业、学校参观学习,还会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所学到的教学法理论,进行情景教学模拟,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运用能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是结合学术研究与教学内容。笔者在讲授英语语言学导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当前语言学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促进学生对学术知识的探索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及学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是结合课程思政与案例讨论。笔者通过追踪热点问题、国内外形势、社会现实问题并加以整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导学生聚焦和分享身边的时事新闻,引发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当讲到语义学章节时,以“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为例,结合孟晚舟平安回国事件讲解词的内涵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事件的意义: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坚强后盾。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培养出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两线”和“三模块”的应用。一是线上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基于雨课堂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掌握章节相关的理论知识,笔者设计了一个任务点,并将PPT呈现在课堂中,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将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该知识要点和难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借助线上小测,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审视学生的在线学习记录,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以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通过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使学生较好地得到教师的引导,寻求问题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意识。

  二是线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首先,采用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在线下课堂中形成团队协作的能力。课前,以E-learning(网络学习)和M-learning(移动学习)为主,运用采集的数据进行学情分析。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元,以项目的形式展示他们在线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自我评估并完成小组间的互评,最终由教师进行全面评估。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师生、生生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项目完成度,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并安排新的学习项目。

  实践课堂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了解跨文化企业文化特点,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公园,收集公示语翻译,了解公示语语言特点和行文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规范性翻译的重要性;带领学生走入中小学,感受教学法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第三,改革教学评价,开展动态评估。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以动态评估理论为基础,在成绩评定方面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结合,着重考查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及思辨能力。学生最终成绩由线上成绩(30%)和线下成绩(70%)构成。其中,线上成绩包括观看视频时长(10%)、互动次数(10%)和线上测试(10%),线下成绩包括考勤(5%)、课堂小组合作(15%)、课后作业(10%)和期末考试(40%)。

  课程动态评估包括以下内容。每周上课前,学生需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观看微视频,以获取课程章节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小组需开展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小测验任务。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汇报。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并将其记录下来。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项目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根据章节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主提出与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并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最终撰写出与该主题相关的课程论文,以确定研究主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在学生准备论文的过程中,需要定期为各个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以确保论文质量。教师选择课题时要有计划地做好前期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题申报,同时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及责任分工。在撰写项目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详细描述他们所面临的研究难题、所经历的研究过程以及最终的研究成果。对于所涉及的数据和结论,教师应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详尽的报告。

image.png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改革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和混合式学习路径,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通过以上改革,学生的学识、技能和素养得到了有机的融合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提升学习资源的多元性。教师应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学习平台,建立更多融合高质量的在线课程、课件、文本和知识点的网络链接资源库,以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源多样化的需求。第二,保障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适当性。多元化、互动式的学习活动能避免学生因学习活动的单调而降低学习兴趣,但过多的任务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今后学习活动的展开要调整内容,保证质量。第三,重视学习评价的形成性。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而是要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便多层次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参考文献:

  [1]高教创时代.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EB/OL].(2021-03-24)[2023-11-0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BOYER E L.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M].New York:Jossey-Bass,1995.

  [4]戴炜栋,胡壮麟,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J].外语界,2020(4):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