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乡村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2024-06-18 11:50:38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培养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国家认同感以及促进国家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结合乡村教学的特点,本文探讨了高中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指导如何在地理课程中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之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培养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国家认同感以及促进国家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结合乡村教学的特点,本文探讨了高中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指导如何在地理课程中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之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家国情怀;乡村教育;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家国情怀体现为对国家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在教育中,尤其是在乡村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是家国情怀培养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地理教学渗透家国情怀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在关键时期塑造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将乡村高中地理教学与家国情怀的培养相结合,并探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融入这一素养,以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高中地理教学在家国情怀培养的教育优势
(一)新课程标准中家国情怀的体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内涵中包含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方面。这些核心素养潜在包含了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在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及国家产生深厚的情感。例如,在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研究家乡、国家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和珍惜环境、爱护环境之情。
在搭建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框架中,也蕴含着家国情怀。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从个体到家庭、社区、城市、国家和全球的不同尺度去思考和认识地理问题。还要求教师选择与生活、社会相关的素材进行教学。而家国情怀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教师在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时可以融入一些反映家乡和国家的地理知识及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家乡和国家产生情感和认同。
此外,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重视评价的促进作用。在地理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将家国情怀作为评价标准之一,通过评价学生对本土地理的了解,来促进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养。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中,也包含了家国情怀的内容。例如,在地理的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家乡和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和发展问题。
(二)高考地理试题考查中的家国情怀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可以看到家国情怀的考查趋势。高考地理试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情感和认同。例如,2022年山东卷第17题:“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这一道题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同一个地区在不同时代的地理特点,帮助学生感受珠三角的独特地理特点,展示了我国地区地理土地运用上的智慧,也对地区农作物、水利系统等地理知识进行了分析,也能展示在高考题中家国情怀的考试方式。这种考查方式既能够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乡村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梳理家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教学资源并不丰富的乡村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地区实际,结合教材的引言、插图、数据、地图等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开展教学。
例如,以人教版必选3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章节引言了解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价值。从教材章节标题可知,此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国家能源、耕地资源、粮食安全与国家稳定、发展之间。教材中对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资源的分布有着明确的显示。在这些分布中展示了不同年份、地区、进出口等情况。结合这一情况可以将这些资源中的某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如其中一项资源如果完全依靠外国进口,那么国家的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国家的发展是否会受到限制?除了这些内容外,教师结合“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和“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教学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和自身所在地区的能源状况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乡村情况挖掘当地乡村资源相关国家重点项目等方面的课外拓展资源。除了乡村实际情况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情况思考是否选择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收集和拓展与“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知识相关的其他家国情怀教学内容,如广阔的土地利用资源、农业生产资源、畜牧业生产资源和林业生产资源以及潜在未知资源等。如此,教师就能够将有限的地理教材运用到极致,为学生提供更具层次性的家国情怀地理教学内容。
(二)联系生活,深入感知家国情怀的内涵
学生有限的认知会局限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从熟悉的乡村实际生活、环境、事物入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地理知识的时候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可以结合乡村教学具体情况思考是否选择图片展示地区地形、地区发展调查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完成这一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层次性、生活化情境问题,以提升对知识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的初步理解。
例如,以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为例,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本地区的植被与土壤情况,结合教材分析,对本地区的植被与土壤展开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家乡和国家的自然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探究植被与土壤,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笔者所在福建地区泉州南安市杏埔村为例,本村的花卉园艺业非常发达,这里的花圃主要花卉有兰花、茶花、金边瑞香、比利时四季杜鹃花等,而主要树种有罗汉松、天竺桂、樟等。这些花卉和树种大部分为亚热带花卉和树种,因为我们的家乡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且附近有晋江流过灌溉水源丰富,让学生从自己家乡的主要产业出发明确了植被分布与气候、水源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了自豪感。并以此为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践分析得出我们的家乡植被资源丰富,包含了森林、丘陵、湿地等。接着,联系学校周围的植被及气候等情况开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并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此地的土壤条件,以导入章节教学中的土壤教学。教师可以拿出花圃基地的土壤、乡村耕地的土壤作为观察模型,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家乡土地中的乡土情怀。观察土壤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设置问题:“结合生活,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样的土壤对植被和农作物而言是高产土壤?你们又是否有想过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吗?”以引导学生进入土壤的机构和形成的学习。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教师可以推动学生结合实际思考与土壤联系的经济产业,如安溪的茶叶产业、漳州的水果种植业,并讲解其中当地农业、土壤情况及各种产业的事例,以培养学生对农村和农业的热爱和认同。事例讲述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到乡村学校周边的花圃、草皮、森林、湿地等地进行植被内容的实践考察。如此,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进而激发对家国情怀的认同。
(三)游戏实践,通过共同合作,激发家国情怀的情感
在游戏实践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认同。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游戏实践中需要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重点,结合重点设置含有家国情怀的实践游戏,确定地理规则,引导学生合作完成游戏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
例如,以人教版必选3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中的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为例,教师就可以开展富有家国情怀的游戏实践。在这一节中,地理知识重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保护家乡生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体验和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家乡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规则。
(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保护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比如,湖泊、森林或湿地等。
(2)每个小组需要在周末进行调研,了解自己所负责地生态环境的特点、问题和保护措施等。
(3)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制订一份保护方案,并在游戏中实施。
(4)游戏中会出现各种挑战和问题,学生需要合作解决,并适时调整自己的保护方案。
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保护家乡生态对于家国情怀的意义和影响。
在游戏结束后,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在游戏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保护的成果,并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彼此借鉴和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生态保护和国家安全的理解。
(四)课外探查、实际调研,提升家国情怀的素养
教师在进行课外探查、实际调研教学环节时,可以通过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重点、与学生共同设置地理调查表、将学生分为八人一小组开展课外探查活动、学生分享地理调查成果以及教师给予学生成果评价等方式来进行全面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乡村地理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例如,以人教版必选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的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为例,教师就可以开展富有家国情怀的课外探查、调研活动。本节内容主要是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学校所在的一些乡镇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回家分工合作,有些询问自己的家长,有些上网查询,有些则去相关政府部门、环境保护部门问询该乡村目前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历史演变过程。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当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产业发展情况后,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家乡从一开始的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慢慢地依靠便利的水源和交通,发展起了经济效益更高的花卉园艺业,再到后来慢慢地抓住政策机遇招商引资,发展起了光伏产业等第二、第三产业,让课本的知识走进实际的生活和生产情境中,并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家乡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在一轮轮的产业结构升级中紧紧地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从而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充满了自豪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填写的调查表,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学习难点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分析调查表,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从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审读调查报告来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和个人成长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尽管乡村高中地理教学与城市教学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样能够在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提升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和国家更深刻的感情联系,同时促进其认知及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姬蔚凌.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11):96-98.
[2]张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探索[J].学周刊,2022(22):151-153.
[3]郑师勤,屈元兵,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研究—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13):21-23.
[4]陈有孝.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分析[J].知识文库,2022(7):151-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