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单元育人蓝图”视域下的小学英语“和合”课堂构建论文

“单元育人蓝图”视域下的小学英语“和合”课堂构建论文

7

2024-06-25 09:56:18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介绍小学英语“和合”课堂提出背景。阐述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内涵界定。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第8册Module 5 Unit 2 He’s drawing books and birds为例,探索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实施策略,即整合多维目标,实现“五育”融合;统合意义语境,协调学习过程;整合结构,运用语言,融合价值感悟。认为“单元育人蓝图”视域下建构小学英语“和合”课堂,需要以体现核心素养的单元目标为统领,整合课程内容,融合“五育”元素,设计具有整合性、融合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活

  【摘要】介绍小学英语“和合”课堂提出背景。阐述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内涵界定。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第8册Module 5 Unit 2 He’s drawing books and birds为例,探索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实施策略,即整合多维目标,实现“五育”融合;统合意义语境,协调学习过程;整合结构,运用语言,融合价值感悟。认为“单元育人蓝图”视域下建构小学英语“和合”课堂,需要以体现核心素养的单元目标为统领,整合课程内容,融合“五育”元素,设计具有整合性、融合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活动,建构紧扣课程目标和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实现学生学科能力、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念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单元育人蓝图;“和合”课堂;小学英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教育部2022)小学英语“和合”课堂回归课程与教学的育人价值,在单元育人蓝图下,形成具有整合性、融合性、体系性、逻辑性、发展性的教学模型和实施策略。

  一、小学英语“和合”课堂提出背景

  (一)启发于中国和合文化

  小学英语“和合”课堂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了“和合”理念的文化价值。《国语·郑语》中第一次合并使用“和合”二字,即“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左丘明2008)。意指“义、慈、友、恭、孝”五种礼仪的相互调和能够使得“父、母、兄、弟、子”之间的生存关系和谐统一。这种朴素、整体的哲学观把万物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及个体身与心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取向。英语教学从共生共融、和而不同的理念出发,有助于引领学生在面对不同国家、民族、地域文化时持有正确的态度,能够在多元文化交织碰撞中充分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和合文化”的理念为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形成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

  (二)触动于“五育并举”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主张“五育并举”的思想家,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转引自高平叔,2011)。《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李政涛、文娟2020)。“五育”并非彼此独立,而是“五位一体”。“五育融合”与“五育并举”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王萌、孙洪涛2022)。小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五育并举”为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明晰了方向,也为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实施找准了方向。

  (三)驱动于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2022)。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紧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目标,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提升他们有主题、结构化、综合地运用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内涵界定

  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关键在于“和合”二字。“和”指和谐,是英语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即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部分有机整合或融合为一体。“合”指整合与融合。所谓“整合”,是指教师依据主题语境和结构框架,系统整合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和结构化,促进学生有主题、有体系、有逻辑地学习。所谓“融合”,是指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并融合“五育”元素,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五育”的生成,促进其语言学习与“五育”理解的相融相宜。简而言之,小学英语“和合”课堂是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以语境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结构化整合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主题化、结构化、体系化;同时,和谐地融合“五育”元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全面发展。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该内涵,教师设计了其内涵建模图(见图1)。最中间的一环是一个太极图,其最核心的部分是核心素养,表示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紧扣达成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第二环是内容,即整合与融合;第三环是整合与融合分别达成的目标;最外面一环是“和谐”,即小学英语“和合”课堂中整合与融合要达成的境界。

image.png

  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实施应紧扣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围绕单元主题语境与主题意义探索,逆向设计学习理解活动、应用实践活动和迁移创新活动(见图2)。具体实施路径:在学习理解活动中,通过整合语境和语言结构,让学生充分激活旧知,并有体系地学习理解新知;在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关联语境,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结构,通过模仿有逻辑地应用实践语言;在迁移创新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语境中,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和语言的综合运用。在主题意义探究过程中,融合“五育”元素,使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德、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得到适时、适度的发展。

image.png

  三、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实施策略
  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第8册Module 5 Unit 2 He’s drawing books and birds为例,该课以写贺卡的方式,运用动词现在进行时,描述大明(Daming)在父亲节正在为父亲做的事情。本单元的主题是The Special Day,其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其主题意义是感恩父母和长辈。三个课时的主题分别是Mother’s Day、Father’s Day、Double Ninth Day,三个课时的主题意义分别是感恩母亲、感恩父亲、感恩老人(见下页图3)。

