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育人功能实现方法初探论文

2024-06-20 12:09:05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越来越突出,教师必须从知识、品德与修养等方面入手,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作用,推动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新课标内容,探究语文育人功能,从赏析教学入手,开展多元审美教育活动,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将语言、思维、美育与文化教育功能有机统一,通过育人功能推动学生全方位成长。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入手,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育人功能与实践策略,力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越来越突出,教师必须从知识、品德与修养等方面入手,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作用,推动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新课标内容,探究语文育人功能,从赏析教学入手,开展多元审美教育活动,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将语言、思维、美育与文化教育功能有机统一,通过育人功能推动学生全方位成长。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入手,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育人功能与实践策略,力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育人功能
时代发展的大潮下,教育领域涌现出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程内容结构优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新课程标准,打开眼界与格局,带着前瞻性思维发挥出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在新教育环境下聚焦新课标,推进语文教学创新与变革,增强教学指导性,发挥语文教学育人功能,让学生从不同方面获得语文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全面提升,成长为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接班人。可见,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与实践策略的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语言运用
语文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可以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功能涵盖听说读写四大能力,需要教师结合新课标内容,通过先进的语言教育,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完成语言学习任务。
(二)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完成语言知识的精准传授,还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足够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多元阅读活动与不同类型的写作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判断等综合能力,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思维教育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审美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文本赏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言佳句,体会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进一步提升,凸显出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美育功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走入文本世界并融合其中的情境,亲身感受到人生真谛,领悟到人生意义,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阅读与品鉴过程中,学生依托美育教育活动实现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同时作文活动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文化自信
语文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层面,是学生接触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依托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因此,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让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育人功能与实践策略
(一)巧用语言赏析,培养语言能力
为发挥语文教学所具有的语言教育功能,教师应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让语文教学有序高效地开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语言赏析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方式下完成文本语言深度赏析,运用精准语言表达自身观点与看法。学生会借助所学语言知识传递个性化想法与观点,对已有语言素材灵活使用。在语文知识的创新使用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构建与运用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利于语文教学语言教育功能的发挥。
例如,在《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极富感染力的语句,使其自主提出问题,又能在自主探究中寻找问题答案,促进学生所应具有的语言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语言的独立赏析过程中,注意到“土地”“河流”“风”“黎明”所使用的修饰语,感受这些修饰词带来的阅读体验,涵养品味。在完成独立欣赏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再读诗歌,让学生有更多理解并标出句子的重音,如“嘶哑”“暴风雨”“土地”“悲愤”“激怒”“温柔”等,重点理解“嘶哑”“喉咙”“汹涌”“黎明”和“腐烂”,引导学生根据重音有节奏地朗读自由体新诗,重读中心语与修饰词,培养学生语感。随之进行提问“诗人使用的是什么手法?”“为什么能够引起情感共鸣?”“这种手法的语言表达效果是什么?”教师及时用图文与短视频展示出诗人艾青生活的年代,帮助学生了解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艾青不得不撤出武汉来到桂林的故事背景,使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创作情感。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教师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来研读诗歌,探讨诗中的“鸟”歌唱了哪些内容?象征什么含义?学生在朗读中明确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内容,又积极探讨象征的含义,感受祖国大地被摧残,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向往,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与效果。学生还注意到“泪”是“含而未落”,这一描写成功衬托出诗人的爱国之心。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认为象征手法的恰当使用,可以让意象内涵更加丰富,再搭配抒情方式让情感得以分层强化。教师根据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鼓励学生思考,如果诗人看到繁荣昌盛的祖国,依旧以《我爱这土地》为题目,诗人会怎么写。学生凭借课堂收获,结合象征手法,将“嘶哑”替换为“欢快”,让“泪”化为“微笑”,不再是“常含泪水”而是“心含希望”,利用极富感染力的象征手法完成仿写,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成功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探究问题,强化思维能力
