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研视域下学科德育共融模式的构建论文

2024-06-18 15:00:33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本文立足于区域教研视角,探讨并构建学科德育共融模式,旨在为提升课堂教学中德育实效性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强调教师在德育共融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区域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教学能力和跨学科协作能力,鼓励教师根据本区域实际、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创新德育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学科特性与德育目标,提炼涵盖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四个维度的共融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阐述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创新意义。
[摘要]本文立足于区域教研视角,探讨并构建学科德育共融模式,旨在为提升课堂教学中德育实效性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强调教师在德育共融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区域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教学能力和跨学科协作能力,鼓励教师根据本区域实际、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创新德育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学科特性与德育目标,提炼涵盖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四个维度的共融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阐述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创新意义。
[关键词]区域教研;学科德育;共融模式;理论构建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区域教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与提升机制,为实现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共融提供了有力支撑。学科德育是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即学科知识教学与德育目标的融合不充分或未能有效对接,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下面将对学科德育教学中的脱节现象进行深度剖析,以期揭示其内在原因,为学科德育共融模式的建构提供理论依据。
(一)学科德育实践过程中“脱节”主要表现
1.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脱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部分教师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目标的融入,导致学科教学与德育目标在顶层设计层面就存在分离。
2.课程内容处理方面的脱节。学科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因过于关注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对其中德育元素的挖掘和引导,使得学生无法从学习内容中自然感知和内化道德价值观。
3.教学方法运用方面的脱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递,缺乏互动与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和行为实践,从而导致德育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不足。
4.评价机制设置方面的脱节。现行评价体系多聚焦于知识掌握程度,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态度及价值观的评价相对薄弱。这种评价导向的脱节,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德育的重视度不高,进一步加剧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分离。
(二)学科德育实践过程中“脱节”原因剖析
1.观念上的误区。部分教师持有“德育是班主任和德育课专属”的观念,未能充分认识到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导致在日常教学中无意间忽略了德育渗透。
2.专业素养上的欠缺。部分教师对如何将德育目标与学科内容有机融合、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影响了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
3.教学资源上的匮乏。缺乏针对学科德育的专门教材、教学案例、实践活动等配套资源,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找到有效的德育切入点和实施路径。
4.制度环境上的制约。现行教育评价体系过度强调知识成绩,对德育成果的评价相对滞后,导致学校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科德育的投入动力不足。
基于以上在教学中观察到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区域教研视角,提出学科德育共融教学理论。学科德育共融模式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以情境化教学为手段,以全人发展为目标,以教师角色转变为支撑,以教学评一体化为保障,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深度、全面、和谐融合的教育模式。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旨在将德育教育与各学科知识教学深度结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与协同增效。
二、学科德育共融模式的理论内涵、目标指向与核心要义
学科德育共融模式依托区域教研活动,主张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的统一,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各学科间教师的协同配合,将德育目标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据此,我们进一步明确区域教研视域下学科德育共融模式构建的目的和价值。
(一)理论内涵
学科德育共融模式的理论框架旨在将德育理念与学科知识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渗透,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学科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基于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四个维度,构建如下共融模式的理论框架。
1.教学理念,体现德育与智育共融。强调各学科教师应将德育目标融入学科教学,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格局。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德育,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习得道德规范,体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德育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协调发展。
2.教学内容,体现内容与主题共融。采用主题嵌入的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提炼与之相关的德育主题,将其巧妙融入学科知识点讲解和探究活动中。还可以在学科史德育资源挖掘中,开发学科发展历史中的科学家精神、人文情怀、伦理道德等元素,进行德育素材的开发与利用,展现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此外,在跨学科实践中,注重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渗透,实现协同育人。
3.方法运用,体现知识与行为共融。选择内容紧密相关、富含德育价值的真实或虚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领悟道德原则,提高道德判断与决策能力。设计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提升道德践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设计自我反思环节,通过反思个人行为、观点与情感,以及他人反馈,促进道德认知的深化。
(二)目标指向
学科德育共融教学理论立足区域教研活动,围绕德育的时效性、教师专业发展、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设计,明确教学理论建构的目的。
1.提升德育实效性。借助区域教研活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将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紧密结合,使德育不再孤立于特定课程或活动,而是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的各个环节。这种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提升道德素养。
