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练”的必要性漫谈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练”的必要性漫谈论文

2

2024-06-19 14:06:27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朗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和启发。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完成作业,更是要学会从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实际上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练”来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得到适当的帮助与及时的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也需要不断地“练”,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朗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和启发。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完成作业,更是要学会从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实际上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练”来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得到适当的帮助与及时的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也需要不断地“练”,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小学语言;课堂教学;学生的“练”;教师的“练”

  “练”这一概念主要源自学校中实施的日常课程,即所谓的“习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练习。然而,并非所有的练习都是有效的。无目的、机械重复的练习,以及对同一内容不断重复的练习,这类做法被认为是“无效的练习”。相反,只有那些“有目的性”的练习才能被视为有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这是培养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有效的练习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一年级学生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一、学生的“练”

  “习课堂”的模式对学生而来可以概括为“读—习—读—习”,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练”是有目的性的,其中包含着“有明确的目标”“是专注的”的特性。

  (一)练朗读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部分学生是不会朗读的:张嘴了,没有声音;有声音,声小如蚊子;有声音,但你一看他,他不敢读了;更甚者,不出声不动嘴。这些情况在我们的“习课堂”中都有足够的时间让老师去发现并给予指导。任务一和任务三均有自由读环节,这个环节的老师就是去发现优秀学生,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练”的必要性漫谈论文

  第一,有明确目标的“练”。“习课堂”的朗读练习,除规定时间外,最有效果的在于“有明确的目标”,第一次自由读,明确的目标是“放声读,不会读的自己拼读,也可以问老师”,这要求就很清楚地告诉学生,要怎么做,而不是仅仅是“读课文”这个指令。第二次自由读“读正确、不拖调”,又是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年级学生的拖调现象是很严重的,有了这个明确目标后,学生的朗读就有了方向。一段时间过后,老师对于自己班内那几个朗读存在问题的,可以特别关注,还可以单独制定明确目标,让学生通过有目标地反复练习,突破自己的朗读极限。

  第二,专注的“练”。低年级也是培养语感的时期,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方式之一。习课堂中一年级的第二次朗读目标是“读正确、不拖调”,为什么还是那么多学生连读正确都做不到呢?除了一些心理生理特殊的孩子,大部分孩子是因为“不专注”。他只知道要读,没有专注于“正确”。而不正确的练习,练无数次也是枉然。这时老师巡视过程中就要发现“专注练习读”的学生,把这种专注练习传播出去“第一次读错的地方反复读了2遍,后来我再去听,发现他再也没错过”“放慢了语速,保证每个字读准确”“眼睛紧紧跟着文字走,有效避免了读错”……专注于正确的方向,发现错误及时专注地调整,这样才能让朗读水平得到提升。

  明确的朗读目标,专注的朗读训练,使学生的朗读训练有了努力的方向与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朗读训练坚持下去,学生们的朗读能力自然也就不是问题。

  (二)练能力

  人的能力有很多种,包括上文提到的朗读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而在此我主要说的能力是边读边记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一,边读边记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记忆能力,越小的孩子的记忆能力越强,能力不练是会退化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成年人的记性不如孩子。习课堂中,任务二抄写的字词、辨别字词的读音这些我们都在任务一读中碰到了,如何训练“记”,那就是我们说的“动笔不看书”,对于一年级来说比较难。但不是做不到,有目标、有时间的练习是可以做到的,几次之后一年级的学生也知道“读的时候记一记,做任务二的时候就轻松一点,尤其是选读音,还能做全对”。任务二还有个“拼一拼,默一默”,是安排在学生任务单最后面的,这么安排也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记”的能力,这些默写的词语都在做的任务二里出现过,学生发现这个秘密后,抄写的时候更用心,抄完后富余的时间还是会去回顾词语。因此,“记”的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第二,独立思考能力。低年级学生练思考能力,也是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双减”之下,提倡低年级学生没有回家作业,但很多家长为了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会选择买教辅用书帮孩子巩固,而这时候家长就会陪做作业,这个陪不是帮学生读题目,而是全程陪同思考:读题、解题。家长常疲惫不堪,更甚者到了中高年级,这个家长还是在“陪做作业”。而有一部分家长是这样表示的“我们做作业不需要陪,我只负责检查”。第二种情况家庭的孩子特别聪明吗?明显,天才还是少数的,是在无意间成功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任务四就重点训练学生这方面能力,一张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顾课文,要学生从朗读中提取信息;一个个关于课文片段理解的相关问题等待学生作答。通常一问一答,聪明的学生直接把答案讲出来了,其他人一个“原来是这样”的表情就代替了思考。没有“陪做题的人”,没有现成答案可以听,只能靠自己的情况下,他也就自己答题了。

