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论文

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论文

15

2024-06-18 12:11:37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统领下教学活动的结构化呈现,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促进课程改革、积累大单元教学经验,本文以推动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为目的,采取案例分析法,提出了基于情境创设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从“明确教学目的,创设主题情境;依托主题情境,设计多元任务;设计启发问题,深入主题探究;重视总结练习,做好评价反馈”几个方面入手,旨在提升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质量。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统领下教学活动的结构化呈现,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促进课程改革、积累大单元教学经验,本文以推动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为目的,采取案例分析法,提出了基于情境创设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从“明确教学目的,创设主题情境;依托主题情境,设计多元任务;设计启发问题,深入主题探究;重视总结练习,做好评价反馈”几个方面入手,旨在提升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创设;大单元教学

  初中地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知识碎片化、教材核心知识与方法重复、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等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的指导下,各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了大单元教学探索。相比传统的课时教学,大单元教学强调以大概念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单元、任务链、模块等多种方式呈现学科内容,密切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情境化的活动任务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地理是初中阶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根据课程方案的指导,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明确教学目的,创设主题情境

  根据课程方案的指导,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坚持素养导向,围绕最后要达成的学科思想方法目标,包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创设真实情境,在情境中设计教学活动。因此,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认真研读教材并把握单元主题,进而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单元知识内容与学生经验来创设主题情境。

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论文

  例如,在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农业这部分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中“认识中国”这一主题,其包含中国农业相关知识,旨在让学生知道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布、主要成就,并在讨论和感悟中理解农业对家庭、国家的重要意义,通过充分肯定我国农业巨大的发展成就,激昂爱国情感。基于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从大单元教学从中国农业发展的现象入手,利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的常识、经验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走进这一内容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趣味视频导入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情境一:追溯历史。1953年,一项名为“统购统销”对粮食进行调配的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从此,粮食被禁止自由买卖,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人们凭票证定量购买粮食。为了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各种农产品票证便纷纷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各种票证五花八门,涉及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情境二:还看今朝。一张小小的粮票、肉票、布票,牵动着祖辈的回忆。现如今,我国的粮食产量、肉禽产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猛涨。“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千年梦想已经成为现实生活,我国也逐渐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

  情境三:现实思考。民以食为天,农业这个保证人类生存根基的词汇,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呢?现如今,是否已经真正实现了粮食自由,夯实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呢?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则需要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而全面地探索和学习。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明确了大单元教学主题,并以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视频、图片,以及文字资料的引导下逐渐进入情境,开启大单元学习。

  二、依托主题情境,设计多元任务

  在主题情境下,教师应设计多元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融入真实情境、获得真实体验,实现真正的发展。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效融合地理学科知识,链接知识点目标,同时能够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应突出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索搭建桥梁,连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让学生能够在大情境下探索单元知识,实现学用结合与知行合一。例如,在关于农业的大单元教学指导中,教师在上述主题情境下设计了一系列学习任务,每一个任务下又分解出多个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旅程1:追忆粮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粮票,并简要说明粮票的使用情况,进而引出多个学习活动:(1)自主学习农业的概念和分类;(2)结合说一说农业的各个部门;(3)结合“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这句话讨论农业的重要性。

  学习旅程2:寻找试验田。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万物生长,皆有法则”。袁隆平爷爷研究的杂交水稻、刘少军院士研究的味美质优淡水鱼、盖钧镒院士研究的优良大豆,他们都有自己生存的土地。请同学们在我国地图上分别找出能成为水稻、淡水鱼、大豆研究试验田的区域。根据情境教师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1)探究农业分布的东西差异;(2)农业分布的南北差异;(3)结合图示说出我国农产品主要的产区规划;(4)根据所要研究的农产品在中国大地上选择合适的试验田。