2.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在区域教研视域下构建学科德育共融教学理论,教师要精通本学科知识,具备深厚的德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促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深入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内容,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识与教学能力,进而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3.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区域教研强调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协作。构建学科德育共融教学理论,能够引导各学校、各学科教师围绕德育主题开展联合教研,共享优质德育教学资源与实践经验,优化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整体德育教学质量。
(三)核心要义
学科德育共融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看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感受到自己在塑造学生品格,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职业成就感与满足感,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反过来促进学科德育的实效。
1.拓宽研究领域。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教学过程,关注学科知识传授与道德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这种视角的拓展有助于教师发现新的科研课题,如学科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研究、学科德育效果评估等,从而丰富其科研领域,激发研究兴趣与动力。
2.提升科研敏锐性。实施学科德育,教师在应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实现德育目标等问题时,运用科研思维,通过观察、反思、实验、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提升其问题意识与科研敏锐性,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三、学科德育共融模式的实施策略
立足区域内学校学科德育的开展,以及全学科教师能力的提升,采用“学科协同”共享共建的学科德育共融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用动态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区域内的学科德育共融实践,确保教师研究的个性化和有效性。
(一)“协同共建”的实施策略
1.跨学科教学协同。区域教研强调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此背景下,学科德育共融模式更加强调不同学科间德育主题的关联性与互补性,推动形成跨学科德育教学体系。例如,区域教研活动,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围绕同一德育主题如“家国情怀”,设计各自学科的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教育的多角度、立体化呈现。(2)资源共享与共建。建立区域教研平台,让平台为各学校、教师提供共享优质德育教育资源的机会。在这一视域下,学科德育共融模式推动区域内各校合作开发德育案例库、微课、实践活动方案等资源,实现德育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德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3)跨校联合实践。在区域内开展多学校联合的跨学科、跨学校的实践活动,以此实现共融教学。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例,教师设计实地考察、访谈、创作等内容,将德育元素融入语文学科实践。首先,开展实地研学,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悟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其次,聆听红色故事,邀请当地老红军或其亲属进校园分享亲身经历。教师设计片段写作,让学生把访谈记录整理成文,深化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设计成果展示,教师组织各校学生合作编写红色故事集、制作微电影或舞台剧,通过区域教研平台进行交流展示,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同时在区域内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示范效应。
(二)“融入提升”的实施策略
区域特色文化的融入。在学科德育共融模式下,要坚持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学科德育教学,教师把各地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红色教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德育教育鲜活素材,融入各学科教学,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文化自信。定位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教研联动的方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共融。
(1)开发特色课程。教研组教师共同研究地方史志、民俗传说等,设计包含地方文化元素的课文补充阅读材料,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探究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元素。(2)进行课堂实践。教师在教授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文本中的道德观念与本土文化价值取向,鼓励学生用地方方言诵读相关诗词或民间故事,增进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3)设计特色作业。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文化节设计,组织课外戏剧表演、参与传统工艺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承地方文化,培养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三)示范引领与推广策略
(1)区域教研活动。开展高端区域教研活动,选拔和培育一批学科德育共融模式实施的示范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教学展示等方式,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内其他学校学习借鉴、改进提升。同时,利用区域教研平台,定期发布学科德育实践成果,激发教师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氛围。(2)成立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视域下,学科德育共融模式倡导建立教研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提升教师对德育与学科知识融合教学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同时,定期开展德育专题培训、名师引领等活动,促进教师德育教学理念更新与教学技能提升,形成一支具备较高德育素养的教师队伍。
(四)“数字赋能”的实施策略
开展区域教研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德育共融教学模式,拓宽学科德育教学的时空边界。
(1)建设数字化资源库。整合区域内的学科德育的教学资源,创建包含经典德育故事、名人家训、学科德育微课等内容的数字化资源库,供各校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调用。(2)开展互动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优秀教学案例分享、学科德育论坛、主题讨论和反思活动,教师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观点交流、思想碰撞,提升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3)模拟教学场景。借助智慧课堂,通过AR/VR技术、互动白板等工具,创设情境化教学环境,模拟教学场景、还原教学环节,教师在体验中深入思考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
综上所述,区域教研视域下的学科德育共融模式,通过跨学科协同、资源共享与共建、融入区域特色与地方文化、构建教研共同体以及实施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实效性和创新性,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鲍爱霞.跨学科视阈下中小学德育协同模式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4,44(2):6-11.
[2]李凤婷.让德育在学科教学中闪光[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3):84-85.
[3]邹瑾.H5新媒体技术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艺术,2024(3):28.
[4]任兴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4(3):5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