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3-01-29 14:23:21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论述了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最后说明了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与反思。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论述了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最后说明了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与反思。
关键词:经典阅读法;本科课堂教学;管理类专业
课堂教学是高校专业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是整个本科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也是本科生培养的核心和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一个专业的建设实力。因此,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讲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值得每位高校教师认真思考。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中,作为手段、工具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内容要通过教学方法来传授,教学效果还要通过教学方法来提升。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有三种,即讲授、背诵和辩论。而现代大学的职能强调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逐渐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革新与创新教学形式,产生了演讲、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近年来,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学术素养和专业素养,各类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现场教学法、阅读教学法等。因此,笔者认为可采用将经典阅读、课堂讲授和分享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西安财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原名西安财经学院,于2018年11月更名,2019年6月晋升为一本院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统计局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我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以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为优势和特色,以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我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管理类本科专业有17个。目前,我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7 000余名,留学生60名,其中管理类全日制本科生7 000余名。下面本文就以我校为例,对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探讨。
一、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同时提出要“创新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在此之前,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要求“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2]。由此可见,我国鼓励高校教师采取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践行“传承文化、导悟理论、增强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两年,我校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录取分数线已超过一本线。与此同时,学情出现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应用灵活;②学习态度端正,课堂出勤率高,听课专注,作业认真,书写规范,积极向上,勤奋好学;③自学能力强,除听教师讲授以外,课后还能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如观看视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及请教他人等。虽然我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情有非常大的改观,但在研习经典、创新思维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认识相对肤浅,动力不足。有的学生认为经典作品难以理解,阅读非常耗费时间,且对“拿学分”没有直接帮助;有的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很枯燥,不想主动阅读,不愿坚持阅读;还有的学生对经典阅读缺少规划,阅读存在随意性,难以长期坚持。②阅读相对粗浅,广度和深度不够。部分学生阅读经典书目的数量不足,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如仅局限于管理类书目,而忽略了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部分学生阅读经典倾向于浅阅读、浏览式阅读及片段式、碎片式阅读,而不是精读细读。③理论视野不够开阔,专业功底不够深厚。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本科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对专业领域内或交叉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经典作品及其学术观点的了解仍不够深、不够精,在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时,表现得不够专业。
据上所述,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僵化的、保守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很低,教学效果也较差;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创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因此,管理类专业任课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并在课堂内外和学生分享经典作品的核心思想,让学生汲取广泛而精深的理论知识,厚植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这个术语最早应用于小学语文课方面。1950年,教育部拟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就规定语文教材以阅读为中心,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要点[3]。阅读教学改变了教学对教参的依赖,改变了讲析式、接受式阅读教学模式,倡导讨论、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变客体性阅读为主体性阅读,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性阅读和审美性阅读。大学阅读教学就是指在教师引导之下,使大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最终独立成才。利文斯通认为,经典教育的最好途径“是将注意力放在希腊作家的著作本身而不是放在论述他们著作的书籍上”,“必须使读者立即与天才面对面地接触”。他建议,由于古典著作中揭示了人类普遍关心的基本问题,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它们如何触及我们的生活,它们能医治我们的哪些疾病,它们如何改善并弥补我们的缺陷,何处是我们的榜样,何处是我们的警告”[4]。赫钦斯指出,大学课程建设应主要由那些永恒的学习组成,经典名著是永恒学习的一个部分或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没有它们,学生就不可能了解任何学科,不可能理解当今世界[5]。大学管理类专业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就课堂教学来讲,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前人所说:“如果说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是解说实验结果,那么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是解说人类思想,而思想是建立在经典作品阅读之上,特别是建立在专业领域内经典阅读之上。”这些教学方法强调读书,因为读书就是同杰出的知识分子、名著作者交流的最好方法,不仅如此,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具有理智训练的价值。
卡尔维诺曾对经典下过这样的定义:“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6]经典就是反复被人引用、阅读的“重要书籍”或“重要论文”,多为专业领域内圣贤或杰出学者的名作,并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和力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从经典作品的作者来看,应为专业领域内知名或一流的作者;②从经典作品的标准来看,应具有巨大影响力和持续优异性;③从经典作品的内容来看,应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7]。对于大学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来讲,阅读的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经典,即有原创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精神精华并能够产生持续性影响力的著作,此类经典是经过历史的锤炼和文化的积淀而得以形成的,因而具有恒久不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另一类是课程经典,即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各种不同的经典,这些课程经典著作都有独特而非凡的思维方式、价值体验和理想追求[8]。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了解该经典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学术史地位;训练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9];培养学生做人品质,使其在学识文化、道德伦理、人格气质、专业理论等方面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经典作品阅读法(又称经典作品阅读教学法)是将经典作品阅读引入教学,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或手段。
