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策略探究论文

2024-06-13 11:00:2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认知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情感水平,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生活化的实践策略对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幼儿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探索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策略,提出改造生活环境、善用生活资源、设计生活主题、尊重幼儿生活经验等策略,以期提升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质量。
摘要: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认知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情感水平,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生活化的实践策略对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幼儿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探索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策略,提出改造生活环境、善用生活资源、设计生活主题、尊重幼儿生活经验等策略,以期提升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
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实践应用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增加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提高幼儿的情感水平。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断改革中,如何提高区域活动实效成为幼儿教师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笔者通过建设生活化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发现,将生活元素与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结合更能使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适应幼儿认知水平,满足幼儿心理需求。下面,笔者将对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展开进一步探索,并提出有效的具体策略,以供借鉴。
一、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身心健康是其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对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具有巨大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指南》在健康领域强调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经常和幼儿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等。户外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区域,其区域活动的科学规划和组织,能够为幼儿提供接触自然、适应季节和温度变化的平台,促进幼儿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放松心情,因此幼儿园积极开展户外区域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社会阅历尚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认识事物,而户外区域活动便是其中一种。户外区域活动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能够向幼儿提供接触外界的广阔空间,从观察自然生物到模拟生活事件,幼儿都能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以此实现认知发展。
(三)提高幼儿情感水平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活动建议,教师应通过幼儿园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积极的自然情感和人际情感,使幼儿能主动亲近自然,进行人际交往。户外区域活动对此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如幼儿通过户外区域活动不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的情感,自觉探索和保护大自然。又如,在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合作、互帮互助是形成人际交往体验、增进人际情感的过程。教师可借助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多层次地提高幼儿情感水平。
二、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的意义
(一)适应幼儿认知水平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通常仅停留在表层,不能理解事物的深层发展规律,也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中要重视活动内容的基础性和简单性。将生活化元素渗透在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不仅可使区域活动内容适应幼儿认知水平,而且能激活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更直接地探索事物。
(二)满足幼儿心理需求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因此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中应满足幼儿探索事物的心理需求,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就满足此条件[1]。将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能够更进一步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久而久之,幼儿也会热爱户外区域活动,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也会进入良性循环。
(三)提高幼儿生活能力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普遍围绕幼儿实际生活展开,并且经常利用生活用品创设活动环境,如借助生活中的塑料箱、易拉罐等制作活动道具,借助轮胎、自行车轮、麻绳、木板等装扮场景。基于此开展生活化实践,幼儿能一边加强户外运动,一边从不同角度理解生活事物的特征与用途,由此提高生活能力。
三、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的具体策略
(一)改造生活环境,建设区域活动空间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面向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户外活动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如何改造户外生活环境,建设充分满足不同幼儿需求的区域活动空间,应该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2]。
第一,教师可依据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整体设想,划分和改造生活环境。比如,将户外墙面、沙堆、洼地、平地、草地、土地分别改造为涂鸦区、沙土区、戏水区、游乐设施区、运动拓展区(兼休息区)、种植区,满足幼儿涂鸦、沙水游戏、体育运动、种植活动等户外区域活动需求。
第二,根据不同阶段幼儿年龄特点,对以上空间生活环境进行详细划分。比如,在“草地——运动拓展区”,根据3~4岁幼儿年龄特点,利用轮胎等生活道具开发基础性运动拓展功能;根据4~5岁幼儿年龄特点,利用树木开发攀爬架、平衡木等进阶性运动拓展功能;根据5~6岁幼儿年龄特点,利用大量生活道具的组合,设计真人CS场景等;同时还可利用栅栏、文字或图像标记等,对不同区域进行分割。
教师通过整体改造户外空间,能使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空间功能清晰。教师可以先在整体范围内满足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需求,再分年龄段调动幼儿区域活动行为,促成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
(二)善用生活资源,丰富区域活动素材
户外区域活动素材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为使幼儿最大限度地经历户外区域活动过程,教师应善用生活资源,丰富区域活动素材。