新课标坚持问题导向,重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需要教师进一步细化育人目标,增强教学高效性与课程指导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坚持通过创新发挥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同时带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转换教学主体,实现学生全面、全程、差异参与,着力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应注意借助问题引导方式拓展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思维可以在最大空间中碰撞,使其迸发足够的思维活力。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可以主动投入交流,实现深度交流,深化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最苦与最乐》时,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对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思维教育功能做到发挥,通过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走入深层次探究,对学生的阅读思维有一定启发作用。教师考虑到初中生的理性思维开始凸显,抽象思维走入逐步发展阶段,应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使其自主思考,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并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基于对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了解,教师设计探究性的课堂教学问题:(1)结合文本内容,探讨诗人对“最苦”与“最乐”的个人观点是什么?(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3)如果你的观点不同,请谈谈你对“最苦”与“最乐”的看法,说一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教师深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差异,看问题角度也各不相同,理解问题的维度不一样,所以答案不唯一。在问题提出下,学生主动阅读文本并提取关键词句,明确作者认为最苦是负责任,最乐是尽责任,只有尽职尽责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学生还积极分享自身的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作者引用了孟子与曾子说过的话,思考有何作用?学生开始与同学探讨,明白作者运用的是道理论证,通过圣贤、豪杰肩负的责任,体现圣贤与豪杰终身以此为乐,借助这一方式让论证所具有的说服力增强,更有权威性。学生会使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论证作者观点,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用的是“最苦与最乐”,却不以“苦与乐”为题?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思考,明白最苦与最乐是从两个侧面来讲人必须尽责任,但苦与乐仅仅是生活体验,与责任没有过多联系,所以选择“最”来突出“人要尽责任”。在问题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并阐述不同观点,对文本内容有创造性解读,真正发挥出语文思维的育人功效。
(三)开展审美活动,形成审美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重视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其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合理运用语言文字去传递真善美、正能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语句运用得极为精妙,学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感受语言的表达,增强其语言审美感受,助推其审美情趣的发展。教师应围绕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组织多元化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帮助其获得审美体验,完成个性化审美鉴赏,并动笔让语文真正发生。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初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此前提下,教师开展审美鉴赏,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仿写相应语句,重点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进行同步培养。
学生圈划出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认为“这样盛的藤萝”“辉煌的淡紫色”中的“盛”和“辉煌”用得十分精妙,同时从“仿佛在流动”“在欢笑”中感受到何为生动,真正理解紫藤萝的生命力。学生会思考作者如何使用文字展示紫藤萝的生命力,又如何让文字更加灵动。教师随之带领学生精读细研,探讨:(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2)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的?学生通过反复揣摩,明白作者从外形、颜色与姿态入手,描写了花瀑、花树、花穗、花朵等主要部分,使用了比喻、拟人与反复的修辞手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这一句使用的手法,理解芳香是嗅觉,但被作者巧妙转换为视觉(淡紫色),学习视觉与嗅觉融为一体的通感修辞手法。基于审美鉴赏活动的开展,教师考虑到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根据文本基本框架仿写,引导学生对文中部分内容灵活更换,如结合“从未见过开得的,只见像,仿佛就,仔细看时,才知道”的框架展开仿写。学生用梅花进行仿写,“从未见过开得如此怒放的梅花,只见一朵朵五彩斑斓的小花,红的似火、粉的如霞,仿佛在寒风中翩翩起舞”“香气不禁迎面扑来,淡雅清新,让人心旷神怡”等。学生还会选择牡丹花、栀子花、杜鹃花等来仿写,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突出花的特色与生命力。在审美活动中,学生获得审美、鉴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出语文的美育教育功能。
(四)融入传统文化,塑造文化品格
为更好地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教师应巧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借助文化熏陶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分享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建立起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语文的文化教育功能,拓展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良好文化品格。
例如,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站在学生角度理解阅读难度。考虑到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差距较大,所以需要讲清背景并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挖掘文本内涵。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与图文方式,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1931年九一八*变,再让学生详读鲁迅在1934年写下的这篇文章,带领学生探讨如何针锋相对的批驳与揭露。此时,教师围绕自信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领悟何为自信。通过文本阅读,学生体会到自信是一种心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仰,必须认同本国文化,还应带着文化认同、开放包容、自主创新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教师在《陋室铭》的教学中,可引入“莲文化”,通过朗读与渗透教学,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学生品味以“莲”为主题的喻人古诗词,根据托物言志的应用,对“莲文化”具有的传统内涵有较为深刻的体会,塑造学生如“莲”般不慕荣利的个人品格,达到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审美活动和语言赏析等多元活动的开展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使学生得到个性化与全面型成长。在未来,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文育人功能的发挥新途径,结合社会、人文与自然元素的融入,落实新课标,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个方面的进步与持续发展,完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肖雪梅.如何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J].教育艺术,2023(10):7-8.
[2]辛红.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7):31-34.
[3]陈晓燕.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3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