  学习旅程3:争当农业规划师。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确保粮食安全的良田沃土,有不断改革发展的惠农政策,有创新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和完善的国家储备粮制度保障,而各种因素之所以能够共同构成中国农业发展体系,关键在于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规划思路。如果确定了一块试验田,请你来当农业规划师,你要怎样贯彻因地制宜这一理念?基于这一情境,教师设计探究活动:(1)从自然因素规划农业发展布局,切实做到宜林则林、宜木则木、宜粮则粮、宜渔则渔;(2)从社会因素规划农业发展布局,综合考虑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旅程4:认识科技强农。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农业发展成果,丰富情境:随着农业的发展,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改变了农业增产方式,实现了从广种薄收到优质高产,同时扭转了传统农业污染的问题,践行了生态文明理念。请根据“科技强农”这一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并围绕一个关键词进行阐述,如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营销等,说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成就。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情境安排了四个主要学习任务及多个探究活动,层层递进,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则在探究任务、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多个维度探究中国农业的地理知识及发展成就,进而实现大单元知识的学习与建构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三、设计启发问题,深入主题探究

  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将单元课程内容分成多个环节,并在每一个环节设计启发性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逐渐融入情境,理解主题的含义,并将前面的知识与后面的知识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也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单元主题,形成扎实的知识结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农业”的大单元教学指导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任务探究效果,教师在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以实现新知探索。在“学习旅程1”中,为引导学生探究农业概念,教师提问: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有哪些生产部门?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给出答案,教师及时总结:农业包含广义的农业和狭义的农业,广义的农业包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狭义的农业单指种植业。这样学生则对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形成了基本认识,为接下来的研究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教师结合一段资料继续引发学生对中国农业的思考:1995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公布了一份报告《谁来养活中国人》。

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论文

在报告中,莱斯特·布朗提出了“无人能养活中国人”的观点。那么,中国的粮食真的无法养活中国人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从日常生活体验及相关统计数据给出了答案,驳斥了莱斯特·布朗的观点,同时对中国农业所取得的成就产生基本认知,为后续探索做好铺垫。

  在“学习旅程2”中,教师出示中国主要畜牧业区和种植区图示,并提问:你能发现中国农业的东西差异吗?东西差异的分界线在哪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了“西牧东耕”这一特点,并在图示上找出了400mm年等降水量这条分界线。教师继续展示四大牧区,提问:为什么西部适合发展畜牧业?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因为我国西部多山麓地带平原,夏季光照强烈、水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牲畜养育和繁殖。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提问:你能细致划分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分布吗?在教师提示下,学生划分出了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等区域。在探究我国农业南北差异时,教师出示图片,并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通过表格归纳总结南北方的耕地类型、主要作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作物熟制,并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角度探究南北方农业差异之大的原因。

  在“学习旅程3”中,教师提问:从自然因素考虑,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的布局原则都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进行阐述,教师补充完善,最后明确:种植业一般布局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区;林业一般布局在山区,山区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渔业一般布局在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牧业一般布局在高原、山地,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在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因素考虑农业布局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1)A、B、C、D四地,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郊区,C为山地,D为海洋。四地如何合理布局农业?(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的种植,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的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理由。这两个问题与现实密切相关,学生学以致用,为四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对农业布局调整给出建议,进一步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既要考虑影响其发展的自然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

  在“学习旅程4”中,教师提问:结合你所了解的内容说一说中国在科技强农之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有学生讲述了袁隆平团队的海水稻攻关困难,造就了引以为荣的种植神话;有同学围绕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阐述,明确了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保护农田水质环境,并为民众提供了绿色安全的粮食。开放答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科技强农的成就,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重视总结练习,做好评价反馈

  课堂总结练习是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结合情境创设展开总结与练习,以帮助学生总结重点,厘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

  例如,在农业这一部分的大单元教学指导中,教师基于主题情境进行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旅程”,归纳每一环节的重点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同时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巩固知识,获得学习反馈,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农业。其中,教师设计一道练习题:大别山区域是革命老区,在过去是贫困连片区域,生态保存完好,生态农产品种类丰富,其周边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是大别山区域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请结合所学,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说一说大别山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性,并为大别山未来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可行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市场、交通、政策等角度分析大别山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结合规划提出自己的想法。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给出学习建议。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了总结与巩固训练。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在安排课后作业时延续情境,设计单元作业,促使学生回顾梳理、归纳总结、优化重点。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目标,用大概念去统筹单元学习内容,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用大任务、大情境去启动大单元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体验过程,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晓燕.以境入情境中求知——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当代家庭教育,2023(16):149-151.

  [2]余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J].第二课堂(D),2023(7):54-55.

  [3]蒋国训.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J].学苑教育,2023(18):6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