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的“中国特色”论文

2024-06-17 15:56:13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工匠精神培育是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比较两种学徒制在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主体、场域、方式以及考核评价机制上的共性和差异性,发现学徒工匠精神培育体现构建融洽师徒关系、多方协作培育、培育目的针对性强的“中国特色”。未来,两种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呈现融入思政教育、培育主体更加多元、评价机制趋于完善的趋势。
[摘要]工匠精神培育是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比较两种学徒制在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主体、场域、方式以及考核评价机制上的共性和差异性,发现学徒工匠精神培育体现构建融洽师徒关系、多方协作培育、培育目的针对性强的“中国特色”。未来,两种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呈现融入思政教育、培育主体更加多元、评价机制趋于完善的趋势。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工匠精神中国特色
工匠精神蕴涵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工匠专心雕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和职业精神品质,是中等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下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正在实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二者都强调校企一体化育人,从学徒阶段开始培育工匠精神不仅可行,而且有利于把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系统培养的同时,能够通过学校学习和工作场所学习,发挥劳模模范、大国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技术技能提升和工匠精神塑造的协同发展。目前,学界对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较为充分,企业新型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成果少,对比分析两种类型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能够更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学徒制中工匠精神培育的“中国特色”。
一、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比较分析
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都是传统学徒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二者均注重对学徒工匠精神的培育,但因运行机制的差异,工匠精神培育在培养目标、培育主体、培育场域、培育方式以及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性。
(一)培育目标的异同
1.培育目标的内容相同。“从学徒到工匠的蜕变离不开工匠精神的锤炼”(刘洪银,2017)。习****记将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彭维锋,2024)。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都明确要求将工匠精神作为学徒培养的内容,从学徒阶段开始培育工匠精神,激发学徒的内生动力,实现其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培育目标的落脚点不同。现代学徒制培养对象主要为职校生,其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工匠精神,目标虽然是服务于企业创新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对象为企业新入职员工或转岗人员,其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化企业改革,通过技能人才培养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新型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落脚点是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即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来促使员工抓住主业、心无旁骛,以一流产品、一流产业打造“专精特新”企业的同时,为夯实百年奋斗目标的产品支撑和产业支撑服务。
(二)培育主体的异同
1.均采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方式。现代学徒制是在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下,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合作开展的育人模式,主要通过育训结合、工学交替、在岗培养等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企业新型学徒制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对员工开展培训,培育员工的工匠精神。
2.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权责不同。现代学徒制由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双主体合作共同进行招工招生方案的制定,各类标准体系的完善,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培养内容的安排等人才培养工作。校企是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具有同等重要的责任。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学徒培养的主要职责由企业承担。职业院校属于“参与者”的角色,学徒工匠精神虽然需要双方协同参与,但是因为缺乏科学合理、强力有效的监督机制,培训机构所承担的压力较小。
(三)培育场域的异同
1.培育场域资源多样化。现代学徒制学徒培养的场域资源包括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场所,企业新型学徒制学徒培养的场域主要是企业培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大型企业也可依托本企业培训中心进行学徒培养,不同场域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和培训资源。
2.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场域更为丰富。现代学徒制下学徒工匠精神的培育场域资源丰富,除学校和企业的实训基地外,还包括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场所。企业新型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场地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培训基地和与其签订协议的培训机构的基地,相对较少。
(四)培育路径的异同
1.共同点。第一,都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育工匠精神。两种学徒制在政策引导下,都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促进个体内化工匠精神。一是在校园和企业分别营造精神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企业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让学徒现场感受企业文化,感受企业工人对工作、对岗位执著追求的精神。二是通过实践教学和活动教育,促进个体内化工匠精神。实践教学和活动教育是“做中学”的两种有效途径,两种学徒制都注重实习实训,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个体在“做中学”中体悟企业产品和服务中蕴含的文化精髓,使之不断加强实际操作训练,从中发现问题与不足,提升技术技能水平、锻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品质。三是通过教师文化,熏陶个体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师徒在教学、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感受师傅人格魅力中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方式促进个体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
