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论文

2024-06-27 10:23:29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其正加速推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促使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当前,部分高校在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缺乏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学科融合及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学生数字化实践机会不足。基于此,提出基于行业动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互通共享平台,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跨学科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人才培养策略。最后,对江西省高校联合银行积极探索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为高校数字金融人才培
摘要: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其正加速推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促使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当前,部分高校在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缺乏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学科融合及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学生数字化实践机会不足。基于此,提出基于行业动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互通共享平台,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跨学科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人才培养策略。最后,对江西省高校联合银行积极探索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为高校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数字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形态,它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传统金融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网络化的金融服务。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数字金融行业所需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江西省的金融人才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还不能适应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数字金融背景下,江西省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数字金融背景下江西省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攀升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江西省坚持扩大金融总量、促进金融业态创新、增强金融机构实力、优化金融生态,为推动金融业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作出了努力。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商业模式,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变革[1]。因此,江西省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来支撑,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2023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印发的《江西省深化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增强高校教学能力。江西省还提出,要将增强教学能力作为基础,将产教融合作为重点,大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数字金融加速转型的时代,高校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多元化的金融与科技融合,实现江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通过现代技术对金融业务和经营模式进行改进和革新,催生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这要求金融人才具备多个领域的知识,提升编程、数据分析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运用金融创新思维来满足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和客户需求[2]。但是通过分析江西省高校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对数字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现,目前江西省部分高校存在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缺乏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学科融合及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学生数字化实践机会不足相关问题。
(一)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
数字金融背景下,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发展更加迅猛,而目前部分高校由于市场信息化程度不足,固守书本传统理论,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缺乏关键定位,导致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与产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3]。具体来看,区块链技术等新业态的发展,冲击了传统金融学的业务模式,而高校课程内容依旧固守传统金融业务及金融工具,并未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或仅作为个别知识点讲解;专业课程设置落后,部分高校将提升学生数据编程能力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考查,针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学习以计算机原理课程为主,缺乏实操课程,甚至并未开设;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僵化,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重视教材理论且流于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创新和数据分析能力的考核,无法满足对具有学科复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金融人才培养缺乏全面性课程和考核评价体系,滞后于数字金融科技的发展,让学生难以把握金融市场前沿。
(二)缺乏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也必须注重数字技术和现代金融的深入融合,但是现有的高校教学资源平台缺乏足够的数字化教育工具,导致学生在课程中对数字化金融知识的学习和课程后的训练实践严重不足。首先,高校主要通过慕课等网络课程进行辅助授课,而网络课程难以通过设计具体金融业务场景开展系统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深刻理解。其次,高校主要通过引进模拟实训软件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如利用东方财富模拟投资交易,其考核方式是基于学生的最终投资收益,而平台缺乏过程管理和考查,并不能很好地评估学生的投资管理水平以及收集股票市场信息进行投资分析的能力,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同时,高校缺乏面向数据分析和算法应用领域的综合实践教学软件,并不能提供基于编程语言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教学平台,导致学生即使掌握Python等编程语言,也难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
(三)学生学科融合及综合应用能力不足
目前,在数字金融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江西省各高校都开展了涵盖编程、数据分析、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能课程,诸如金融大数据分析、Python金融语言、金融建模与编程等金融类课程。但对于学生来说,其缺乏跨学科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能很好地把各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理解与见解;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对分散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不能灵活地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创新性思维。
