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论文

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论文

6

2024-06-17 14:20:49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提升小学生的素养。通过以单元视域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情感的培养以及关注评价的问题四方面,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提升小学生的素养。通过以单元视域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情感的培养以及关注评价的问题四方面,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作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设计精良的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本文旨在探讨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一、以单元视域为导向

  每个学习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和目标,因此作业设计应与之相呼应。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案例、问题或情境作为作业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案例作为作业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来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尊重他人”的单元中,选取一些与尊重相关的案例,如在校园中遇到霸凌事件时,学生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与法治选择。作业设计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不当行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及分析这些选择背后的道德与法治原则。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还能够学会运用道德与法治原则来解决问题。其次,根据学习单元的主题,设计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在学习“公平与公正”的单元中,设计一系列关于公平与公正的问题,如“你认为什么是公平?为什么”“你有没有遇到过不公平的事情?你是如何应对的”“你认为社会对所有人是公平的吗?为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思考自己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根据学习单元的主题,构建一些与情境有关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比如,在学习“绿色环保”的单元时,设计一个情境:“你在学校的操场上发现有同学乱扔垃圾,你将如何劝说他们做到绿色环保?请写一篇劝说短文。”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不仅需要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说服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短文,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与法治原则解决问题。

  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尤为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首先,作业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例如,设计一道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人的行为,然后思考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与法治的原则。学生可以选择社区中的一位志愿者进行观察,并整理观察结果和自己对其行为的评价。在完成作业时,学生不仅要熟悉相关的道德与法律原则,还要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中,评价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原则,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其次,作业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设计一道作业,要求学生在社区中发现一个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在社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垃圾分类或交通安全等问题,并了解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原则。然后,学生需要在作业中提出解决方案,包括推动社区居民关注问题、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等。这样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原则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此外,在作业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例如,设计一道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一项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社区服务项目,例如,志愿者协助老年人购物、志愿者服务站等,并确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协作完成任务,并运用道德与法治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完成作业后,学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论文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与法治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作业设计还应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实践中不仅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还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三、注重情感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品格。设计一些情感类作业,如情感素质小调查、自我评价等,以了解学生在情感上的发展和成长。通过这些作业,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

  情感素质是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成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一是设计一些情感素质小调查的作业。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同理心等方面的情感素质。通过这些调查,对学生在情感上的发展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例如,对于情感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情感表达训练的作业,如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的日记,或写一封感谢信给父母、老师等。这些作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二是设计一些关于自我评价的作业。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品质,从而形成自我建设的意识。例如,设计一张关于课堂参与度的自我评价表,学生根据自己对课堂积极参与的评价指标进行自我打分,并写出自己对评分结果的解释和自我改进的计划。这样的作业既促进学生对自身情感状态的反思,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三是设计一些情感故事阅读和讨论的作业。通过阅读情感故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感恩之心。例如,选取一些关于友情、亲情、感恩等主题的故事,让学生读后感悟,并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这样的作业既拓宽学生的情感视野,又增强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四是设计一些情感类实践活动的作业。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助人为乐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培养情感态度和情感智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敬老院,在活动中与老人交流、陪伴,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情感力量。这样的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和意义。

  四、关注评价的问题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因此,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思考。此外,利用综合评价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能力等方面。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评价要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这意味着作业的问题要设计得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自由表达。比如,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能够思考其中有关道德与法治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如问题:“如果你在公园里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你会怎么做?请写下你的看法,并陈述你认为这个行为是否违反法律。”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思考对社会环境的责任和尊重。其次,利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能力等方面。例如,在小组作业中,组织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走访社区,调查居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学生们分工合作,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最后,评价还要有针对性。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作业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评价。不同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待改进等,这样既能鼓励学生发扬擅长之处,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并在之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论文

  总的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评价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同时,利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能力等方面。而且,评价还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

  五、案例分析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友好交往”为例,以单元视域为导向,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培养、评价问题等方面设计教学案例,并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单元知识内容:“友好交往”这一课强调尊重他人权利,公平公正待人,培养友谊,学会道歉和谅解。

  (2)教学案例内容: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友好交往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情感培养法:通过课前播放一些关于友情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友情的情感共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共同探讨友好交往的重要性以及进行道歉和谅解的原则和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学习友谊故事、对比不同行为方式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各种行为,并引起学生对道德行为评价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热身:播放关于友情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情感反应,让学生初步认识友谊的重要性。

  (2)探究合作: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活动,让学生一起探讨友好交往的重要性以及进行道歉和谅解的原则和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进行道歉和谅解的情况?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3)学习案例:教师选取一些友谊故事和相关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友好交往的意义和行为评价的标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进行讨论和思考。

  (4)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小组成员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道歉和谅解的情境,通过小剧场形式进行表演,以加深对道歉和谅解方法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指出友好交往的重要性,总结道歉和谅解的原则和方法,并展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四)教学评价

  (1)观察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在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友好交往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

  (2)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并反思自己在友好交往行为方面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友好交往,并理解了友好交往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学会了道歉和谅解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了实际操作,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情感培养方面,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友谊故事,学生对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在评价问题方面,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自我评价,对友好交往的行为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以单元视域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情感培养和评价问题等方面,设计了一套教学案例。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友好交往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友好交往能力。然而,本次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更具体地指导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示范。其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差异化教学,对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案例设计是在单元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研究中的一次探索,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培养、评价问题等方面的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友好交往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修改和完善,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宝珠.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J].读写算,2018(29):124.

  [2]毛争艳.略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17(9):14.

  [3]陈大伟.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优化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23):139-143.

  [4]陈明忠.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J].教育艺术,2023(8):51-52.

  [5]龚江芸.幸福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3(1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