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案例实践分析论文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案例实践分析论文

5

2024-06-20 12:04:34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颁布,教育界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这些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流水》一课为例,旨在探讨如何基于新课标指导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通过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文章结合案例实践,深入探讨如何将导向音乐核心素养和学科基本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从而落实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颁布,教育界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这些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流水》一课为例,旨在探讨如何基于新课标指导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通过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文章结合案例实践,深入探讨如何将导向音乐核心素养和学科基本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从而落实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基本理念;高中音乐鉴赏;案例研究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等词语热度不断上升,受到越来越多学者、教师的关注。高中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特殊时期,高中音乐教育处于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衔接阶段,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确立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而后,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问世,在原有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与深化,强化了育人理念,完善了评价指标,着重关注了三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据此,笔者以素养为导向、理念为支撑、文化为依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谈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设计新思路。

  一、案例设计

  “文人情致——高山流水志家国”是高中《音乐鉴赏》(人音版)下篇,第九单元第十七节的教学内容。这一节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士大夫文人阶层的代表性器乐作品《流水》和《广陵散》,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音乐的品质特点——曲风文雅,意境高远。考虑到乐曲难易程度、时长、内涵等综合性因素,笔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流水》为主详细聆听分析。教学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升审美感知

  1.教师范唱昆曲《皂罗袍》选段,请同学们猜猜老师所演唱的剧种。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案例实践分析论文

  2.观看视频短片,感受公园、老街、茶馆里的闲情雅致。

  3.从生活联系艺术,出示宋代赵佶《听琴图》,引出八音之首——古琴。

  设计意图:昆山是昆曲的故乡,笔者以学生熟悉的昆曲为导能很快引起共鸣。昆曲给人以美和雅的享受,千百年浸润下的土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少不了闲情逸致。再将这样的生活状态迁移到艺术作品中,正如书本插图《听琴图》所画,展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文雅情趣。

  古琴和昆曲都是令我们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优美与雅致。古人修身四艺“琴棋书画”中,“琴”独占鳌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被重视、不断发扬的今天,古琴的淡泊与深邃也走进人们的内心,因此让广大高中生了解古琴,学会聆听、鉴赏,进而感受和理解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尤为重要且必要的。

  (二)观其形、闻其声、品其韵

  1.出示古琴的形制,介绍其长度、徽位、弦数以及各个部位的名称。

  2.出示琴谱,形象介绍“减字谱”的认谱方式。

  3.学习古琴右手的八大指法,认识读法与写法,模仿演奏。

  4.听辨散音、泛音、按音三种音色,揭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设计意图: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有着深邃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古琴特有的形制结构、音色、指法、韵味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琴的形制展示,笔者以国宝“九霄环佩”为例,既提高了古琴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又为下文李祥霆先生的演奏视频埋下伏笔。“减字谱”的识读通过不同颜色的标注,清晰直观,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三)深入《流水》,由曲入文,以曲传情

  了解乐曲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的曲式结构,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起——寻声探源

  (1)聆听乐曲引子部分,听辨散音、按音的音色,感受意境。

  (2)聆听乐曲主题,听辨泛音的空灵与轻盈。

  (3)出示主题乐段琴谱(减字谱上附有简谱翻译),了解“叠涓”的演奏技法并模仿弹奏。

  (4)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流水的形态。

  (5)综合实践:用“叮”模唱旋律,同时模仿“叠涓”的演奏手法。

  (6)完整聆听第一部分,思考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第二部分:承——汇聚成河

  聆听并感受力度、速度的变化和音色的特点。
       第三部分:转——水石相撞

  (1)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想象音乐描绘的画面以及流水的形态特征。为第三部分起小标题。

  (2)了解“滚拂”的演奏技法和所产生的音响效果,跟随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模仿演奏“滚拂”技巧。

  (3)观看李祥霆演奏的七十二滚拂视频片段,并谈谈感受。

  第四部分:合——合而为一

  (1)聆听音乐的力度和速度变化,所运用到的演奏技法。

  (2)感受乐曲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设计意图:《流水》的赏析是本课时的重点教学内容,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生需要发展音乐听辨的耳朵和音乐鉴赏的能力。笔者从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入手,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结构,帮助聆听,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变化中感受音乐情绪以及音乐形象。模唱旋律既是对高中生识谱视唱能力的考验又是对他们演唱水平、把握正确音色表现艺术形象能力的提升。

  “叠涓”和“滚拂”是乐曲《流水》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古琴演奏技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思考地学习演奏,感受指法的丰富多变以及在古琴演奏中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减字谱”的魅力和无可替代性。