比如,教师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来丰富区域活动素材。幼儿园户外自然资源丰富,如天然生长的植物,地面的泥土,种植区特别种植的蔬菜、水果,养殖区的动物等。自然资源是生活资源的特殊形式,教师可基于此,利用自然资源制作区域活动素材,让幼儿在观察植物、观察泥土、主题种植、趣味养殖等户外区域活动中,增加认知收获,增进自然情感。
教师可带领幼儿收集生活资源,将其投放在幼儿园户外空间。除自然资源外,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也是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中的重要资源,如轮胎、时钟、水桶、塑料箱、易拉罐、泡沫箱等。教师可组织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废旧资源,并将其进行分类和改造,投放在幼儿园户外空间,从创设环境、制作活动道具到开发游戏素材,重新发挥废旧生活资源的价值,为幼儿户外区域活动带来更多可能。
(三)设计生活主题,充实区域活动内容
教师应以生活主题为中心,充实户外区域活动内容。生活是幼儿现有认知和经验的来源,也是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主要背景。生活主题的合理设计既能充实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内容,又能迅速激活幼儿现有认知和经验,促进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幼儿真实生活中提炼户外区域活动主题。在具体操作方面,教师一方面可基于有形资源直接设计生活主题,另一方面可观察无形资源,间接提出主题。
1.有形资源与直接主题
有形资源泛指具有实物形态的生活资源,如树木、花草、动物、废旧物品等。基于有形资源,教师可直接设计观察、种植、改造等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主题,吸引幼儿参与。教师应在分析实物形态生活资源深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特征设计主题[3]。以土壤资源为例,教师可设计“土壤探险家”主题户外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户外环境中,不同位置的土壤其颜色、质地、功能存在一定区别。另外,在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下,幼儿园户外土壤特点也会发生变化。探索土壤的特点和变化对幼儿认识自然具有促进意义。教师可基于此设计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主题,吸引幼儿收集不同种类的样本,探索土壤的秘密。
2.无形资源与间接主题
无形资源指的是存在于幼儿周围,但没有实物形态的生活资源,如生活现象、生活问题等。基于这些资源引导幼儿模拟生活场景,解决简单问题,有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教师应密切关注和捕捉生活中的无形资源并以此为支点,间接设计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
比如,垃圾分类制度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与环保问题成为设计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主题的无形资源。教师可基于此,设计“环保先锋”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讨论“乱丢垃圾坏习惯,垃圾分类好居民”话题;第二部分要求幼儿根据话题讨论结果模拟生活场景,完成“垃圾巧分类,养成好习惯”主题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话题讨论引导幼儿积累区域活动方法,以综合实践促进幼儿深度参与区域活动,从而提高幼儿环保意识。
(四)尊重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自主活动
为全面发挥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价值,教师应在生活环境与生活资源背景下,协调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主题与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自主活动[4]。比如,在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可将幼儿带入户外区域活动环境,让幼儿观察环境中的生活资源,再说明本次户外区域活动主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本次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规则。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点拨幼儿利用生活经验自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要求幼儿将个人成果转化为生活经验,从而提高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质量。
1.迁移生活经验,制订活动规则
唯有清晰、合理的规则,才能减少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矛盾,保障幼儿顺利实践。在生活中,幼儿积累了许多关于建立、理解、遵守规则的真实经验。教师应尊重幼儿了解和遵守规则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为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制订规则。这样,对于自己提出的规则,幼儿也能严格遵守。比如,“我有一家烧烤店”户外区域活动要求幼儿在户外模拟开店,展开角色扮演。要想使“烧烤店”顺利运转,就必须制订清晰的店铺规则。教师可先询问幼儿“你们去饭店用餐时,都遇到过哪些规则?”“在外就餐我们需要遵守哪些规则?”等问题,使其回忆并说明生活中的规则。接下来,教师可鼓励幼儿结合在饭店用餐的经历,为接下来的活动制订规则。最后,幼儿可自主制订取号、排队、点单、付款等规则,使户外区域活动顺利开展。
2.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活动问题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以幼儿为中心,减少了教师干预,因而可能会产生更多问题。如在“设计花园”主题户外区域活动中,一些幼儿会产生“花园的围栏应该怎样搭建”的疑问,还有一些幼儿由于观点不同,会在“花园应该种植哪些植物”方面产生矛盾。针对这些情况,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教师“退位”同样关键。教师应少干预幼儿的活动,同时点拨幼儿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比如,在生活中,许多花园的围栏是浅色的,以此衬托花园植物的鲜艳。教师可点拨幼儿回忆日常看到的花园,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突破障碍。幼儿在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中持续自主解决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
3.反思活动过程,充实生活经验
完整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应包括总结反思环节,而完整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应使幼儿将总结反思结果转化为生活经验[5]。对此,教师可组织类似“畅所欲言:我的户外区域活动经验”的反思活动,鼓励幼儿自主发言。教师可扮演活动“主持人”,先以多元引导手段鼓励幼儿上台发言,表达感悟、困惑、心情等,再促使幼儿以“通过本次活动,我认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的语言讨论相关话题。幼儿自主总结户外区域活动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说明个人收获,是其丰富生活经验的主要方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实践,在强调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价值及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几点策略。幼儿园教师可在环境、资源、主题等方面,打造幼儿园生活化户外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桂琴.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自主化游戏探索与实践[J].智力,2022(16):187-190.
[2]吴金.走进生活,实现“自主”: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和自主化的研究[J].新课程,2021(42):108.
[3]归矫捷.对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和自主化的思考[J].幸福家庭,2021(11):33-34.
[4]邹桂梅.关于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和自主化的探索[J].读写算,2019(3):29.
[5]陆晓旦.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生活化和自主化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7(1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