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理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若干思考论文

2024-06-21 11:08:22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初中物理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与开端,也是中学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物理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同时决定着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对教学方式进行大力创新,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视为教学改革新方向,通过多元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创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打牢基础。基于此,本文从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入手,提出有效培养策略,力求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摘要]初中物理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与开端,也是中学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物理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同时决定着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对教学方式进行大力创新,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视为教学改革新方向,通过多元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创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打牢基础。基于此,本文从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入手,提出有效培养策略,力求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逻辑思维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内化与吸收物理基础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知识探索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习独有的乐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能够让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充分结合,也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点培养,使学生能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发挥出教育教学的真正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一)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物理课程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若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和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深刻理解所学物理知识,从而实现高效化学习。同时学生基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合理运用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并有效解决各种物理问题,实现了物理知识到核心素养的质的飞跃,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言非常必要。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思维能力未全面形成,需要在初中阶段不断培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全面开发,还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学习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各类物理知识的全面梳理,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主动做好新知识的预习,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积极互动或者参与各种问题的讨论,对物理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做到真正理解。在逻辑思维形成之后,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分析问题,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成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三)助推创新能力形成
创新是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实现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所在,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准确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对问题解决措施不断创新,让问题更快速有效解决。因此,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新难题与新挑战时,通过比较、推理、验证与总结等方式对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断优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夯实牢固基础。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措施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即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和验证等具有逻辑性的思维模式,将客观现实过程进行成功反映,使得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知的过程。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物理现象、发生过程与结果,同时做到正确判断、推理问题,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从多角度去理解物理知识,发散思维。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知识并大胆运用,将知识与生活充分结合,同时经历分析、思考与推理等思维过程,有效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并通过推理与分析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教师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思考“优美的音乐会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如果突然出现持续的噪声,你会有什么感受?”借助生活场景带领学生走入相应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去回答问题,同时产生疑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如果捂住耳朵声音会变小,这是为什么?”此时学生思维呈现出发散性,能够想到多种答案,如音响在发出较大声响时会振动、撞击会产生声响等。教师及时鼓励学生进行总结,使得学生发现声音是在振动中产生的,同时教师诱思探究“回想我们听到声音的情境,除了在空气中能听到声音,你还在哪里听到声音?”学生意识到空气能传播声音,水与固体也可能传播声音,从而运转思维去思考“如果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传播吗?”随之想到宇航员在月球中是用手势或者无线电进行沟通的,判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学生领悟新知识,明白声音依靠空气传播,却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除此之外,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捂住耳朵声音会变少”的现象进行解释,明白声音以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而手阻挡了声音的传播,同时能用严谨的语言解释耳机如何将音乐声传入耳中,主动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内容结合,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巧用问题教学,提升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的思考具有独立性,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推理,从而将实际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教学法是将物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学生通过探索去感受与理解知识,同时围绕问题思考与推理,这有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式,让学生领悟知识内涵,从而借助思维活动获得新知识和技能发展,实现逻辑思维的有效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去探索与学习知识,经历质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习变成自主探究与再创造,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合理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几种状态,鼓励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回想并回答冬天的雪花、夏天的雨、冰箱里的冰和水蒸气等,从而对举例内容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气态、液态与固态这三种形式,成功让学生走入初步探究,为逻辑思维培养埋下伏笔。教师继续设问“不同状态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教师为学生举例冰在温度高的环境中会变成水,以此来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学生马上明白温度变化可以让物质转化,同时产生新的想法“如果温度升高可以让物质变化,那么温度下降也会引起物质的变化吗?”学生独立思考并自行举例证明,如水在温度下降时将变成冰,从而通过质疑分析、推理验证等方式掌握温度变化给物质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基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增加问题难度,提出“液态在持续放热状态形成固态,那么水有三种形态,请说明三种状态转化时吸热、放热的关系”的思考题,学生回顾知识并运转思维进行正向与反向推理,如水放热变成冰、冰吸热变为水,轻松了解这两个过程为凝固与熔化。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鼓励学生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冻肉出冷库时的重量大于进冷库时的原因,分析樟脑丸使用一段时间后变小甚至消失的原因,使得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师通过贴近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在独立分析与推理的方式下提升逻辑思维。
(三)组织实验活动,发展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基于抽象概念,引导学生判断与推理,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等系列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过程,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具体思维,学会对事物本质与内在规律进行挖掘与揭示。因此,逻辑思维的形成依托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类活动对物理概念、定义与原理进行推理与总结,从而推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选择易于操作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观察与对比,使其真正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轻松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与推理,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逻辑思维。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巧用问题“船和木板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学生运转思维并相信水中有托力,教师追问“《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男女主为什么不共用浮板?”学生认知随之产生冲突“有托力,为什么不能托起两个人?”开始质疑并产生新的问题“因为托力消失了吗?”“托力到底有多大?”并迫切希望验证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向上托的力为物理中的浮力,带领学生用实验去感受浮力,进行分析、验证与推理,从而解答疑惑。教师先演示木块放入清水,学生看到木块浮在水面,明白木块是受到了托力;再观察木块放入食盐水溶液、酒精的情况,木块依旧是漂浮状态。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知道什么是浮力吗?”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思考清水、食盐水溶液、酒精均是液体,木块代表物体,木块漂浮表示水中有托力,从而总结出浸入液体的物体所受到的托力就是浮力。教师补充“物体受到的托力是什么方向的?”“氢气球脱手后会飞向天空,它受到浮力了吗?”学生运转思维去思考、分析与判断,明白托力存在且向上托举物体,物体在气体中也会受到托力,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浸入液体Q(或气体)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认真观察并主动思考,带着疑问去分析与推理,不仅能深刻理解物理概念,也能让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四)依托信息技术,培养逻辑思维
新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为保证学生能够形成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能力,使用新颖与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学习知识,通过分析、对比、判断与推理等过程深刻理解知识,形成逻辑思维。在具体授课时,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用立体与直接的方式展现与物理相关的更多知识,打破传统教学的条件限制,让学生带着发散思维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促进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教师站在学生角度,并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凸透镜成像中的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所以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减轻学习难度,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对证据进行分析并获得论证能力。教师用多媒体等设备播放详细的实验过程,通过视频的放大、暂停、慢放与快进等方式,让学生看得清楚并保证视频播放速度与学生思维运转速度相符合。学生能在观察中收集证据,如实像大小的变化、正倒、物距与像距等,同时教师运用光路图引导学生,再播放相应的FLASH动画,让学生看到物距增大时像距的变化,预判像的变化,通过对比、思考,论证,得出像的虚实与物距有关,像的正倒情况取决于焦距与物距的关系,从而根据实践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结语
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积极运用,通过多种有效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借助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与学习物理知识,思维能够呈现发散性与逻辑性。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从学生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入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高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陆项敏.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22):60-62.
[2]王霞霞.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途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25):115-116.
[3]孟凡官.试析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J].知识文库,2021(24):134-136.
[4]吴昭琪.探究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利用思维可视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21(91):115-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