  任务单在训练思考能力中也是有“明确目标的”。家常课的任务单中任务二普遍是基础字词的训练;任务四则是理解性、拓展性的训练。由于整个任务二和任务四中,除了老师巡视,课堂都是安静的,所以那个开小差不在专注书写的同学很容易就被发现,这时候“专注的练习”这一要求也就实现了。

  低年级的学生训练思考能力时机最佳,一则是刚刚说的培养习惯,另一则是他们处于最想被夸奖的年纪,都喜欢被老师表扬作业全对,也可以说是“最好哄”的时机。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的“练”

  “读—写—读—写”的模式下,教师是不空闲的,教师也在不停地“练”中提升同模式下的教育教学,那老师在“练什么”呢?

  (一)练示范

  “身正为范”中就体现了示范的重要性。年级越低,教师的示范作用起到的效果越好。它是我们上好这堂课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我们评课的标准之一。

  第一是朗读示范。习课堂开展第一阶段就要求所有青年教师加入朗读培训群,由一位教师指导朗读。每周的线上指导,线下练习,上传音频后指导教师的点拨,每个教师都收益颇丰。随之,所有语文老师的课文朗诵也就是备课项目之一了。以往很多时候,笔者对于所教课文并不会去特意朗读,但是自从要上传音频开始作为“六认真”之一后,就会很用心地去读课文,尤其是长课文,很多时候读两遍也会出现失误,一直要录到正确、流利时,甚至要七八次,教师尚且如此,何况学生。练习后才能知道学生朗读课文所需的时间,合理安排朗读时间给学生;练习后的朗读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为学生示范,尤其是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是先听教师的朗读后自己读课文,这时教师的朗读示范尤为重要了。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练”的必要性漫谈论文

  朗读练正确、练流利、练不拖调,这是“练”的目的,这个练的过程中,教师的录音就是最直接而及时的反馈,有了及时反馈,才能知道是否达到“练”的目的。要想把课文读出情感,普遍的教师都需要走出“朗读舒适区”,这个“舒适区”就是你达到了朗读的最初目的,而“有感情”三个字则需要走出“舒适区”,投入更多练习,比如哪个地方加什么样的动作,帮助理解。“练朗读”实则也不简单。

  第二是书写示范。笔者比较重视镜像示范,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左右的概念还不清楚,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跟老师书空”,这个时候就要关注到老师和学生方向相反的问题,所以老师的示范要是“镜面”的,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字形与笔顺。镜像示范并不能信手拈来,也需要有意识练习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二)练组织管理

  有效的组织管理才能让课堂顺利开展。习课堂中用得最多的是“口令的组织管理”。在此,笔者把“练”的反馈环节作为组织管理课堂的一部分介绍,反馈的目的是让“练”有效,也是让学生朝着反馈进行学习,是组织课堂的一种形式。

  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那么他们就能知道自己的“练”的目标达成情况以及接下去需要怎么练。不及时、无反馈的练习则是无效练习。

