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适合教育”小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探索论文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适合教育”小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探索论文

5

2024-06-13 11:17:3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循序渐进,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小见大等顺序逐渐前进,逐步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循序渐进,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小见大等顺序逐渐前进,逐步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核心素养,从德育、教学、活动、特长培养等不同领域,构建“小常规梯度训练式”行为习惯养成模式、“小积累分层培养式”学习习惯养成模式、“小训练走班教学式”特长培养模式、“522”科技教育模式、“小主题正规仪式化活动教育模式”等,形成日臻完善的适合教育小课程育人体系,促使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一、行为习惯养成课程:小常规孕育“大德育”

  学校构建“小常规梯度训练式”行为习惯养成模式,梳理出基础德育梯度训练序列项目,设计行为训练的内容(出示小常规梯度训练德育模式图),按照低、中、高年段,设计做小学生、做好小学生、做中国最美小学生三个维度,设有爱的情感、习惯养成、诚实守信、责任担当、学会感恩、激趣励志、环境保护和珍爱生命等8个重点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附有低段、中段和高段的小常规,辅以行为示例和相应的活动建议,强化养成和训练,最终实现小常规孕育大德育。

  各学段每月践行一个小常规,每个小常规、按照“认知—实践—展示—评价”的方式进行。在小常规训练示例的设计上,学校立足“微”和“小”,分学段递进式推进。例如,在习惯养成中的文明礼貌小常规训练上,低年段设计的小常规是会问候,中年段是懂礼貌,高年段是讲文明等。训练前,让学生了解和感知德育训练项目的目的和意义,有组织地进行训练和实践,定期进行行为展示。学校、班级、家长进行评价和改进,增强小常规训练的实效性。

  二、学习习惯课程:小积累孕育“大习惯”

  学校构建“小积累分层培养式学习习惯养成模式”,即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出发,分学段确定积累内容,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完成积累,最多不超过10分钟。

  1.结合学生实际,精选积累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征、需要结合学科特点等因素,确定各学科的积累内容。将学科目标细化,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小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小步子、低台阶,少数量。

  2.立足“微”“小”,突出积累的实效性

  “小积累分层培养式”学习习惯养成模式以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前提,内容不能过多,要“微”和“小”,如语文学科低年级每天写一行字,中年级每天写一段话,高年级每天一篇日记;数学学科的课前1分钟口算,每天两道题笔算;英语学科的每日记忆1~2个单词,道德与法治学科每天3分钟新闻播报,学生利用短时间就能完成,学生容易接受、乐于达成,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现分层,突出积累的合理性

  学校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习惯、接受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级积累内容和积累量上有所区别,如语文学科的古诗词积累,一二年级积累《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三年级积累李白的诗歌作品,四年级积累杜甫的诗歌作品,五年级积累苏轼、陆游的诗词作品,六年级则积累毛泽东诗词、小古文等。同一年级、班级要体现差异性,积累内容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积累量适中,难易适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4.着眼特点,突出积累的针对性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精心选择积累内容,所选内容致力于学生成长所需,从学生学习中的现存问题着眼,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易于主动完成,各学科积累内容(见表1)。

image.png

  三、特长培养课程:小训练孕育“大特长”

  学校围绕培养目标,给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成长平台,构建“小训练走班教学式”特长培养模式。

  1.开发特色课程,学生自由选择

  教师对全校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特长爱好和潜能,结合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发5大类33门特长培养小课程。体育类有冰壶、篮球、排球、乒乓球、旱地冰球、炫彩小篮球等;艺术类有剪纸、儿童画、水彩画、国画、军乐队、电子琴、舞蹈、合唱和软笔书法等;语言文字类有国学经典诵读、作文、播音主持等;科技类有航模、海模、飞叠杯、七巧科技、机器人、纸桥承重、搭塔竞高和中文编程等;益智类有魔方、军棋、珠脑速算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每学期初,学校以自选超市的形式,提供课程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则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相对应的特长班学习。

  2.科学分层走班,动态弹性管理

  “分层走班,动态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选学,合理分类分层编制特长班,安排课表,布置教室,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班课程表。实行走班式教学,上课时每个学生按照课表到各自层次、各自指定的教室或场地上课;其他课程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实行双轨制动态管理。

  3.融合校内外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在特长教师配备上,学校采取教师结合自身专长自主申报的形式,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特长班教学。同时,学校积极融合校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其从实际需求出发,主动与长影乐团、市科协、区电视台、清江社区和启航播音主持学校等单位合作,借助校外教育的资源优势,为学校教育服务。

  4.与课后服务相融合,搭建展示平台

  为保证特长训练时间,学校与课后服务有机融合,利用每天课后服务的第二节课时间,开展特长训练,每天40分钟。

  每个学期末,学校对各个特长训练班进行成果验收。学校领导和各年级组长作为评委参与验收评比,并将评比结果作为教师业绩量化考核依据之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通过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朗读比赛和书画大赛等各种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平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科技创新课程:小科技孕育大梦想

  学校以打造科技型校园为特色办学目标,构建了“522”科技教育模式,即:提供两个保障(师资保障、资金保障),做到“五化”并举,(科技教育精准化、科技教育环境化、科技教育学科化、科技教育课程化、科技教育活动化),体现两个结合(科技教育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科技教育与校外资源相结合(见图1)。

image.png

  学校将科技教育实施纳入课程整体目标和体系。采用“边实践,边挖掘,边开发,边总结”的开发策略,建构科技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科技与自然、科技与创新,不断拓宽和丰富科技课程内容。同时,其从适合学生的科技项目和科技辅导教师专长出发,开发了15门适合学生的科技课程,如航模、机器人、飞叠杯、魔方、纸飞机、小种植和小养殖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编写《科普知识知多少》《玩转魔方》《巧搭高塔》《飞叠杯》等10余种课程资源,真正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资源”,实现科技教育的课程化。

  五、活动课程:小活动孕育大幸福

  学校把活动课程化、仪式化,构建“小活动正规仪式化活动模式”。本着“主题引领、板块推进”的原则,把系列教育活动仪式化,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在正规的仪式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幸福指数。其创设五大类25门小活动课程。教学类活动课程、传统文化活动课程、红色思政活动课程、劳动教育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以传统文化课程为例,课程分为传统节日课程、传统习俗课程、传统艺术课程、传统价值观课程等。在新生入学时,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学生毕业时举行毕业仪式,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三年级举行成长仪式,各项活动之前都要有启动仪式等。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教育小课程育人体系,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以建设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为目标,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立身、立业、成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