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定实践研究论文

2024-06-20 09:57:56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丰富阅读储备和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议题是群文阅读的中心,设定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开端。现阶段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设定存在范围过于广、缺乏可议性这两大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设定问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从范围、可议性这两大方面入手探究议题设定策略,在改进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推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发展。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丰富阅读储备和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议题是群文阅读的中心,设定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开端。现阶段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设定存在范围过于广、缺乏可议性这两大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设定问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从范围、可议性这两大方面入手探究议题设定策略,在改进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推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定
群文阅读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基于一组文本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经过师生、生生交流达成共识的阅读活动。群文阅读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打破课内壁垒,丰富阅读资源,促使学生利用多样的方式进行阅读、探究,建立个性认知。在整个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尤其在建构良好阅读认知的同时增强阅读兴趣,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即议题设定不合理,未能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这需要教师解决议题设定问题,推动群文阅读教学发展,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定的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是值得师生探究的话题。议题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起着统领作用,影响文本组建、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发展情况。在实施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先设定议题,夯实教学基础。目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议题设定存在两大问题。
(一)议题范围广
议题作为师生探究的话题,必须是聚焦主题的。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将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作为依据,设定相应的议题,如“母亲的爱”“梅花诗”“思乡情”“英雄的身影”等。这样的议题范围较广,缺乏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覆盖。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厘清阅读要点,不能集中精力地进行探究。同时,议题侧重人文内容,虽然可以驱动学生探寻不同文本之间的相同之处,但不利于学生探究不同文本之间的不同之处,影响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
(二)缺乏可议性
可议性是指议题可以为师生提供较为宽广的讨论、建构空间。在可议性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开放思维,走进不同的文本中,积极探究,建立个性认知。但是,部分教师忽视议题的可议性,围绕单元主题设计议题,如“边塞诗”“父母之爱”“节日习俗”等。在这种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知道“议什么”,很容易逃避群文阅读。将“边塞诗”“父母之爱”“节日习俗”改为“边塞诗里几多情”“不一样的父母之爱”“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意蕴”,可以使学生积极探究边塞诗里的不同情感、父母之爱的不同之处、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内容等。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定的策略
基于议题设定的两大问题,教师应当采用恰当的策略缩小议题范围,增强议题的可议性。
(一)以教材为“本”,设定议题
统编版语文教材是教师选取语文教学内容的依据。但是,语文教学并非在教语文教材,而是用语文教材教。这意味着,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利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方式建构教学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指明了教学方向。现阶段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设定范围较广,原因之一是教师重视人文主题,忽视语文要素。因此,教师要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设定议题,最大限度地缩小议题范围。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单元安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都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助具体事物表达真挚情感。作者在《白鹭》中借白鹭舒适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惬意乡居生活的向往;在《落花生》中借父亲对朴实无华、不爱炫耀的落花生来教育子女的事,表达了对父亲的追思。学生通过了解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可以走进阅读文本深处,探寻物、人、情,感受一花一鸟背后的情感,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积累写作经验,为借助事物表达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教师可以设定议题“借什么物喻什么人”,驱动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的阅读文本,感悟物、人、情,掌握和运用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
(二)以“议”为关键,设定议题
可议性的议题应具有趣味性、开放性、讨论性。教师要在紧抓议题可议性的特点基础上,选定不同类型的议题,给予学生“议”的机会。
1.设定语言类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的活动。学生在参与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探寻阅读文本中的字词语篇、语修逻文,理解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筑牢语文群文阅读的基础。在探寻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走进具体语境中进行思考、讨论,感受其独特含义、价值等。基于此,教师要研读阅读文本,积累重点的语文基础知识,就此设定议题。
以《望庐山瀑布》为例,李白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夸张手法,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庐山之高峻,瀑布之湍急,带给人一种气吞山河、势不可挡的感受,表达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夸张是李白作品的特色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修辞手法。学生掌握夸张手法,可以自读李白的其他作品,感受其创作特色,也可以自主创作,提高习作质量。因此,教师可以设定议题: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并选择李白的其他作品,组建成群文,驱动学生探究“李白的诗歌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等。在可议性议题的推动下,学生可以彰显个性,积极地探究夸张这一修辞手法,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2.设定思维类议题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工具”。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发挥思维作用,不断地思考、分析、判断,积极地进行集体建构,交流个性观点,碰撞思维火花,达成共识。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教师要深入剖析阅读文本,发现其中值得探究的内容,就此设定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机会。
