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初中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策略研究论文

2024-06-18 13:45:01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作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合理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国家“双减”政策提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准定位作业设计的目标,探索作业设计的方法,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我校从优化作业布置、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角度出发,开展“减轻初中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落实“双减”政策,改进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摘要]作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合理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国家“双减”政策提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准定位作业设计的目标,探索作业设计的方法,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我校从优化作业布置、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角度出发,开展“减轻初中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落实“双减”政策,改进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作业设计;分层作业;全面发展
近年来,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持续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推进教育工作发展的同时如何切实保护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由此正式推出,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作为教育一线阵地的学校,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如何克服传统作业的弊端,改进传统作业的内容与形式,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是课堂教与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作业内容与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本文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将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了解目前作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要求,探讨作业设计的依据、原则和思路,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与措施,从而努力发挥学科作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尽可能降低由于作业不当而形成的负面影响。
一、初中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现状和问题
为了了解初中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现状和问题,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课题研究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的领导和研究指导工作。课题研究小组每月都要召集全体成员参加研讨会,每位小组成员汇报研究进展,总结研究心得,分享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集体讨论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策略。这种有组织的科研方式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初步成果。
我们以学校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作业量、学习情况、学习成绩、对作业的态度等。课题成员仔细落实调查研究,将各班学生“双减”以前的作业量、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作为参照,与实施“减负”措施后的作业量、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进行对比。所有文化课学科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以各个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以充分掌握课题研究学校学生及教师对作业设计相关问题的态度和实施情况。
(一)初中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现状
1.初中阶段学习科目的增多导致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加重
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科目增多、难度加大,作业量也随之增多并增大难度。这些因素作用于学生身上,导致课业负担加重。经全面调查,课题研究学校七、八、九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长总数都在1小时以上,其中八、九年级做作业时长接近2小时。假如学生晚上7点吃完晚饭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已经9点,到了睡觉的时间。也就是说学生放学以后没有任何自由活动的时间,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诸多不利的影响。根据实地调查,还有很多学生作业写到11点,甚至凌晨以后,导致睡眠不足,严重影响第二天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2.传统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僵化,加重了学生与教师的工作与心理负担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死记硬背所学知识和机械训练所学内容;作业的内容枯燥,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学科知识范围,脱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因此产生了很明显的厌学情绪,不愿意学习,也对做作业有抵触情绪;教师批改作业也是机械操作,体验不到教育职业的价值与幸福感,工作与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以数学为例,作业大多是直接从教材和教辅诸如《练习册》《一课一练》上选择的,而这些习题主要是巩固性练习。即使有自编的练习卷,实际上也是到处搜集到的,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学生对做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降低。
3.传统作业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传统作业的内容与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对课题研究学校七(1)班、七(2)班学生对传统作业的态度所做的问卷调查,对数学作业持“乐于完成”态度的男女生比例分别只占6.3%和9.4%,其余全是“感到厌烦”。其中,“感到厌烦只能抄袭”的男女生比例分别达到了6.5%和6.3%;“感到厌烦但能独立完成”比例都只占30%多,而这一选择还不能排除学生为了面子而“撒谎”的情况存在。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传统作业感到厌烦,对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兴趣非常低。这就是说,传统的作业形式和安排已不适应学生正常学习的需要,更谈不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结果自然引起了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的深思。