三、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
根据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和我校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学情,笔者在承担“管理经典阅读”课程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尝试应用了经典阅读法。首先,分析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同时预测该课程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其次,决定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方式,按照经典阅读法与其他教学法所占权重不同,在横向上将经典阅读法分为研读、导读、略读三个模块,暑期实践课(“管理经典阅读”课程)采用研读,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课程)采用导读,其他经典作品(文史哲)采用略读。再次,组织实施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在纵向上实施每个环节,即研读环节有精读、核心思想讲授、书写心得体会、评阅心得体会;导读环节有选读、分享核心观点、整体点评总结;略读环节有选读、交流分享。最后,改进教学方法,即在教学法实施完毕后,应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进行评估、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经典阅读法横向上的模块与纵向上的环节可以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如图1所示。
(一)研读
研读是指学生在课前精读由任课教师指定的经典作品,然后在之后的经典阅读课堂上,任课教师再对该经典作品进行讲解。学生学习经典时,要做读书笔记,研读完经典后,要书写心得体会。课后,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评阅成绩。研读主要应用于暑期实践教学中的经典阅读课,用时8~32个学时。具体做法如下:课堂教学之前,任课教师指定经典作品,要求学生精读;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详细介绍该经典作品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及理论学术史地位(此过程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问答的过程),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课后,学生根据自己阅读和听课的感触书写并提交心得体会,再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体会的深刻程度给出评阅成绩。比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暑期,笔者给工商管理专业2001班教授“管理经典阅读”课程,指定的经典作品为弟雷德蒙德·马利克的《管理—技艺之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10月第8卷第20期精髓》。学生利用三周时间精读完该作品,然后笔者用8个学时就该作品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核心内容(包括管理是什么?管理不是什么?管理为什么重要?管理的五项任务、七个工具、六大原则,以及综合管理系统及基本模式)进行讲解和梳理,最终学生要尽力完善自己的读书笔记。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向教师提问,彼此互动,共同深入了解《管理——技艺之精髓》的核心思想。课后,学生通过学习通APP提交心得体会,笔者则根据每个学生心得体会的深刻程度给出评阅成绩,该成绩将作为学生暑期实习实践总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四分之一)。概言之,研读经典,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理论体系及其学术地位。
(二)导读
导读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选读任课教师提供的与专业课相关的经典作品,并在专业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该作品的核心理论或观点,然后任课教师针对该作品的核心思想和学生分享情况给予整体点评总结。导读主要应用于专业课课堂教学,占用时间为5~8分钟。每学期,任课教师要提供一系列与本课程相关的经典作品目录,学生则在目录中自主选择作品,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每节专业课前5~8分钟,任课教师请个别学生分享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核心思想,同时予以点评总结。例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笔者给市场营销专业1901、1902班教授“管理学”课程,在讲到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中一般管理理论时,会针对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思想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具体而言,首先,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企业经营活动六个职能、管理五项职能及管理十四项原则。其次,笔者对该作品的作者、背景、地位和学生疏忽的知识点进行点评。最后,笔者要求学生站在“管理学”课程整体框架下品味、理解一般管理理论。概言之,导读经典,有利于学生强化专业课学习。
(三)略读
略读只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该方法主要应用于课余时间。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公共经典和课程经典。课后,学生与任课教师或学生与学生可通过当面、微信、电话等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分享。概言之,略读经典,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积极性,笔者会在课程平时考核中根据学生阅读表现给予适当加分。
四、经典阅读法在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在我校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应用经典阅读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升。借助经典阅读法,师生积极开展交流,碰撞火花,学生好奇心逐渐增强,进而对专业更加热爱,对理论更加感兴趣,对学习更加投入。第二,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随着经典书籍阅读次数的增多,学生渐渐地会对书中描写的问题或现象产生疑问,并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经验知识和常识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第三,学生人文精神和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朱自清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10]通过阅读经典,学生能逐渐养成良好品格和自学习惯,且人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二)反思
经典阅读法应用于大学管理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以下不足。①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任课教师需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习能力。要想使学生主动读且读懂经典作品,那么教师就要先读,并且读懂该作品。②对课程类型要求较高,如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前沿、专业经典阅读及专业史等课程有大量的经典作品支撑,可以采用经典阅读法,而其他课程涉及经典作品较少,难以实施该教学法。③对课程进度和课堂时间控制要求较高,对教材大纲和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把握要求较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拖堂、跑题、轻重不分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管理类专业可开设经典作品阅读、专业史和专业理论前沿类课程,从而进一步增加课程的深度;师生可共同组建读书会,积极开展经典作品阅读活动,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五、结语
在创新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下,管理类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类型,有针对性地推广和应用研读、导读、略读经典阅读教学法,改变讲授式、接受式教学模式,倡导探究式、分享式教学模式,进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0L].(2019-02-23)(2020-06-01).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0L].(2018-09-17)(2018-10-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3]张传宗.中学阅读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4]利文斯通.保卫古典教育[M].朱镜人,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8-148.
[5]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6-47.
[6]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M].黄灿然,李桂蜜,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11.
[7]王世伟.何为经典:经典阅读系列研究之一[J].图书馆杂志,2021,40(8):4-22.
[8]边文霞.中国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与教学效果实证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108.
[9]尤西林.经典文本导读在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3):71-75.
[10]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