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三融合”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2024-06-28 10:00:38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在数字化视域下,聚焦职业教育特色,紧紧围绕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进行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为例,通过艺术教育、技能培养、社会服务“三融合”教学模式的建立,形成“三融合”相互支撑和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供新型产教融合建设路径。
摘要:在数字化视域下,聚焦职业教育特色,紧紧围绕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进行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为例,通过艺术教育、技能培养、社会服务“三融合”教学模式的建立,形成“三融合”相互支撑和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供新型产教融合建设路径。
关键词:数字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产教“三融合”
数字化引发的信息技术高速革新与发展无疑给传统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和实现路径。虚拟现实、数字图像和沉浸体验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嵌入,对艺术教育的知识体系、教授方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数字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及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有机融合,有望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产教“三融合”教学模式。
一、数字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三融合”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数字创意产业前沿之一,数字媒体行业紧密依托产业和市场,其专业更新迭代迅速,对数字艺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同时,其专业内涵和行业标准也越来越丰室,体现出极大的人才专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症结在于“技能错配”,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存在困难。当前,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存在。企业招聘过程中,期望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即上手,迅速掌握岗位技能,学生虽然在大学期间接受了专业实践教育,但实践锻炼时间较短,学生能力与企业的期望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因此,行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需提升内涵,以专业为基础、企业行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加强数字化技能类人才培养,精准育人。
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需要充分围绕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价值、问题与对策来研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三融合”模式构建
依据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高职院校需要主动适应数字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把握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让教育与经济和科学进步发展趋势相对接,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跨界融合、跨学科融合。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为例,其立足人才培养,构建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互相协作、资源整合的协同育人体系。学院与社会相关企业紧密对接、相互支撑建立的服务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产业学院,已经成为科技与艺术深度交叉融合的长三角地区标杆、国内领先的特色化、
示范性产业学院。学院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理念,优化办学思维模式,尊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艺术设计及跨领域律,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力求做精做强、办出特色。其根本核心在于培育专业群特色,健全能够很好地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深化专业群“跨界协同、学做一体、展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产业链稳定培养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首先,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创新艺术教育的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运营机制,修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制定《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校企合作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完善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促进企业的核心优质技术和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数码艺术学院聚焦职业教育特色,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采取“校内培养+实践基地培养”联合培养的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交流,将虚拟交互技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服务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一批数字化沉浸式艺术特色品牌项目,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更好的专业学习机会和社会服务实践机会。
其次,运用数字化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艺术教育实践形式创新。一方面,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等技术的支持,建立能被分享的虚拟交互艺术展示空间,实现数字艺术展示和交互体验;另一方面,基于整个网络空间及众多硬件设备和现实条件,实现艺术“创造+展示+社交+娱乐+交易”模式,构建数字艺术应用生态,更好地推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可通过对数字化项目的创新利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虚拟”与“现实”相呼应的艺术教育新形式,为学生搭建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教育线上平台,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的效能。
最后,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市场化两方面入手构筑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实训体系。其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的探索——艺术教育数字化与专业培养多元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在系统推进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技能培训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基础上,创新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2]。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实训体系,引入企业多个真实项目,通过创新项目生产实践,形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实现“学中做”。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进行研究,发挥专业特色,围绕艺术教育,结合人文素质培育,分析归纳出高职院校学生艺术教育特征和建设要点,将VR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到艺术文化案例开发中,艺术教育、专业教学同步建设,让专业群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校企合作真实VR教学案例开发,研究如何灵活应用沉浸式艺术展馆案例,实现艺术文化传播和传承,同时丰富艺术教育资源库内容,创新影像呈现形式。其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的实践——通过专业教学中校企合作真实VR教学案例开发,开展VR沉浸式艺术展馆项目社会服务活动。收集项目应用数据,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用,与更多文化艺术场馆合作交流,打造系列VR沉浸式艺术场景空间,形成一批以沉浸式体验为特色的艺术教育展馆(展览、展示等)品牌,同时开发“数字化艺术教育”教学、展示和体验一体化平台,促进专业教学案例多元化场景使用。一方面,将前期开发的VR教学案例应用于专业教学中,作为课程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持续进行VR思政案例开发制作,使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这有助于开发新型思政案例内容,同时提升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实现“做中学”,促使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达到企业需求。积极发挥科技引领、数字赋能的优势,通过数字艺术设计项目社会服务活动开展产教融合活动,打造系列沉浸式场景空间,形成一批VR特色智慧场馆品牌,以服务社会。在数字艺术教育方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在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实践等方面开展艺术创新教学工作,为社会提供数字技术创新视域下的艺术设计实践和体验,切实基于社会项目的有序开发与创新发展,实现专业教育的多元化实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数字化社会项目活化应用,形成虚拟与现实相呼应的艺术教育新形式,为学生搭建了极富感染力的专业教育线上平台,实现专业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验证,实现“用中验”。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三融合”模式的创新特色
“三融合”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促使艺术教育、技能培养、社会服务逐渐形成相互支撑和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创新特色。
(一)运营内容方面,利用数字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创新项目
积极发挥所在专业的优势,通过社会服务创新项目研发和产教融合工作,在数字艺术教育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在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实践等方面开展艺术创新教学工作。
(二)运营机制方面,构建创新式的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机制,以“校内培养+实践基地培养”的联合培养模式,形成实践能力引领、职业行动导向、工作情境依托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创新构建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建设机制,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交流,形成一批以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服务为主的品牌项目,服务社会。
(三)运营模式方面,形成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技能培养、社会服务“三融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三融合”教学模式的建立,完善产教融合教育机制,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发挥专业技术能力,形成系列文化创意项目,再将真实研发的实践项目案例运用于教学,更好地推动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提升,从而形成专业教育、技能培养、社会服务“三融合”相互支撑和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三融合”模式的建设成效
产教“三融合”模式的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政、企、校“三元协同”方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自成立来始终坚持校企融合、人才培养,希望打破艺术、科学、人文的隔阂,建立学科教育、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专业技能,集人才培养、项目创新、科学研究于一体,服务教育、产业和经济文化建设,建成艺术与科学创新智库、跨学科人才培养中心,对学生进行从思维、概念到实验、作品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体系示范辐射作用明显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和各兄弟院校、行业龙头企业跨地区、跨专业交流学习的多种渠道,吸引全国数十所高职院校前来学习交流,加强了校际的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得到高度认可,扩大了专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该学院还多次参加省教育厅职业技能大赛工作研讨会,为高职虚拟现实、中职虚拟现实、电子设计、工业总线等技能大赛提供师资培训服务。
(二)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校企融合共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凝聚和吸引了一批艺术与科学领域的杰出创新人才,形成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创新团队。校企联合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做到课程开发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三)结合现代学徒制项目,开展“订单式”培养新模式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充分利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校企之间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3]。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订单式”培养,学生可积累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综上所述,本文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为例,创新艺术教育的载体和形式,紧紧围绕专业特色,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将数字化艺术资源作为联结艺术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桥梁,将文化艺术场所和资源作为数码艺术相关艺术课程案例和专业课程内容来源。通过艺术教育、技能培养、社会服务“三融合”教学模式的建立,完善产教融合教育机制,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发挥专业技术能力,形成“科技引领、数字赋能”文化创意项目。将真实的实践项目案例运用于教学,可更好地推动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同时提升案例的社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戴文静,潘正茂.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推进高质量就业实施路径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21(5):78-83.
[2]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3]林琳,樊向前,许国动.社会互赖理论视角下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高教探索,2023(5):9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