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产教融合促进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

产教融合促进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

6

2024-06-25 09:41:25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2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调研,明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对河北省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展开研究,构建四链融合、双层次螺旋、五维协同的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提出产教融合促进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2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调研,明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对河北省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展开研究,构建四链融合、双层次螺旋、五维协同的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提出产教融合促进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产教融合最早被用于职业教育,后来逐渐被用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后,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202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产教融合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征[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调动高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做好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产学研协同攻关[2]。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已成为高等学校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是国家统筹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

  在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引导下,国内专家学者对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与实践,且研究成果颇丰。比如,马永红等学者提出各国专业学位教育均呈现出以需求为导向,统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间的关系的特征[3]。国内一些高校对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

image.png

  通过梳理文献不难发现,国家的政策性规定与解释、学术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某一专业学位的案例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使用二手数据,缺乏理论和现实依据,基于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系统性研究更是少见。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展开研究。

  (二)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解决河北省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与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为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对推动河北省育人、科研与产业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国内研究现状和高校实践情况来看,产教融合已经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学者从不同的关键环节描述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但多局限于对某一专业的局部性探讨,研究成果不成体系,缺乏从整体层面系统探讨产教融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路径的研究,对区域性的相关研究更是少见,河北省亦无相关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聚焦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调研了河北省2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产教融合开展情况,系统探究了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多主体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和路径,对丰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研究、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河北省高水平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二、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

  对河北省2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官网进行查询,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样本,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实践教学等维度,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单位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表述不一,有的没有明确提出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而是表述为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相关专业能力。

  从培养方式来看,专业硕士的培养均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所有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提出校内外“双导师”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师队伍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有显著的职业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倡学校与政府机关、经济产业部门等单位联合培养,强调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入校即可进入课题组,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同步进行。大部分培养单位均强调“加强学校与政府机关、经济产业部门等单位联合培养,外聘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进校参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从实践教学来看,所有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均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专业实践环节安排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校外导师所在的单位进行[4]。很多培养单位积极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培养实践基地,围绕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实践训练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一些工科院校的培养单位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企业或工程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项目的管理与实施、相关文件的制定与审核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培养单位“依托校外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与合作培养,邀请企业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与管理等工作,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河北省2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等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可以发现,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展现了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认可度较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问题与挑战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河北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难以适应行业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三是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需要健全,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要深化。

  三、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是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加强与政府、产业、企业的合作,打破壁垒,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有效衔接,发挥多主体育人的作用,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从要素分析法入手,对河北省以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这一命题,从主体、目标、内容、条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四链融合、双层次螺旋、五维协同的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四链融合、双层次螺旋

  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为内螺旋,是顺利实现螺旋协调效应的抓手;政府、企业、学校、行业为外螺旋,构成了双螺旋的主体,是实施四链融合的协同组织。四链融合、四方联动,构成双层次的螺旋协同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5]。

  (二)五维协同

  四链融合的主体——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发展目标。在分散的组织结构下,各自间由于利益、制度、人员、资源、组织等不同而难以进行紧密合作。因此,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协同整合,才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第一,管理协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协同机制。第二,利益协同:创新利益分享协同机制,找准四方利益结合点。第三,资源协同:构建资源共享运行机制和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人员协同:促进人员双向流动,实现师资协同和学生协同。第五,文化协同:丰富职业文化感受,加快学生就业适应速度,培养其创新精神。

  四、产教融合促进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以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为重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平台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实习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双导师”制为保障,综合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6]。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

  相关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和角色,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引导、调动其他主体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形成“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二)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引导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将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效衔接,培养研究生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实现课堂教学向应用实践的转化、知识体系从校内向校外的延伸,进一步满足技术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多方共建育人平台,营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一是与各地政府共建产业研究院。通过政府支持、学校共建、多方协作、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建设校外产业研究院,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二是与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基地。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在企业建设“产、学、研、用”基地,将教学场所、实习实践与成果转化融为一体。

image.png

  (四)拓展实践育人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双创”项目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发挥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学校应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校企平台开展创新实践项目,并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实现“以赛促学、以试促学”,补齐知识短板,提高就业竞争力[7]。

  (五)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以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将高校教师“走出去”和企业专家“引进来”相结合,强化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共享,打造多元导师团队。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有效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效率,优化人才供给结构,通过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使产业、行业组织、高校等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彼此之间的资源、信息和制度壁垒,充分发挥产业经济技术优势及高校办学资源优势,加快校企双方主体或多方各种要素的深度融合,达到产教双赢、多元主体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9-25)[2023-11-28].

  [2]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9-28)[2023-11-28].

  [3]马永红,刘润泽,于苗苗.我国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类型及发展状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7):12-18.

  [4]汪劲松,张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8):1-5.

  [5]王树国.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7):1-5.

  [6]林忠钦,王亚光,李智,等.需求引领产教协同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上海交通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0):12-18.

  [7]严建华,包刚,王家平,等.浙江大学高水平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7):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