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

2024-06-25 10:20:39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电气类专业是工学专业门类中涉及面广的基础性专业,与其他专业联系紧密,开展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为例,不断探索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点,深入探究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要素关键点,凝练专业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电气专业科学思想与思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安全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育人功能的有效融合。
摘要:电气类专业是工学专业门类中涉及面广的基础性专业,与其他专业联系紧密,开展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为例,不断探索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点,深入探究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要素关键点,凝练专业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电气专业科学思想与思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安全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育人功能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大力推行的教学改革模式,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方法,旨在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其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领会时代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1]。作为大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品德和情操的培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责任,应实现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人文精神内化于教学过程,在实践中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优秀青年人才[2]。
一、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电气类专业是工学门类下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电器智能化专业等。塔里木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先后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其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培养具备电气工程、自动控制、新能源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及工程知识,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及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将课程思政融入电气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电气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3]。
二、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电气类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与工程生产和生活实践连接紧密,更应凸显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因此,很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并非孤立的教学内容,而是包含精神、情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这些教育引导正与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相契合。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从思政契合点出发,将专业课程的知识、评价体系与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一)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相关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
通过文献整理,探究思政元素融入电气类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依据,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程目标,从塔里木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借鉴已有的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思想,实现“爱国爱疆、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胡杨精神”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运用OBE反向设计方法,采用“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结合的“双模块化”课程思政模式,确定课程思政目标、能力指标点,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一核心”,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双主线”,一个主线是指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家国情怀为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另一个主线是指以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专业主线;融入“四维度”,“四维度”是结合电气类专业课程提炼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将这四个维度的思想政治元素相结合[4]。
“双模块化”是指教师团队分工和教学内容设计两个方面的模块化。针对教学团队分工模块化,需组建一支具有自觉“德育意识”和较强“德育能力”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确保“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除了原有专业课教师,还可以聘请本专业优秀校友、企业技术骨干,再加上学校的辅导员,共同组成新的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中,以专题讲座、专业实习等形式,邀请本专业优秀校友、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教学。精准提炼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开展思政讲堂、交流研讨、主题实践等活动,切实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培养和提升团队教师的育德能力。提高团队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这样的模块化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共建、思专共研”的优势,形成以专业教师为主、本专业优秀校友和企业技术骨干为辅、辅导员提供保障的电气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新模式[5]。
教学内容模块化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由“理论知识学习—实习实训训练—实际场景教学—课程思政融入”四个教学环节组成。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成员的特点和自身优势,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训,专业优秀校友和企业工程师负责现场教学。每个教学内容模块都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同时也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中的积极作用[6]。
本文以电气类专业课程新能源发电技术为例,制定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方案,用实例展示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见图1)。
三、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以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介绍与新能源发电技术相关的知识。能源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能源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新能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为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并不断推陈出新,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收集整理与新能源相关的前沿知识,进行广泛的走访调研,了解不同类型新能源产业对相关知识的要求,总结共性的新能源安全知识。另外,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针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及关键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本专业优秀校友、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让他们结合生产实际和生产现场,讲解相关设备及技术应用,促使学生从生产实际出发,加深对新能源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7]。同时,可通过他们的典型事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8]。
(二)突出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为例,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一是主动借助雨课堂、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工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二是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布置相关讨论主题,让学生结合主题内容探寻相关技术背后的故事。各组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开展组内讨论,完成主题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汇报。教师应该在促进学生加强重点内容知识点掌握的同时,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9]。
(三)建立专业课程资源库,汇总课程思政案例
以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为例,为突出课堂教学主渠道,拓展该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团队需要不断积累各类课程教学资源,发挥模块化教学团队优势,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收集课程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源素材。同时,教师要整理课程相关前沿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探索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开发新能源,以使其逐渐替代常规能源,如何解决国家能源短缺问题和能源使用中的环保问题。应用“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结合的“双模块化”课程思政模式,不断挖掘、汇总课程思政案例,以案例式教学法为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10]。
(四)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课件,制作知识点微课
以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为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解更多的内容,课件和微课至关重要。课件要图文并茂,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同时,要凝练课程思政要点,并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课程知识点,制作多个知识点微课,通过微课资源,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知识点,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以电气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新能源发电技术为例,以OBE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采用“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结合的“双模块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电气类课程思政目标进行重新设计,总结了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有效促进线上、线下资源共享,探索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新格局。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树文.电气类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大学,2021(51):152-154.
[2]王志勇,胡文丽,高波,等.电气类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26-27,30.
[3]王宪磊,罗继东,刘文亮,等.电气安全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与教学改革实践成效[J].现代职业教育,2023(10):57-60.
[4]皮琳琳.“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以“新能源发电技术与利用”课程思政改革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9):67-70.
[5]贾国海,周权,肖诗慧.课程思政背景下“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41):73-76.
[6]许海园,周建强,吕晓娟,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50-51.
[7]徐杰,孙驷洲.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与课程思政相关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90-91.
[8]刘一琦,张佳薇,朱浩楠,等.农林高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改革与思政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3(3):167-171.
[9]戴立庆.电气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以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为例[J].木工机床,2023(2):29-32.
[10]董德智,朱云国.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与实施策略[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2(4):8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