  第一是表扬性反馈。得到表扬则意味着他的行为得到认可。习课堂中老师经常要进行表扬激励。一方面是用优秀的行为为其他同学做示范;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这个被表扬的人,保持已有的水平,继续努力。一年级的学生尤其爱表现、喜欢被表扬,他们恨不得教师时刻关注他、发现他做得比别人好的地方。表扬性反馈“练”的是发现一切能表扬的地方,让其他学生有“练”的明确目标。比如,自由读环节有学生朗读做到了“声音不大不小,咬字清晰”,这个环节结束后一定要大声表扬他这个行为,让这个学生知道他自己读的方式是对的、好的,让其他学生知道,他们“练朗读”就以此为目标。

  第二是指导性反馈。习课堂每个任务中,教师都有足够的时间穿梭于学生间,去发现表现好的和去指点表现不足的学生。这个“指导性反馈”适合于巡视过程中的小声交谈。小声交谈一能让被指点的人感到舒服,二能让其他人保持当前的练是专注的。“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而教师就是那个帮助学生告知他结果的人。如班里学生小凯每次拼读时二声和三声总是混淆,每一次朗读巡视时,笔者都会停在他身边仔细听一会儿,发现读错了就制止他继续往后,让他重新拼读,还是拼错那我会教他读,他跟读两遍后我会换个同声调的字让他再拼读,现在小凯只要慢慢拼,二声和三声弄错的情况大幅度减少了。

  (三)练时间观念

  一堂课的时间是40分钟,掌握权在谁手里?那就是教师。教师觉得这个要多说一点,时间就多用了一点,一节课结束了,内容没讲完。习课堂就大幅度“打压”了这样的情况。一年级的语文习课堂也是这样,教师必须严格把控好各环节的时间,才能不让自己“时间不够”。

  第一是完成两个任务。一年级刚开始习课堂,教师要给自己的时间观念是“完成两个任务”,课堂上大量的组织管理会消耗很多时间。任务一的读是一定要保证给学生多少时间(具体时间教师在朗读备课时大概计算出),任务二的时间是固定的,再去掉读题目的时间。剩下的时间都可以用来组织管理。这时候教师可能会想组织管理需要近15分钟?为了之后的教学都能顺利开展,一年级的新生这个管理时间需要留出来。当时间划分出来,教师会发现,没有留给自己“啰唆”的时间了,两个任务一定能完成。说不定教师会惊喜“呀,我好像还能有两分钟进行任务三”,那么教师对于这样的课堂就会倍感轻松。

  第二是完成三个任务。要让一个月左右学生变成“老生”了,那么教师就必须有“完成三个任务”的时间观念,这个观念不是说不去组织管理了,而是如果在最初的教学中,教师花了大力气在组织管理课堂中,那此时的课堂相对而言就比较好管理了,原来可能四五十次,现在变三十来次,那教师其他时间就可以用来进行任务三的教学了。同样要切分好,保证任务中每个环节的时间不被占用,不然“三个任务的目标”是完不成的。

  第三是完成四个任务。一个月后,教师设定的“练时间观”的目标是四个任务,要想完成四个任务,严格遵守任务单上的时间安排是首要,是否完成这个“练”,那学生完成的任务单情况就是及时反馈。能完成四个任务也只能基于组织管理有效的前提下,不然教师会发现,学生的任务是完不成的。

  如果反馈结果完不成该怎么办?那就回到第二个“练”的目标继续练。《刻意练习》中提到的一个训练记忆力的实验里为了帮助被实验者记住11个数字串,就从5、6、7个数字串开始,第8个错了就返回;第11个数字串错了再回到第9个数字,再来,最后取得了成功。新的目标达不到时,返回上一个目标持续练习,肯定会有所突破,这是“练”的意义。“练”自己不拖课拖堂,就是给一年级的学生最好的奖励。

  “经常性的训练会使大脑中受到训练挑战的区域发生变化”。教师的“练”主要是为了帮助低年级的学生“练”,此时学生的任何练习都需要老师这个教练的帮助;低年级学生的“练”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学,朗读能力的提升能帮助他们大量阅读;思考能力、边读边记能力的提升能帮助他们升学中应对各种考试。所以,有目的性的“练”对于师生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九边.向上生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

  [2][美]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M].王正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