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论文

2023-01-13 14:20:03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然后论述了“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
关键词:“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教学;网络素养课;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利用全面与综合的知识使人获得理智和美德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对基础知识的广度教育。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提升当代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1]。高校通识教育可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意识。而网络素养课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补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3]。结合国家和社会对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需要,高校要想推进教育改革,就需要对通识教育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研究。但是近年来,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核心素养理论研究[4-6]、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实践探究[7-9]等方面,同时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究[10-12]也逐渐崭露头角,而通识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较少。当前,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13],混合式教学模式因充分融合了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点,在高校教育中得以推广使用,但是如何让二者实现有机结合,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基于对高校通识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需求,本文拟对“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加以探究。
一、“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概述
“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作为高校全校性选修课,是一门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网络素养课,分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部分。线上教学由专业的优秀教师团队负责,课程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线下教学作为线上教学的知识补充和扩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教学的开展,能够让学生通过领略古今中外园林植物配置知识,认识更多的园林植物,增加对植物的认知,进而培养园林生态意识和园林审美意识。具体来说,“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植物。教师通过展示大量的植物图片素材,讲解植物的形态、色彩及生长习性,可帮助学生辨别日常见到的园林植物,增加对校园植物的认识,学会关注和欣赏校园植物,从而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观。“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园林植物配置知识的入门课程。教师通过讲解树木景观、藤本景观、花卉景观等景观类型,以及小环境园林植物配置,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作为一门园林景观设计的启蒙课程,“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园林景观基础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园林艺术生态意识。概言之,“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作为一门高校网络素养课,具备与学生专业学习互为补充的通识教育功能[14],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从不同色系和通过人类的感官介绍植物、概述东西方园林植物配置发展史,以及不同景观类型植物配置知识三个方面。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园林植物配置知识的层面来讲,现有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认识不同色系植物增强对植物的认知,学习不同景观类别了解植物配置基础知识,但是不能直接建立植物与园林之间的联系,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意义。此外,学生对“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不足,缺乏对课程整体性的把握。因此,教师应通过实践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多角度做出新的思考和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优化,从而探索出“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配置是园林的一个要素。同时,学生要学好植物配置知识,首先需要打牢植物认知基础,了解植物生长习性,掌握植物配置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够充分认识植物与园林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完整的植物配置知识结构。概言之,教师通过改革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手段,可提高“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出网络素养课的教育实效。
(一)优化教学目标
“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要求学生在课程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10月第8卷第20期学习之后,对植物配置课程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激发并培养自身对植物配置的兴趣,进而更多地了解和认识植物配置,关注身边美好的植物,领略植物配置的奇妙之处。从这个目的出发,笔者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对课程内容做出优化设计,以后的课堂教学内容既对线上课程学习做了总结,同时又有一定的扩展,从知识的框架上更好地体现出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植物配置的概念、功能和园林植物配置基础知识,还能够使其学会用整体性思维认识事物,学会用比较法辨别植物,并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此外,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认识植物、了解植物配置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有效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方式
“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需要依托大量的图片资料,借此直观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得感性知识,进而更好地认识植物。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素材,同时对植物的名称和类别要严格筛选和甄别,如此才能更好地将素材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对于“东西方园林植物配置的发展”章节的教学,教师需要查阅、收集整理园林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为辅助,以强化教学效果,同时需要加强学习东西方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语言讲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基于此,对于课程内容的教学,可采用教师讲授、观看视频资料和学生自主实践探究三种方式。
1.教师讲授教学。“植物配置的概念及功能作用”和“植物世界”两个章节内容主要采用由教师演示图片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一,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课堂氛围活跃度,另一方面通过问答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第二,布置如养绿植、观察校园植物等课外作业,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植物,关注植物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观察事物的能力。另外,“东西方植物配置的发展”章节内容侧重于知识总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一些文献资料或园林实例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园林体系进行比对认知,并学会区分二者的差异性。
2.课堂小组讨论学习。“植物世界”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安排一次小组讨论课。即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完成情况。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辨别植物,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园林植物配置”章节教学中可安排一次小组实践课,让小组成员自主调查校园植物配置情况,具体而言,其可选取一个区域加以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小组观点和看法。“校园植物配置”实践课作为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上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一,学生作业中呈现的校园植物类别和特点部分,可反映出学生对校园植物的认知情况和园林植物配置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个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提升的过程;第三,作业环节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分析植物配置的优缺点,并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概括总结能力;第四,分享交流阶段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讲说能力及课件制作技能。
3.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植物,领略植物配置的奇妙之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大量的图片素材和视频资料辅助讲授,从而帮助学生更快速地学习植物配置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视频资料,欣赏壮丽的自然之美,徜徉于植物天堂,进而使其感受植物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概言之,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奇妙之处,进而激发其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评价机制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可通过考查课外作业、小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于课程学习的整体情况,可采用校园植物配置调查实践课的形式和期末测验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植物知识、园林植物配置知识和园林植物配置调查分析。其中,植物知识、园林植物配置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校园植物配置调查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概括能力、知识建构能力。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应及时分析总结每一次课的教学情况,并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笔者着重探究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情况。具体而言,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组织、实施的反馈情况,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共计110名。对学生给予的教学反馈进行梳理,主要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对课程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有90%的学生认为课程有趣,其余学生认为一般;第二,问卷从课件呈现效果、教师讲课音量、教师语言组织、课程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查,有80%的学生认为教学安排合理,有18%的学生对教师的课件字体大小、教师音量及课程安排等提出意见建议,还有2%的学生未做出评价;第三,问卷调查了课程开设的意义,有91%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很有必要,其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很多植物,了解园林植物配置的相关知识。对此,教师应客观分析学生给予的评价,尤其重视少部分学生提出的意见,反思教学环节,并做出相应调整。概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对自身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调整和改进,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结语
基于对“草木皆缤——走进植物配置”网络素养课教学实践的探究,笔者从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入手,在提升网络素养课教学效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门课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植物认知意识,激发了学生对园林植物配置的兴趣,此外深化了学生对网络素养课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素养课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普及,其可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出重要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强,杨莉.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铁道警察学院为例[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20,30(1):115-119.
[2]褚清华.大学网络通识课:问题及出路—以桂林某本科高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1):202-203.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徐竹君.核心素养教育理论建构的研究:基于教育学学理的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9.
[5]韩典荣,王高,李佶莲.新时代师范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45-49.
[6]岑艺璇,张守伟.国外核心素养框架下体育教育改革的探索[J].体育学刊,2018,25(1):104-109.
[7]唐文志,李忠宏.“互联网+”背景下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7):64-65.
[8]施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设计[J].办公自动化,2021(14):38-39.
[9]石捷.浅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新西部,2020(17):172-173.
[10]胡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途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0):100-101.
[11]汪恭敬,方文利,俞念胜,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0):47-49.
[12]李志明,沈秀敏,余扬,等.面向学生素养培育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7):37-41.
[13]徐丹鸿,冯晓阳,张娣,等.基于“职教云”平台的“食品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4):145-147.
[14]张燕.以大学生素质培养为目标的通识课建设思考:以“绿色低碳与民航发展”为例[J].科教导刊,2021(14):145-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