  (四)艺术联觉,创意实践

  1.完整聆听古琴曲《流水》,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笔墨、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2.总结升华,将文人音乐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留在学生心间。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到了艺术的联觉功能,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在一定程度上和书法绘画相关联,最后完整听赏的过程,以音乐作为切入点,学生将听觉转化为所学的艺术爱好:有写书法“咬定青山不放松”,有画梅兰竹菊等等。以多种表现形式强化主题,加强高中音乐课堂的艺术实践性和综合性,深化人文内涵。

  二、案例分析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途径,给人以美的听觉感受和美好的心灵享受,对提升全民审美和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大数据、流量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取到的音乐素材是庞大且杂乱的,其中不乏低俗、低趣味的音乐元素,而高中《音乐鉴赏》(人音版)中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编者站在家国情怀、审美教育等高度和角度所遴选出的,是培育青少年高尚情操、美好心灵、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紧扣“核心素养”与“基本理念”,关注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达、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与品格。对音乐教学设计理念展开论述。

  (一)审美感知、以美化人

  1.音韵美

  古琴的音色,泛音脆如珠玉、玲珑剔透,又称天音;散音松沉旷远、浑厚嘹亮,又称地音;按音或虚或实、变化丰富,又称人音。三音交错,构成了天、地、人三籁丰富的音响效果。古琴演奏强调音的延续,《流水》的引子部分,散音缓缓奏出,余韵悠长,犹如撞钟之声在山顶层层荡开,渐渐弱下直至消失,听者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随着琴音的延续而展开。按音的虚实变化,音高的起伏转折,滑音的或急或缓都体现了古琴独特的韵味。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案例实践分析论文

  2.气韵美

  古琴演奏艺术讲究气息的运用,由于古琴谱不记录音符演奏的时值和速度,给了演奏者们二次创作的空间,如何创作,往往取决于演奏时的气息与心境,气提音起,气沉音走,气收音落。在不同的呼与吸之间,琴音随心而动。笔者以为,气韵除了指代气息,还指代气场,历代文人心怀天下、海纳百川,他们的气场犹如深水静流,坚定且强大。当指尖触碰琴弦,他们自身就与琴融为一体,胸中有丘壑、琴下生山河,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3.意境美

  在教学时,笔者注重课堂意境的营造,充分激发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爱好。古琴的音量并不大,与流行音乐的强节拍、快节奏有很大不同,学生初听不一定喜欢,因此意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流水》一课中,笔者身着中式服装用几句婉转动人的昆曲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渲染了古典优雅的氛围。在古琴介绍的时候,笔者时不时穿插几句古诗词,增强文学气息,并用古琴曲《鸥鹭忘机》作为背景音乐烘托,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对古琴和《流水》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同时,教师的语言和教态对课堂意境的塑造也起着关键作用,标准的普通话、咬字的轻盈、气息的连贯、手势的优美等都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的美感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沉浸其中。

  (二)借琴达意、以情动人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教师们往往会注重音乐理论分析、理性分析,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好的音乐是直达人心灵的艺术,无须借助任何字词,就能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影响人的情感世界。

  在乐曲《流水》的开头部分八度的大跳音程隐约奏出了高山的轮廓,音符时而高、时而低,仿佛在描绘大山的高低起伏,余音悠长,宛若山脉绵延,音色的松沉旷远给人以古朴幽深之感。大部分学生,在笔者演奏引子部分旋律的时候都能够屏气凝神、专注聆听,自然地联想到山谷、密林等画面。高潮部分的滚拂段落,速度更快、力度更强、音域更广等牵引到水流的流速、水势的磅礴、落差之大等等,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够联想到许多流水的画面。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能将音乐形象规定得太过于具体、细致,要为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古琴虽能写实,却并非简单的刻画,更多的是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既是对自然的赞美和歌颂,也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节课,笔者立足于以情感人、以情促生的目标,使学生充分浸润在琴音的美好之中,与《流水》的艺术情境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温润心灵,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立足文化、深化品格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艺术博大精深,积淀丰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世代珍惜和忠实传承。要真正读懂古琴,文化的积淀是必不可少的,琴音中既有儒家的中庸平和又有道家的随性洒脱。在历史长河中,古琴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交相辉映。以古琴与书法为例,指法的变换如同笔画不同;音色的虚实犹如落笔的浓淡。课堂中,笔者曾问学生,“古琴演奏中是否每一个音你都能听得非常清晰?那些难以捕捉的音符作曲家有何用意呢?”联想到传统书法与水墨画艺术,有个别学生能够领悟到“留白”“枯笔”的艺术手法,古人“忌满”,凡事讲究恰到好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深远的哲学思想。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学校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格局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前景。教师应秉持着眼中有人、心中有本的原则,致力于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共同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和伟大抱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李学翠,刘东兴.古琴艺术中文人音乐特点分析[J].美化生活,2023(17):54-56.

  [4]吴圣元.漫话古琴收藏[N].团结报,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