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06-27 09:58:02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在社会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大行业均开始应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开展业务、提升工作效率或优化管理。基于此,社会对计算机及掌握网络相关技术的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计算机基础是大学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采用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教学。模块化教学就是不错的选择,其具有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优势。基于此,对模块化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阐述其含义和作用,从多个方面提出应用模块化教学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议。
摘要:在社会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大行业均开始应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开展业务、提升工作效率或优化管理。基于此,社会对计算机及掌握网络相关技术的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计算机基础是大学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采用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教学。模块化教学就是不错的选择,其具有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优势。基于此,对模块化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阐述其含义和作用,从多个方面提出应用模块化教学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
如今,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也对人才的计算机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系统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课程,大部分学校在授课时会分为理论部分与实践操作部分。但总体而言,教学实效性不佳,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这与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以改革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模块化教学的含义和作用
(一)模块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模块化教学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大纲,将一门课程内容或技术知识分割成不同模块,以便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从教学设计开始的,并且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组织活动开展的依据,所有流程都会在教学设计中显现。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最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而教学设计是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1]。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时同样也需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一级考试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与WPS、Office应用和Photoshop、网络安全,二级考试主要涉及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及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等[2]。教师应结合这一点,注意文科、理科、工科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向与程度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教师也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必修模块、专业模块与选修模块。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的专业性,也能提升学生兴趣,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是按模块要求实施教学活动。在模块化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团队如果能满足教学需求,可以让每位教师专门负责一个模块的教学工作。这样其会更加精心地展开教学设计,同时还能对开设这一模块的班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此一来,有些模块的授课空间就不局限在教室内,而是走向了实验室,甚至是工厂、企业。
三是按照模块组织考试。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其考试会比较复杂,每个模块要单独进行考试。为了保证发挥出考核的作用,可以将考核分为日常考试部分与期末考试部分。这样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对自身教学实效也会有充分了解。采用模块化考核方式需要注意,如果学生在任意一个模块的考核中不及格,则表示学生该门课程考试不合格,但是可以给予学生补考的机会,且仅补考其未通过的模块;考试题目要丰富且规范,教师要尽可能使用计算机自动出题与阅卷。
(二)模块化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降低学习难度,优化教学效果。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可将原本互相嵌套与渗透的内容分割成不同板块。少而简单的内容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且使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如何实现计算机基础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第二,增加教学深度。将整个课程分割成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重点或主题,这样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师可以给学生深入地阐述某个概念或讲解某个技术,增加教学的深度。
第三,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升其计算机学习积极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模块化教学恰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展开教学,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进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学习与提升。在掌握了一个模块的内容后,学生可以进行后续模块的学习。这种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促进师资团队的专业化。所谓术业有专攻,即便同为计算机这一学科的教师,每个人的专业优势也是存在差异的。模块化教学促使每个教师都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所长,实现教学深度的突破[3]。这样,教师个体的知识体系、教学体系都会发生变化。模块化教学可以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
二、模块化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应当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实现多维一体化,即教学内容模块化、师资团队模块化、教学方式模块化、教学地点与考试模块化及评价方式模块化,各个模块之间互相衔接,师资团队也默契配合,多方位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4]。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实现模块化教学,首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计算机基础模块、Office办公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页开发模块。这四个教学模块互相关联,每位教师承担其中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并深入沟通和交流,给学生构建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体系。在计算机基础模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水平,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促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更加实用与深奥。同时还应当注意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助力学生取得相关证书,以增强其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独立的安装操作系统能力、熟练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懂得对计算机软硬件设施进行基本维护。在Office办公模块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包括对Word、PowerPoint、Excel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尤其要注意掌握一些实用功能,如Word中的页面排版、PowerPoint中的动态设计、Excel中的数据整理网页设计。在多媒体技术模块学习中,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音频、视频处理能力外,还要掌握基本的Photoshop设计、Flash设计等。在网页开发模块学习中,学生要能根据基本要求独立进行网页设计、程序编写。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大学生还应当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如此将整体的内容分为不同模块,能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师资团队模块化
通常情况下,大学计算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讲授本学科全部课程内容,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且作为公共课程,教师往往会面对多个班级的学生,授课压力较大。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每个教师仅需要针对某个模块来备课、做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指导选择这一模块的学生。这样,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深化上,让学生掌握更加深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师资队伍实现模块化,不但不会削弱教师团队的力量,还会因为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长处,使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有明显提升。
(三)教学方式模块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有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传统教学中往往是先指导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组织学生上机操作或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相隔的时间太久,部分学生在实践课中可能会忘记理论知识。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这一模式下,教师讲解了理论知识后,就可以立即进行实践操作。教师不但能利用一些实践案例或学生操作失误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还能在实践操作中及时渗透一些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能及时指导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教学实效性。
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都在机房进行。无论是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是进行相关案例的演示,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场景中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任务,学生分工合作来落实。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还能提升其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引导,避免学生过度依赖纸面试题或机械性记忆,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
(四)教学地点与考试模块化
在教学内容与师资团队均实现模块化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做好教学地点的安排,尤其是不同班级需要开设同一模块的课程,其开课时间要能衔接,促使其形成循环。将学校的机房按照授课模块进行划分,例如一机房用于学习Office的有关内容,二机房用于学习网页开发的内容,三机房则用于进行多媒体技术知识点的授课。如此,可以保障授课内容不重复,减轻机房管理人员负担。
在实施模块化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自己授课的模块进行考试系统的开发。每个系统中都应有相应的知识题库、考试题库以及评分系统,以实现模块化考试。具体而言,在某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在考试系统中随机给学生抽出一套题进行检测,然后由系统自动对其进行评分,这一评分将会纳入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中。如果考试不合格,学生则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补考。
(五)评价方式模块化
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不单单是对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还能促使师生从评价结果中看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后续授课与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改正[5]。尤其是对教师而言,其可以根据全体学生的表现来调整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具体而言,模块化教学中,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评价。
第一,知识点掌握程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点提问、小测以及日常作业等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与评价。知识点掌握程度分为了解、掌握与熟练掌握三个等级,评价方式要注意凸显被评价内容的特点。
第二,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实践操作能力评价是通过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来实现的,具体考核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信息技术设计能力及相关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能力。评价则可以通过实践报告、实际演示来实现。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在这一维度的评价中,需要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难度、器材及实践条件,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第三,课堂表现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指的是学生日常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评价,这是期末考试成绩中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提问、小组探讨、表演汇报中的具体表现及学生提出疑问或创新性想法的次数来评价。课堂表现需要根据学科内容、模块内容来确定评价标准,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等有充分的了解。在评价过后,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与学生展开深入沟通,指导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调整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其计算机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的公共课程,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是衡量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必要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地点与考试、教学评价、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实现模块化,进而提升教学针对性,增加教学深度,优化教学时间与地点安排,确保教学评价客观性与针对性,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进而构建一个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筱薇倩,殷凤梅,张江.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角色TBL教学模式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122-124.
[2]赵丽琴.“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5):198-199.
[3]朱正鹏.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实施策略[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8):254-256.
[4]牛荣,高贤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科技资讯,2020(1):135-136.
[5]覃珍琴.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以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23(9):104-106,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