以《桥》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助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凸显出了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老支书在洪水来临之际,将混在队伍中的小伙子“揪”出来;在洪水爬上胸膛时,将等待在一旁的小伙子“推”上窄桥。从文章结局可以了解到老支书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老支书的一“揪”,彰显出了一名共产*员的大公无私;老支书的一“推”,展现出了一名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老支书的一揪一推值得学生思考、讨论。因此,教师可以设定议题:人物形象之魂——动作描写,组建《慈母情深》《地震中的父与子》等群文阅读,驱动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文本,有针对性地找寻文中的动作描写,反复品读、思考、讨论其之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设定审美类议题
阅读文本中不乏美的踪迹,如文字美、场景美、思想美、情感美等。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是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要想实现此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不同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文本中的美。所以,教师要在研读阅读文本时,挖掘其中的美,并以此为基础,设定审美类议题,驱动学生思索、交流美。
以《匆匆》为例,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紧紧围绕“匆匆”二字,使用清秀隽永、纯朴简练的语言,将空灵、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细腻地描绘出时间流逝的踪迹,发出伤时、惜时的无限感叹。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优美语言的引导下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勾勒出各种场景,感受时间的匆匆流逝,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功底,深刻地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对此,教师可以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为着眼点,设定审美类议题“怎一个‘美’字了得”,并选取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文章,如《荷塘月色》《春》等,引导学生品读和探究“朱自清先生文章语言的特色”。在品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建构个性认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逐步地达成共识,深刻地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的语言之美,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发展审美创造素养。
4.设定作者类议题
作者是创作文学作品的主体,往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其中。阅读文本的过程正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感悟其意图、思想,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写”,建立良好认知,达成共识。受到人生阅历、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自读文本的过程中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往往需要与他人交流、讨论。因此,教师可以作者的内心世界为切入点,设计议题,指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先后描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这三部分内容。其中,“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是重点部分,刻画出了一个聪明能干、见多识广、天真淳朴的少年闰土形象,表现出了“我”对闰土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了“我”对“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生活的不满。在《故乡》中,鲁迅先生还描述了发生在“我”和中年闰土身上的事情。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人的无情伤害。鲁迅先生借助闰土的鲜明变化,揭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吃人”本质。对比闰土的变化正是学生走进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切入点。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议题“闰土之变”,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地探究《少年闰土》中的少年闰土形象和《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形象,与他人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交流,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5.设定文化类议题
民族文化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根基,且民族文化隐藏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在品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迁移已有认知,建立个性的理解,继而主动与他人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火花,逐步地达成共识,建立深刻的文化认知。所以,教师要研读阅读文本,挖掘其中的文化内容,设定可议的文化类议题。
以《竹石》为例,郑燮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描述了立根在破岩中的劲竹,塑造出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精神强者形象,歌颂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借此含蓄地表达出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竹是中国文化里顶天立地的精神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阅读《竹石》的过程中,学生不光要了解诗句内容,更要深入其中,品味劲竹身上的美好精神,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就此设定议题“竹——中国文化里顶天立地的精神者”,并选取其他以竹为意象的诗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总结竹身上的精神,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素养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范围小、可议性的议题是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统领,可以驱使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建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由此建立良好的阅读认知,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实践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善于进行教学发现,发现议题设定问题,遵循对症下药的教学原则,发挥教学智慧,深入研读语文教材和阅读文本,在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指引下缩小议题范围,同时联系具体的阅读内容,设定出具有趣味性、开放性、讨论性的议题,增强其可议性,推动群文阅读教学发展,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滚多锦.小学高年级语文“1+X”群文阅读议题实践与探索[J].教师博览,2023(15):46-47.
[2]杭世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开展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2(10):43-45.
[3]杨新慧.精彩无限趣味无边——浅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2(20):65-67.
[4]赵玉芹.因“悦”而读为“读”而教——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智力,2022(13):94-97.
[5]申建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议题分类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6):3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