  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动词的现在进行时的表述和父亲节常识有一定的积累和积淀,并且对第一课时Mother’s Day的语言知识结构掌握较好,对动词的几种时态,如将来时、过去时等均有一定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探索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实施策略。

image.png

  (一)整合多维目标,实现“五育”融合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单元育人蓝图实施教学,要构建由单元教学目标、语篇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确定各层次目标要把预期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融入其中,组织各语篇教学内容,规划系列教学活动(教育部2022)。因此,确定多维教学目标是小学英语“和合”课堂实施的关键。教学目标不仅要包含“整合”的目标,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还要包含融合“五育”的目标,以体现其全面性和包容性。当然“五育”融合的目标不是在一堂课上能够全部涉及且实现的,还要根据具体课例具体分析。

  仍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第8册Module 5 Unit 2 He’s drawing books and birds为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看、听、说的活动中,梳理和获取大明在父亲节正在为父亲做的事情,体会“You are so special.Thank you for everything.”的内涵;看图描述父亲节小朋友正在为父亲做的事情;简要评价你对小朋友在父亲节为父亲做的事情的看法;父亲节临近,简要描述你在父亲节将为父亲做的事情,并谈谈感想。

  “在看、听、说的活动中,梳理和获取大明在父亲节正在为父亲做的事情,体会‘You are so special.Thank you for everything.’的内涵”这一目标通过学习理解活动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言能力目标)和对文眼“You are so special.Thank you for everything.”的体会(文化意识目标),融合了智育和德育目标;“看图描述父亲节小朋友正在为父亲做的事情”这一目标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核心句型(现在进行时)与其他所学知识,描述在父亲节其他孩子正在为父亲做的事情,使描述更有逻辑性和综合性(语言能力目标、思维品质目标);“简要评价你对小朋友在父亲节为父亲做的事情的看法”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还需要他们运用高阶思维进行评价(语言能力目标、思维品质目标),融合了智育和德育目标;“父亲节临近,简要描述你在父亲节将为父亲做的事情,并谈谈感想”这一目标指向课堂中的迁移创新,即在语言知识方面,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不同时态和不同句型结构,实现语言的融会贯通;在生活关联方面,需要学生由文本情境迁移到真实生活,实现学以致用;在情感表达方面,需要学生以评价他人行为来审视自己的举措,深切体会父爱的深刻与伟大,学会感恩父爱,融合了德育、智育和美育目标。整合多维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同时为后续教学过程指明方向。

  (二)统合意义语境,协调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重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建立种类齐全、层次清晰、功能多样的课程资源完整体系,要避免课程资源的碎片化倾向。”(教育部2022)有机整合教材中各个课时的语境,或一个课时中教材各个板块的语境,使教材零碎的语境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使学生在完整、有意义的语境中学习,同时为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一种新方式。

  在复习导入环节,教师先以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Mother’s Day?What’re the children doing for their mothers on Mother’s Day?”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Mother’s Day的相关知识(见图4),接着以问题“Mother’s Day is a special day.What about this day?”引出Father’s Day的语境,使第一、二课时的语境围绕The special day展开,同时让学生根据第一课时中Mother’s Day谈论的知识框架(Time、Person、Way to celebrate、Background...)描述对Father’s Day的了解,不仅整合了各个课时的语境,而且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应用迁移。

image.png

  在新知的学习部分,课文主要分成4个板块(见下页图5)。板块1是导入部分,板块2是正文主体部分,板块3是看图说话、操练部分,板块4是儿歌部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将教材中各个板块的语境进行重组:板块2(主体文本、制作贺卡)→板块1(赠送贺卡、畅谈感言)→板块4(儿歌诵读、总结感悟)→板块3(拓展语境、应用实践)。首先,学习大明正在制作贺卡的主体文本(板块2);其次,当完成贺卡后,大明将贺卡送给父亲,对父亲发表肺腑之言(板块1);再次,以问题“If you are Daming,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your father?”引导学生畅谈对父亲想说的话,拓展语言,并以儿歌中的“So there are lots of nice words for you to say.”引出儿歌的诵读(板块4);最后,以“Daming is making a card for his father on Father’s Day.What about these children?What are they doing for their fathers on Father’s Day?”移步换景,应用实践语言(板块3)。教材内容的有效选择和重组编排,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语境,凸显语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教材成为学材。