2.不同点。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培育工匠精神,但现代学徒制强调精神教育的系统性,企业新型学徒制则强调针对性。现代学徒制以专业为人才培养单位,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校企双育人主体以标准为依据,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多部门协同、校企协同开展系统的精神文化教育。企业新型学徒制下,规模以上企业采用“举办培训班、集训班等形式”,按照“一班一方案”开展学徒培训,中小企业在地方分管部门协调下,根据职业特征开展联合培训。二是以师带徒方式培育工匠精神,但师徒关系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不同。现代学徒制下的“双导师”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1),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培育工匠精神,但是因为校企合作不紧密或部分企业担心培养成本,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对工匠精神培育重视度不高、急功近利,导师师徒关系不紧密,弱化企业师傅在培育学徒工匠精神上的作用。企业新型学徒制保证学徒在企业工作的同时,能够到培训机构进行知识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由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对象多为企业员工,企业导师与学徒的接触时间更久,相比于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契约式、阶段性的关系,企业新型学徒制下的师徒关系更为亲密,加之考虑到企业长远利益,企业导师也更愿意倾囊相授,师傅工匠精神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和持久。
(五)考核评价机制的异同
1.共同点:都将工匠精神作为评价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涉及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多方面,且工匠精神与技术技能的提升相互影响,因此,两种学徒制都注重对学徒工匠精神的考核评价。
2.不同点:一是考核评价方式不同。现代学徒制质量评估是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完成,包括教学运行与监控体系的完善、年度质量报告的提交等多种方式,相对较为规范。学校和企业通过参照学历教育和企业对学徒培养的标准,完善考核评价标准,明确所要提高的质量意识、爱岗敬业等精神品质的基本要求。企业新型学徒制中的质量评估主要由企业全面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包括日常的考核以及技能的认定。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实施和资金服务的保障等,工商联所属商会通过大力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来进行考核评价,企业对考核评价标准的制订工匠精神具有自主性。二是考核目标不同。工匠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含对于工匠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还包含工匠的职业精神品质、职业价值理念。现代学徒制主要由教育部门和政府组织领导,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强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注重育人。企业新型学徒制主要由经济部门进行组织领导,强调工匠精神对产品或服务的影响,注重效益。由于培育目标的落脚点不同,依据培养目标制订的考核评价目标也不同,前者更注重精神品质的养成教育,后者更注重服务于技术技能的提升。
二、两种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的中国特色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我国目前并行的两种中国特色学徒制,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凝练“中国特色”,致力于打造体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与模式。工匠精神是两种类型学徒制的重要内容,精神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在不断养成教育中,两种类型学徒制也逐渐凝炼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中国特色”。
(一)重视融洽的师徒关系对工匠精神的积极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的传统,在传统的学徒制中,师父不仅传授给学生技艺,也会关心和爱护学生,教导其做人的品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体现了师父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对培育工匠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两种学徒制均重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拜师仪式、师带徒教学等方式,倡导尊师文化。为发挥教师行为示范作用,许多开展学徒制的学校和企业都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目的在于强化学徒们的尊师意识,据此提升师徒教学中的尊严感,促进学徒亲其师、信其道。二是注重加强双导师制建设。两种学徒制都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培养学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别来自教育领域和劳动领域,双方在学徒工匠精神培育上必然存在不同的经验体会、方式方法、价值理念。通过建立双导师遴选标准、互动交流等制度,加强导师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不同的观念碰撞、方法互通、经验共享,双导师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培育工匠精神。
(二)多方协作培育工匠精神
两种学徒制在培育学徒工匠精神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都发挥各自优势,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支持。一是政府发挥顶层设计作用,通过政策明确工匠精神是学徒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并通过领导讲话、宣讲等方式,呼吁加强大国工匠的培育,为两种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专门导师,为学徒践履工匠精神提供实践环境和专业指导,使学徒在实践锻炼和耳濡目染中逐步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三是职业院校通过提供各类课程,以课程为主渠道,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学校通过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显性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课程,使个体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精神养成教育。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整体营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围。
(三)工匠精神培育目的针对性强
在现代学徒制中培养学徒工匠精神时更注重学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精神品质的培养,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培养学徒工匠精神时更注重学徒技能水平提升对于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满足产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两种学徒制在不同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前者以现代教育科学为底层逻辑,后者以经济科学为底层逻辑,二者在培育学徒工匠精神时的出发点不同,但都体现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两种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的前瞻
