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论文

16

2024-06-17 14:31:31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体智能差异,强调学生智能维度的多元性,将其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相融合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当秉持目标优先、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于学生的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与自然观察八种智能特点,在丰富音乐内容呈现方式、创设多元情境的同时开展启发式教学与小组合作活动,推动小学音乐欣赏课创新发展。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体智能差异,强调学生智能维度的多元性,将其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相融合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当秉持目标优先、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于学生的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与自然观察八种智能特点,在丰富音乐内容呈现方式、创设多元情境的同时开展启发式教学与小组合作活动,推动小学音乐欣赏课创新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音乐欣赏课

  教育部2021年提出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升艺术、体育等类型招生的规范化程度。同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均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变革性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因材施教、激活学生潜能,这为“双减”视域下学生的全面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小学音乐教育者需要将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欣赏课深度融合,在全面开发学生智能的同时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提质增效。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他所著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学术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均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与自然观察八种智能。加德纳教授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智能虽然相对独立,但也存在互相制约与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各类能力的共同作用下个体得以实现全面化发展。与此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理解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理论强调,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和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因此会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智能优势和弱点。例如,有些人可能在逻辑推理方面表现出色,但在人际交往中却显得笨拙;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拥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却在身体协调性方面表现不佳。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优势技能和劣势技能并不是价值判断的依据。相反,每个技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他们的优势技能还是劣势技能,都存在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性。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练习,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弱势技能,同时也可以在优势领域达到更高的成就。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论文

  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小学教学有助于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惯性,使教学主体真正理解并认同“有教无类”“人尽其才”等教育信念,将传统教学“筛选适应教育的学生”模式逐步转变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化、开放式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小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体智能结构组合的不同,一些考试成绩差、课堂表现不突出的学生不能被简简单单地归类为“差生”,他们很可能在其他维度上具有过人之处。因此学生评价工作不能唯成绩、唯结果,要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自身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与“双减”视域下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观目标契合、理念统一,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小学音乐欣赏课有助于贯彻落实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原则

  (一)目标优先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目标优先原则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目标优先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好的教学目标设定应当达成“教育目标为X,学生能做到Y”之效果。这并不是说学生学到的内容与教师所设立的教学目标无关,而是强调学生所收获的应当是教师所教授知识背后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深层内容。小学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艺术的呈现形式本就多种多样,且相关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音乐欣赏课的深层目标在于通过欣赏音乐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文化包容心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积极向上精神等。

  (二)以生为本原则

  以生为本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满足学生的知识与情感需求,认为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高的培养价值与发展潜力。在多元智能理论下,以生为本主要体现在扩大学生优势智能、带动学生弱势智能这一点上。音乐教学主体应当扬长避短,深入了解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展示优势智能,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自信心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短板展开心理疏通、侧面引导,带动学生弱势智能的强化。多元智能理论同时要求学生对自身拥有正确的认知。教师应当设计多元化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深入了解自己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强项与弱项,并发现同学身上值得学习的点,从而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因材施教原则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而多元智能理论对这一教学原则做出了更符合时代背景的解读。第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家庭背景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在音乐欣赏课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要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围绕学生的成长轨迹制订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案。第二,教师要明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课后活动。比如,鼓励酷爱流行乐的同学找出哪些现代歌曲中包含传统元素,鼓励喜欢看电视的同学学习动漫、电影、电视剧主题曲等。第三,教师要带领学生发现自身的强势智能,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结构组合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比如,有些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较强,教师可以在欣赏课中开展小组交流、讨论活动,在融洽的互动氛围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一)基于语言与逻辑智能特点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

  语言与逻辑智能是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八种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智能是指个体借助口语、文字等工具表达思想观念与交流情感态度的能力。逻辑智能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对逻辑关系结构展开推力演绎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的是学生对事物内在关系的洞察力。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与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用来描述世界的重要工具,而逻辑是语言的基础结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将语言与逻辑两类智能的培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夏日的雷雨》一节为例,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先围绕乐曲所描述的情境向学生提问下雨的时候“什么光发亮”“什么声音响”等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感知歌曲的情感色彩、分析歌曲的创作意境。教师也可以继续延伸歌曲情境,询问学生诸如“如果下雨了,你将会做什么”等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作答。由于小学生应对自然天气的经验不足,大部分学生的回答仅停留在“避雨”“打伞”等简单应对举措上。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询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在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理解到有关下雨、打雷等自然现象的生态作用、生成机制等,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提升。