(四)学生数字化实践机会不足
高校课堂教育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导致学生往往“读万卷书”难以“行万里路”,不能把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无法真正达到锻炼金融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仅学习金融相关理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并不能真正学到从事数字金融相关工作所需的技能,同时也导致其能力发展与行业需求并不一致,岗位适应能力差[4]。同时,江西省部分高校与企业开展的实际项目合作,包括相关实践实训与技能培训,缺乏专业认证及相关考核标准,无法落到实处,教学还是停留在线上或者课堂,不能真正走出课堂,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策略
(一)基于行业动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传统金融业务和经营模式的革新,也对行业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也急需提升数字金融思维,重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以适应并满足行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5]。具体可通过灵活的课程设计及引入激励机制,推动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适应行业最新需求,激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数字金融前沿论文和科研项目,促进学生面向金融领域应用最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等来创新金融服务,提出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和科技思维。鉴于各高校金融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其培养目标可以基于金融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实现灵活调整,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具体新兴产业为导向,最终培养出能够胜任相关数字金融企业的专业性工作的金融人才,更好地与企业职业岗位相匹配。
(二)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互通共享平台
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一体化平台,需要江西省各高校间及院校各学院内部间的数字金融教学资源融通共享。高校应积极构建综合实践教学软件,以满足数字金融领域不同岗位的职业标准为目标,利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模拟基于岗位要求的具体业务场景,涉及互联网金融支付实训、众筹实训教学平台和数据可视化系统等,涵盖数据分析、产品设计、业务运营和营销策划类岗位,让学生真实体验数字金融具体业务环节,实现专业基本知识与岗位基本技能的深度融合。同时,各高校教师应共同合作,整合优质资源,通过加入金融沙盘类互动演练以及承接金融科研项目,合作打造精品线上课程和优质教学案例,涉及数字金融行业前沿动态,建设高校金融类专业实验室[6]。各高校可以聘请金融科技领域的企业团队,与教师共同打造金融类模拟软件,包括量化投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实际金融行业应用,还原真实金融大数据分析应用场景,形成师资、学生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
(三)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跨学科教育
当今,数字金融正加速推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社会急需具备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金融人才。基于此,高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的课程,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概念,这些课程可以是选修课或者专门的跨学科类别,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7]。教师可以设计与现实问题有关的项目或者教学案例,让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同高校之间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跨学科教育的实施经验,分享成功案例和教学资源。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积极性
首先,高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合作项目与双向交流,包括实习、专业讲座、实地培训、科研合作等,确保合作的长期性和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要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以让学生将从书本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处理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8]。其次,高校应建立校内外导师制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来分别为其提供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最后,高校可以定期考核校企合作项目的效果,根据结果对项目作出相应的调整,并设置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9]。
四、江西省高校联合银行积极探索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11月,江西师范大学与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签署了银校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不仅包括搭建数字化平台以开启校园智慧生活,还推出了云缴费、智慧食堂和智慧洗衣等在内的多项智慧校园方案,并共同培养数字金融行业所需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全方位加强数字金融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革新。2022年12月,江西银行参与了江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全省人才金融服务专属机构,江西银行在这次大赛中展示了其人才专属金融服务政策。他们提供了一系列专属金融服务,如赣才卡、出行卡、人才贷等,旨在支持技能人才的发展和留驻。2023年3月,江西财经大学与江西金融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旨在通过整合双方资源来推动江西省的高质量发展。这些实例表明,江西省高校与银行正在积极合作探索数字金融领域的人才培养,将教育与实际金融业务实践结合起来,既能够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也能够为金融行业培育有实践经验的新生力量[10]。
江西省高校和银行将数字金融岗位需求作为导向,一起参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多样化师资队伍构建等环节,做到金融数据与教学资源共享互换,以提高综合型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银行全力支持高校建设“数字金融研究院”,在公司金融、国际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等多个专业开展金融创新研究,通过产教结合,推动“数字江西”建设。
参考文献:
[1]晏鸿萃.民办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6):275-276.
[2]鲁春义,高月.数字金融发展对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影响与应对[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4):86-88,96.
[3]李亚青.新金融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3(5):178-180.
[4]胡冬艳.企业需求视角下行业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88-89.
[5]滕跃,周瑜.新经济形势下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华东科技,2022(8):138-140.
[6]王志华,李学相,李翠霞,等.面向应用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增设需求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5(24):1-5.
[7]李敏,马琳.应用型高校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与策略探讨:基于金融科技背景下[J].人才资源开发,2022(15):65-67.
[8]何登录.职业技能导向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金融科技时代,2022(9):84-88,99.
[9]何宏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0):14-16.
[10]王艳蓉.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7(18):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