  在主体文本学习过程中,紧扣贺卡中的“You are so special.Thank you for everything.”引导学生畅谈“Is your father special?Why?”并回忆与父亲的生活点滴,发自内心地说出自己父亲的特别之处,如“S1:My father is special.He is my teacher.He teaches me English and Maths.S2:My father is special.He is strong.I run with him everyday.He makes me healthy.S3:My father works hard.He earns money forme...”等;通过自我的情感体悟,充分感受来自父亲的陪伴、付出和艰辛,感受父亲爱孩子的真挚情感和身体力行之美,感受感恩父亲的语言之美。

  语境是语言实践中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决定意义动态生成的过程。哲学语用观的语境多维分布决定在语境整合中把握意义(盖晓兰2010)。小学英语“和合”课堂以“主题”和“语言”一明一暗两条线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使语言运用在主题语境下凸显主题性、整体性和真实性,同时融合相关“五育”元素,融育于教,融悟于学。

image.png

  (三)结构整合、运用语言、融合价值感悟

  “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布鲁纳1982)教学中的结构整合是将教学思路、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教学重难点、思维训练、教学流程等由无序和碎片的形态转变为某种体系化和逻辑性的结构形态的动态过程。它是认知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的深度结构化,指向学生思维结构由低到高的螺旋发展。小学英语“和合”课堂倡导利用结构性框架或可视化工具,促进学生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结合主题意义的感悟,实现对“五育”思想的价值提升。

  板块3(见下页图6)在教材中是句型操练部分,即操练“It’s Father’s Day.Amy is playing the flute.Samis drawing a picture...”等内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和补充,将复习导入环节第一课时Mother’s Day的语言框架和第二课时Father’s Day中孩子对父亲说的话进行调整重组,形成语言导入部分;将板块2的“What’she/she doing?How is he/she doing?”与板块1的“What’s the result?What does he/she say/feel?”进行语言结构的有机整合,形成语言输出的主体部分,在关键词的提示下(见图6),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见下页图7)。此环节不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而且提炼新的语言知识结构,使学生更易于激活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应用。学生将Father’s Day的相关背景和平时经常为父亲做的事情与教材中孩子为父亲做的事情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由此及彼,产生共情与共鸣,学生进一步思考“父爱如山”,不仅引出了父亲节要对父亲表示心意的举动,还挖掘了“Don’t show your love just only on Father’s Day.”的深层内涵。

image.png

  布鲁纳(1982)指出:“知识保持的关键不在于储存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运用时如何再现已学知识。”已学知识的再现需要靠知识结构体系支撑。小学英语“和合”课堂倡导结合图式工具进行结构整合,旨在触发学科的逻辑联系和元素关联,融通教与学的内容、融通学与用的方法、融通智与悟的内涵,使语言的综合运用与主题意义的感悟融为一体。

image.png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内容的组织以主题为引领,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形式呈现。”(教育部2022)小学英语“和合”课堂通过设计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进阶活动,整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语篇内容进行主题化学习和结构性学习,梳理和建立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在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不仅应用所学,还能联系生活,迁移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结构的应用迁移和紧扣主题下相关知识的综合、有逻辑、有体系地运用,实现对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适度且适时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引导学生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同时,产生正向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从而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实现。

  引用文献

  布鲁纳.1982.教育过程[M].邹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5,32.

  盖晓兰.2010.论从语境整合中把握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7):168-169.

  高平叔.2011.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6.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政涛,文娟.2020.“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3):7-16.

  王萌,孙洪涛.2022.“五育融合”的概念、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80-86.

  左丘明.2008.国语[M].王芳,丁富生,译.太原:三晋出版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