  在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各类新知巧妙、自然地融入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深度,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与逆向思维能力。比如,在《夏日的雷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下雨”“打雷”“闪电”等关键词串联起来,再用分支线画出下雨后要做的“避雷”“收衣”等行为,引导学生将音乐要素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联想对应起来,在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二)基于空间与音乐智能特点丰富教育内容呈现形式

  空间智能也可以被称作视觉智能,指向的是个体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位置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辨识水平。音乐智能顾名思义,正是指个体对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要素的感知能力,它也是同小学音乐欣赏课关联最为密切的一类智能。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单一的信息呈现方式已然难以满足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因此小学音乐欣赏课不妨将影、音、画等信息呈现方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音乐欣赏媒介。

  以三年级上册《八月桂花遍地开》欣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加入绘画元素。诚如“音、体、美不分家”的道理,在音乐欣赏中加入美术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还能以绘画的直观性强化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印象。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张大千的《月桂飘香》、恽寿平的《桂花图》等包含桂花意象的名画,在视觉智能的作用下激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知。在欣赏了图画、音乐作品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以“桂花”“八月”等为主题展开绘画活动,让学生用画笔表达并渲染自己感受到的音乐情绪。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论文

  (三)基于身体运动与人际交往智能特点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身体运动智能包括个体控制运动力度与速度的能力、保持身体与大脑一致的能力以及通过身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入声势训练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声势训练是指利用肢体动作进行节奏训练以达到音乐知识传授目的的教育方式。而节奏训练往往会涉及多种声势配合、多声部合作,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基于人际交往智能与身体运动智能的特点开展小组活动,帮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找准节拍、体会音乐的节奏之美。

  以四年级下册《森林与小鸟》一节教学为例,该曲属于管弦乐且没有歌词,分为由舒缓到轻快的四个段落,为学生分组伴奏提供了良好的框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在歌曲的衬词、顿音处做出相应的声势动作,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同学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模拟小鸟飞翔的样子利用“摆动双臂”的方式跟拍打节奏,要求该组学生根据音乐3/4拍的“强—弱—弱”节奏变化规律调整摆臂幅度;第二组学生在音乐的延音线处拍桌;第三组学生在歌曲的连音线处用手画出一道彩虹;第四组同学在歌曲的休止符处击掌。如此一来,复杂的节拍知识便被转化为了简洁生动的肢体动作。此外,教师还可以自创伴奏节拍,要求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分声部为音乐伴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声部,第一声部按照||××0|×0 0||节奏中的音符变化拍腿,第二声部按照||×××|××0×||节奏中的音符变化跺脚,第三声部按照||×0××|××××××||节奏中的音符变化拍手。在三种不同特点的声部配合下共同为《森林与小鸟》一曲伴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肢体表达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身体运动与人际交往智能。

  (四)基于自我认知与自然观察智能特点创设反思学习情境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个体辨别自然界特征、适应环境以及改造周遭世界的能力。由于受老庄思想与古典艺术的影响较深,中国式审美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应当深入挖掘自然界中的审美要素,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外部世界,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所描绘自然情境的美妙之处,让学生更加热爱音乐欣赏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论文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蓝天白云》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校园,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一边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播放乐曲,一边带领学生用眼观察乐曲中所描述的“蓝天”“白云”“小鸟”等元素。学生沉浸在真实的情境中对音乐所表达情感产生更深的体悟。另外,教师可以围绕《蓝天白云》歌曲中的“悄悄擦掉蒙住心灵的尘埃,我们不是昨夜那个小孩”一句歌词的中心思想,在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反思自己在音乐学习中的优缺点,参考同学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处,在重构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为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更多思路。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当围绕小学生八种智能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扩宽教学领域、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价值,推动小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介入路径十分多样,教师在后续教学工作中要坚持不懈地探索激活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立足传统文化、社会议题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的多元智能导入情境,在落实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美育精神。

  参考文献:

  [1]陈芸,何扬晴,李梅.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音乐教学创新与创意实践[J].艺术教育,2023(2):55-58.

  [2]秦小红.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欣赏课“单元设计”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12):105-107.

  [3]刘质文.以美育人的学科实践—小学音乐“四觉融合式”体验教学探索[J].人民教育,2022(22):64-65.

  [4]孙尘心,肖艳.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北京小学音乐教育现状[J].艺术教育,2021(4):58-61.

  [5]范艳华.小学音乐教学中个性培养与良好情感的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