(一)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物,能够为人的物质生产与实践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可作用于人的潜意识与思维,改变其认知与行为模式”(李赟,2022年),不同时期的社会精神资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如革命年代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增多,但是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因此,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中国特色学徒制应在工匠精神培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方向和动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提高担当和奉献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满足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对个体思维观念和认知行动的影响作用,既契合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要求,也利于充分发挥两种学徒制的教育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共契,积极作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以学徒制为主要路径,培养更多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国工匠。
(二)工匠精神培育主体更为多元
两种学徒制下,政府、企业、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培育工匠精神,但精神教育是一个养成教育的工程,养成教育的场所不止于学校和企业,还包括家庭、社会等场所,需要更多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主体协同培育工匠精神,更需要学徒自身主动学习、勤于实践。一是发挥家庭教育对个体工匠精神培育的奠基作用。首先,父母重视劳动教育,通过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乐于劳动的习惯;其次要通过优秀劳动者案例培育孩子的职业兴趣,鼓励孩子坚定自信、不断进取,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变人们歧视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观念。二是引导更多参与方合力培育工匠精神。从国外学徒制的发展经验来看,实施学徒制的主体需要多元化,不仅有学校、企业,还要鼓励和支持应用型大学等高等学校参与其中。如英国开展学位学徒制,由企业与职业技术大学、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共同开展,毕业生可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适应产业转型需求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依托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参与,通过政策、广泛宣传,引导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参与学徒制,有利于提升学徒制的吸引力,促进个体自主生长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培育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工匠精神是学徒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学徒制实施效果的重要质量指标。但是由于我国各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多以引导性、方向性、指导性为主,我国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培育重实施,培育效果缺乏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迫切需要从几个方面,规范化学徒制质量保障,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一是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学徒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包含了真实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为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需要学校和企业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学徒工匠精神培育质量评价,尤其注重第三方评价作用的发挥。二是完善多维能力导向的学徒制评价标准体系。我国目前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学徒制,规范化学徒制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建立健全学徒制标准体系。引导人才培养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多维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包含了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据此,学校和企业等多元主体依据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有效落实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不断优化评价。学徒工匠精神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其工匠精神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培育的结果,应包含在入徒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出徒评价中。不同阶段的评价目标不同,评价的方式方法手段不同。学徒的工匠精神评价依赖于真实的工作情境,落脚点是“做”,评价情境的塑造、评价主体的选择等因素都会影响评价结果。智能化时代,借助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能力画像,不仅能够优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且能够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引导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注重能力导向。
参考文献:
[1]张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性研究[J].江苏高教,2019(2):102-105.
[2]焦彦霜,陈嵩.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问题及方略[J].职教论坛,2019(3):40-44.
[3]刘洪银.从学徒到工匠的蜕变: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养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17-21.
[4]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N].人民日报,2020-12-11(01).
[5]彭维锋.习****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24,44(2):25-38.
[6]宋启平.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14):25-31.
[7]田文佼.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大国工匠[N].日照日报,2018-06-02(B02).
[8]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21-6-8)[2024-4-1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55.htm.
[9]张建平,孙立新.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现状研判及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21,37(12):12-17.
[10]罗能,朱丽佳,刘昭琴.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审视与突围[J].职教论坛,2024,40(3):106-111.
[11]张晶晶,崔发周.我国两种学徒制改革模式的融合途径[J].职教论坛,2020,36(5):29-35.
[12]李赟.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及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2):97-98.
[13]李芳,何强.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65-67.
[14]翟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2016,37(3):92-98.
[15]高明.英国学位学徒制发展的动因、特征及借鉴[J].现代教育管理,2023(6):98-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