(二)初中学生对课后作业负担的态度与态度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比较重视作业完成情况,但对其兴趣有待提高。一是目前学生对作业功能的认识,更多的是体现在巩固课堂知识方面,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二是学生对教师布置作业的时长、难度整体比较满意,但也存在少部分学生认为作业时长超过30分钟甚至更长、难度较大等。三是学生对教师对其作业评价反馈不是很理想,认为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作业多数由教师批改,学生互批、小组批改等方式较少;教师多数用打“√”或“×”的方式进行批阅,写评语较少;讲解方面以教师讲解为主。整体而言,学生对作业拥有的主动权较少,其评价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二、“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根据调研结果,课题研究学校对于“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进行了探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过程监管,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依据自己制定的“作业管理规定”和作业落实“过五关”相关规定,设置了“各学科作业规划”“学科作业设计一览表”“学科作业检查记录表”“学生作业情况问卷调查表”,狠抓过程监管,实现作业设计的标准化,形成长效机制。
作业落实“过五关”的具体内容是:第一,“集体研讨,精选精编”,过备课组关。利用集体智慧,备课组提前研讨下周的作业,统一内容,统一进度,从作业布置的源头抓起,落实“组内精选”。第二,“年级统筹,审核把关”,过年级关。学科组将作业内容上传给年级主任,由年级主任统筹作业量、时间,审核作业格式、质量。第三,“全批全改,精讲精评”,过教师关。要求学科教师对所布置的家庭作业全批全改,批改实行“日期+等级+评语”制度。然后在课堂或自习辅导时间,精讲精评,学生补错。第四,“检查督导,通报问责”,过教务处关。教务处对全校学生家庭作业,统一培训,统一要求:定类、定标、定量、定时,精选、全批、精讲、纠错。第五,“家长参与,满意调查”,过家长关。学校定期向家长发放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调查问卷,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倾听家长心声,强化家校协同,进一步提升学校作业等管理水平,落实“家长参与,家校联动”。
学校倡导“教师下水”,亲身试做作业,准确把握作业的质,科学调控作业的量。实现“学生上岸”,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天天向上,得到成长。
(二)注重学情评价与作业梯度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和学习能力等都有所区别。对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整理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学生全面沟通、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式,开展学情评价工作。基于此,对学生实行分层,合理设定作业数量与难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作业的梯度,使所有学生都可以主动完成作业,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对于分层作业的认同度高,大部分学生都愿意按照分层作业的方式完成作业。
我们把作业按照难度和学生程度分三个层次: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和拓展探究型。通过分层作业模式,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优化作业类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应该对作业的完成方式和类型进行优化,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引入拓展作业、实践作业和探究作业等,调动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比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由组成队伍,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经过实践验证、合作沟通,找出几个典型的图像,并且找出对应的函数,探究函数及其图像的重要性质。随后,让各个小组写出函数,其他组员依据函数画出相应的图像。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优化作业类型的过程中,课题研究小组团体特别注重通过开放作业来调动学生创新意识。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努力打破固定思维,站在若干个角度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开放式作业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总体工作量,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鼓励他们深入思考、继续学习,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自主整合实践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科素质。
三、优化作业设计的成效及新的探索
(一)学生的转变
首先,就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来说,有效的作业设计改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逐渐变为主动学习。以前学生课前是被动的等待者,现在学生课前是研究者、探索者,主动预习成为习惯,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学能力得以增强。新颖多元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从教室走向校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要我做作业”转向“我要做作业”,在完成不同类型作业的基础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了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练习,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学生思维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开阔。有效的作业设计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拓宽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思维更开放。
最后,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实践性的作业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学会与他人合作,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性能力得到增强。
(二)教师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全校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一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研究的实施使教师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扰,及时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搜索文献、实地调查等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二是教师教学理念得以转变。有效的作业设计,使教师教学观念产生极大的变化。教师由原来的只注重教材,转向既注重教材又注重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在具体的教育情景和日常生活中建构知识。三是教师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认识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讲授者、传递者,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课堂中的权威。
通过课题的研讨与课题研究实践,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促使教师精心设计、布置作业,提高作业的实效性,从根本上实现“减负增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变得乐学、善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今后方向:对作业设计进行智慧化探索
借助网络智慧平台,思考并尝试“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进行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紧随时代步伐,运用最新电化教育技术成果,做好“智慧教辅”示点校建设,对作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通适性作业、分层作业向个性化作业的发展转变,实现针对个体的精准化教学和作业训练。
参考文献:
[1]马立超.基于价值分析的中小学生减负政策评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2):1-6.
[2]吴维煊.教师“减负”迫在眉睫[J],教学与管理,2018(16):40-41.
[3]贾伟,邓建中,蔡其勇.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的博弈困境及突破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1(9):5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