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文明印记,展桥之奇伟论文

2024-06-21 10:37:37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桥梁建筑艺术的说明文。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桥是献身祖国科学事业,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是作者创作的原点所在。基于此本节课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摘要]《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桥梁建筑艺术的说明文。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桥是献身祖国科学事业,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是作者创作的原点所在。基于此本节课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中国石拱桥;德育元素;民族自豪感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语文学科领域巧妙融入德育元素,旨在实现德育理念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耦合。石拱桥是中国传统桥梁的重要形式,作为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拱桥》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本设计探究如何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石上,高效地陶冶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及坚实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背景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促进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实现知行合一的社会化成长的过程。
课标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构建起了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语言”是语文学习活动的材料与载体,也是语文学科本体性的特征,其他三个维度的素养均通过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语言学习和言语实践过程中得以形成。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本人、他人、文本、社会、自然的多元对话,实现认识与实践两个维度的社会化成长。这一过程本身,即语文学科德育的过程。
2.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排来看,八年上册第五单元以“文明的印记”为人文主题,所选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介绍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性建筑,《梦回繁华》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四篇文章内容不同,各有特色,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中国石拱桥》灵活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说明语言生动有趣而准确严谨,文章结构工整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能说出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在比较、归纳等综合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此阶段的学生正是进行德育内化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坚持以文育人、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2.研读典型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分析其体现的科技水平和工匠精神。3.比读古今中外桥梁发展情况,理解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1.研读典型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分析其体现的科技水平和工匠精神。2.比读古今中外桥梁发展情况,理解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三、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
学习评价维度:从整体感知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研读中国石拱桥典型代表、比读中外古今桥梁发展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从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结果性评价:主要针对课后作业的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查阅专业资料能力(2分),所构思作品的合理性、严谨性(5分),所画作品的创新性(3分)。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直观感知,寻找桥共同点教师为主的活动
课堂导入:播放一组中国石拱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些“桥”的特征。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谈直观感受。
同:材质—石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异:形状多样
设计意图:把生活经验、直觉感知转换成言语形式来表达。引导学生对桥的材质的观察,思考人与自然共处的理念。
【环节二】整体感知:明确特征,激起民族自豪感教师为主的活动
问题引导:通过阅读《中国石拱桥》,你认为我国古代石拱桥的设计建造体现了哪些民族智慧和精神品质?
学生活动:通读全文,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提取关键信息,填写表格,圈画评价性语言,如“最早”“最长”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旅人桥—最早,赵州桥—最古,卢沟桥—独一无二,江东桥—意想不到,长虹大桥—最长,双曲拱桥—仅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梳理文中所举的例子,体会举例子如何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同时,通过圈画评价性语言,中国石拱桥“最早、最古、独一无二”等,引导学生读出民族自豪感。
【环节三】研读思考:研读典型,探其科学精神
教师为主的活动:问题引导:研读赵州桥、卢沟桥两座桥的特点,并分析其背后体现的科技水平和工匠精神。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赵州桥和卢沟桥是不是能作为所有中国石拱桥的代言人呢?并说明理由。
明确: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历史悠久),“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结构坚固,高度的技术水平),“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形式优美,不朽的艺术价值)。
卢沟桥建造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历史悠久),“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结构坚固,高度的技术水平),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盛景之一(形式优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桥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两座杰出石拱桥呈现的高度技术及不朽的艺术价值。
学生活动2:赵州桥和卢沟桥都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举一个例子即可,举两个例子岂不重复?
明确:不重复。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前者通过打比方、列数字、引资料、分类别等说明方法侧重于介绍“拱”的特点,突出其结构独特;后者使用作诠释、作比较、摹状貌等说明方法,侧重其形式优美。
设计意图:理解说明文选择具体例子时既要典型,又要全面。两例互相对照、互相补充,共同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又能体现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成就惊人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石拱桥所体现的民族智慧,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巧妙的施工技术等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并弘扬这种工匠精神。
【环节四】比读深思:实例论证,坚定文化自信
教师为主的活动:问题引导:对比古今中外桥梁的发展,你如何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卓越技艺的民族”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通过课前查阅有关“中国桥梁之最”的相关资料及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再次认识:赵州桥—中国石拱桥中伟大之最伟大。
资料查阅小组分享图片或视频:
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第一桥,世界最高混凝土桥塔—平塘特大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等。
链接材料一:唐中书令张嘉贞的《赵州石桥记》记载:“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链接材料二:中国是人类拱桥的起源地,历代建造的石拱桥有百万座之多。赵州桥被称为“中国第一石拱桥”,始建于隋代,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大型单孔敞肩石拱桥。敞肩,即在大拱上面两侧各建两个小拱。据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1200多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通过与欧洲拱券桥比较得出结论:真正的拱券桥,至19世纪中叶以后才盛行于欧洲。
链接材料三:赵州桥建造工艺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这不仅造就了赵州桥独特的艺术之美,也成为赵州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工艺独创。赵州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它为后来中国、日本的石桥建筑,乃至西方很多大型石桥建筑提供了成功的模板,是楷模式的建筑经典。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并结合实例进行论证,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卓越技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学科以文育人。
【环节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读画联动,世界架中国桥梁
目的:读画拓展,迁移方法运用。
作业:查找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激发你的想象,画出未来桥梁设计简图,并给作品命名。
设计意图:建立读画联动,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了解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拓宽学生认知视野,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参与未来桥梁作品设计,再次增强民族自豪感,让世界架起中国桥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基于此,在设计本课的语文教学活动时,将德育元素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内化语文德育功能。
通过提取信息梳理本文说明文对象特征;研读典型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分析其体现的科技水平和工匠精神;比读古今中外桥梁发展情况,理解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强调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和传承这种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精雕细琢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本课教学设计的推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情感的迁移和内化,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既完成了对《中国石拱桥》这一课的语文知识传授,又有效地渗透了德育元素,实现了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是立德树人质的回归。综上,以语文学科素养为引领,坚持学科教学明线与学科德育暗线的融合,以课标为依据挖掘德育点,创设真实情境,坚持持续性评价和过程性反馈,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定会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家良,黄梅.教材改动育人永恒—以《中国石拱桥》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2022(6):117-121.
[3]林仲豪.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作业设计优化路径[J].中学语文,2023(17):9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