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教学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进路论文

2024-06-21 10:52:12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新课标强调家国情怀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家国情怀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情感依归,是具有历史探索性的人文追求体现,是个人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体现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标强调家国情怀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家国情怀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情感依归,是具有历史探索性的人文追求体现,是个人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体现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既是实施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要求的重要内容。当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形式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明确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使命,以家国情怀为重点,以历史事件、知识内容等帮助学生了解家国情怀的实质和内涵,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其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德育浸润
德育在义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家国情怀培养来浸润德育。从家庭视角来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家庭的热爱之情,培养其正确的思想品德,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温暖的家庭氛围;从民族视角来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加深其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学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先贤思想的影响下,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能够有效落实德育目标。
(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情绪变化和思想波动较大。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繁重,如果缺乏家长和教师及时的正确引导,可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通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使学生在辨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激发建立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掌握历史规律和价值观念;在思考历史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敢于担当的觉悟和精神,增强其爱国、爱家的责任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发挥个人价值的理念和精神参与各项活动,促进自身人格、素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
(一)教师意识不足,忽视家国情怀教育
将家国情怀渗透高中历史课堂,教师的教学意识有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整体来说,家国情怀教育更多偏向思想层面,与学生学习和成绩的联系不强。而高中生不仅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还要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此时历史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与考试相关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巩固知识,获得成绩的提升,导致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忽略,家国情怀教育得不到重视。
(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缺乏日常教学渗透
家国情怀主要是个人对国家发展表现出来的担当与使命,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因而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以渗透。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仍以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将家国情怀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触动其内心,导致高中历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精心研读教材,挖掘家国情怀素材
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内容,其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中发挥重要作用。统编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包括历史事迹、事件、资料等与家国情怀有关的内容。在开展相关教学时,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对文字和图片背后的家国情怀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进而围绕教材内容制定丰富有趣的教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受到启发,将教材内容与自身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家国情怀。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教师可以挖掘一下家国情怀教育的切入点(见表1)。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由于家国情怀教育属于思想价值观层面的教育,仅靠口头上的说教,难以实现培育学生素养的目标,需要大量的事例和事实来支持。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情的多元化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分析历史,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展开思考和探究,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例如,在教学必修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成就等文字和影像资料呈现在学生眼前,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其次,教师按照同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其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教材内容、多媒体展示内容和课前收集资料为基础,让学生说一说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的生活和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创设一个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真实的事物出发,感受国家的伟大,从而不断激发其爱国情感。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历史情感感知。
(三)借助历史对比,丰富家国情怀内涵
相比其他学科,高中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对比、古今对照的方式,丰富家国情怀内涵。通过引入历史故事,从历史背景中挖掘相关元素,让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去认识历史,站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以此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选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共同点这一内容,如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共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使其充分了解到两者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进而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独特魅力,自觉参与到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队伍中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世界史和中国史,在讲解欧洲封建社会内容时,引导学生就其与中国封建社会作对比,这样学生很快便可以发现:中国社会突出中央集权,而欧洲社会逐渐土崩瓦解。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强大生命力,进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活用乡土资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主要以教材为重点,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而未充分挖掘与使用其他教育资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并留存下来众多乡土资源。因此,教师要重视乡土资源的价值,对这一资源加以挖掘和运用,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使家国情怀教育渗透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教学必修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讲述完基础知识后,利用乡土资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由于本单元主要内容以讲解抗日战争和解放*争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入爱国主义思想、团队精神和全民族抗战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收集当地在抗战时期的资料,如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涌现过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当地广为流传的歌谣、当地人民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具体事例等,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当地的人民英雄纪念展览馆、烈士陵园、历史遗迹和历史博物馆等地实地参观,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力,充分激发其爱国之心。学生在亲自接触历史的同时,深刻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家国情怀。
(五)深挖史料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必不可少的学习素材。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提供或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合适的史料,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出深层情感内涵和历史价值,借助史料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为摆脱民族危机付出的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贡献,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家国命运的关怀和责任之心。
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二《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教师可以从“指南引航”出发,引导学生收集并整理史料,了解在开辟新航路时,前人是怎样解决导航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为:先以“达·伽马、哥伦布等人在远航中,通过使用星盘确定方向”“罗盘在航海中的应用”等史料为导入,让学生就“星盘和罗盘,哪一个实用性更强?理由呢?”展开思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罗盘于世界航海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此外,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郑和下西洋”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该具备何种意识去积极探索,才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贡献?”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关怀意识和正确的全球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六)设计实践活动,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和家国认知。首先,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实践主题,并根据主题特点促进跨学科合作,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其次,教师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践行民族担当。最后,重视实践成果的分享和展示,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树立家国自信,升华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选择性必修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围绕传统文化设计主题为“弘扬传统文化学习草根武术——八步洪拳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追踪八步洪拳的历史、调查八步洪拳的现状,以及设想八步洪拳的未来。在充分了解传统武术文化艰难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些优秀继承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站在青年人的角度对“如何推动八步洪拳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提出自己的设想。学生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认真、细致探究的学习态度,还能在调查分析中增强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产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在教学必修一中的“辛亥革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本地辛亥革命先驱、志士魏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基本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收集和阅读魏兰历史事件等相关文献资料,察访与魏兰相关的故地和旧址等,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增长自己的见识,树立起对创造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的责任担当。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基于学情,多总结、多探究、多分析,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意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燕.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以“人生的选择——中山先生的家国情怀”一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16):59-60.
[2]李艳.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及策略研究——以高中历史新教材近代史教学为例[J].高考,2022(27):145-147.
[3]祝华清.学习中国历史培养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策略[J].考试周刊,2020(14):129-130.
[4]王丽娟.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