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论文

2024-06-13 10:55:1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理”课堂倡导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语言交流的过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中的“理”说出来,并表达自己的思考角度、方式以及解题思路等,这是数学推理和证明过程的前期阶段。“说理”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及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基于此,文章对“说理”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展开研究,包括意义分析和路径分析两部分,旨在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理”课堂倡导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语言交流的过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中的“理”说出来,并表达自己的思考角度、方式以及解题思路等,这是数学推理和证明过程的前期阶段。“说理”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及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基于此,文章对“说理”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展开研究,包括意义分析和路径分析两部分,旨在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深度学习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教师就需要构建“说理”课堂,让学生通过“说理”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发展,从而让学生学得透彻、学得深刻,实现深度学习[1]。
一、数学课堂“说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深度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对学科知识做到全面掌握,并能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同时产生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以此实现深层理解[2]。在数学学科中,课堂“说理”就是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平铺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维顺序理解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将数学中的“理”讲出来、表达清楚。因此,课堂“说理”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明数学之“理”,讲数学之“理”,用数学之“理”,从而促进知识内化,让知识由难转易,以此实现深度学习。
(二)丰富学生的知识建构
课堂“说理”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分析对数学知识展开探究,逐渐形成个人思维方式[3]。“说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建构,让学生在新情境下发现新问题,并利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深度学习倡导教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和实际问题中,用数学思路和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实现深层知识构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借助一定的“说理”训练,让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路,如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过程,“先怎么看,后怎么想”就是“理”的内容,而“说理”就是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实现知识共享。因此,课堂“说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能促进其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让学生真正地学扎实。
二、数学课堂“说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设情境,引质疑,鼓励学生主动“说理”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习惯跟着教师思考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在课堂设置疑点,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打造“说理”课堂的第一步。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知识的特点,创设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展开“说理”过程,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时,教师可以在三个教学环节中设情境、引质疑。在教学开始时,针对单元课题,教师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线与角设情境,如笔直的马路、人行道的斑马线、房檐上的角、直尺的角等,启发学生思考“线是什么”“角是什么”“线与角之间存在哪些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线和角,分析两者之间的几何关系,以此展开课堂“说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重点知识出发,为学生设疑,如“什么是两条直线相交?相交后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征?”。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指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有没有特殊的直线相交?”。学生有疑问,才会主动思考,学生学会质疑,课堂教学才能够更有深度。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提出自己存在疑问的知识点,并对下节课的知识展开猜想,如“旋转和角是什么关系?旋转会得到角吗?角是直线旋转得来的吗?”等,为学生留出想象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质疑方式和质疑问题,进而学会质疑。教师以课堂质疑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说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课堂知识,以此实现深度学习。
(二)多交流,启思考,引导学生有效“说理”
课堂“说理”并不是单纯地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讲解某一个知识点,而是旨在通过“说理”的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学透、学扎实[4]。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留出交流讨论的时间,倡导师生讨论、生生讨论,营造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说理”。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切合实际的评价激发学生“说理”,也可以利用教学的关键点鼓励学生大胆“说理”,从而让数学知识更加完整、明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对“面积”这一计量单位展开交流讨论。具体如下:
师:如果我们要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生1:需要知道长和宽。
师:很好!谁能给老师举一个例子?比如,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生2:比如,知道长是3 cm、宽是2 cm,就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6 cm2。
师:谁能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的结果呢?
生3:“长是3 cm”可以看作长方形的长由三个边长1 cm的正方形边长组成;“宽是2 cm”可以看作长方形的宽由2个边长1 cm的正方形边长组成。因此,长方形的面积就是3×2=6(cm2)。
师:很棒,分析得很好。现在老师为大家出这样一道题目,已知一块长方形的花坛,长是8 m,宽是3 m,谁能按照刚才同学的讲解过程给老师讲一讲怎么计算它的面积?
生4:“长是8 m”可以看作长方形的长由8个1 m边长的正方形组成;“宽是3 m”可以看作长方形的宽由3个边长1 m的正方形边长组成。因此,花坛的面积就是8×3=24(m2)。
师:不错,现在要用一段1 m长的竹竿给花坛铺设栅栏,需要多少根竹竿呢?若在花坛内每1 m2种植3株月季花,一共可以种植多少株?
生5:第一个问题要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周长是(8+3)×2=48 m,竹竿长1 m,所以需要48根竹竿。
生6:第二个问题应该涉及面积,1 m2种植3株月季花,花坛是24 m2,所以能够种植24×3=72(株)。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展开探究,并结合习题展开更深入的说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课堂中的“理”越说越透彻,学生计算得越来越准确,更有利于让他们实现深度学习。
(三)深探究,巧分辨,培养学生善于“说理”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中,为了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很多数学概念的讲解都是借助实际的案例和问题描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没有严谨、规范的语言对数学概念进行定义。因此,为了实现“说理”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对概念的讲解不能一带而过,而应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提出深度问题,引导学生批判说理,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说理”课堂中沉浸于思考和辨析的快乐中,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5]。
以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为例,教材中并没有针对分数给出明确的概念,只是以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分数。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分数展开深入探究,鼓励学生辨析学习,从而打造“说理”课堂。具体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学习了分数,谁能告诉老师,你理解的分数是什么呢?
生1:分数和整数一样,都是数的一种表达。生2:分数由分子、分数线和分母组成。
生3:分数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多份,每一份都是其中之一。
师:很好!从形式上看,分数的构成有三部分,分子、分数线和分母。从表达意义上看,分数代表的是某一个整体的某一部分或者某几部分;而从数学概念上说,分数则是数的不同表达,与小数、百分数一样。
生4:那学习分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分数可以用在计算人数、计算几何面积等各种问题场景中,让我们对数量的计算和表达更加精准。如“地球上2/3的水都属于海洋”,这样的描述是不是更加直观一些?如果我们用重量或者面积等进行表述,就会有些模糊。
通过上述课堂“说理”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分数的概念以及应用场景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纠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一些错误认知,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
(四)系生活,微指导,指导学生乐于“说理”
数学课堂的“说理”并不仅仅在于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还在于引导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借助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将“说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中的实情实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乐于说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调查大家的体育运动兴趣,然后购置一批运动器材。谁能告诉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完成这项任务呢?
生1:让大家填写自己的兴趣,然后统计出来,再针对每个体育项目购买器材。
师: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所不同,最终的统计结果非常多样,如果我们购置器材的预算有限,怎么样最大化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呢?
生2:可以让每个人多填写几个兴趣,然后统计兴趣的占比,根据占比最高的体育运动购置器材,这样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
师:很棒!假设每个人填三个兴趣,那么我们最终统计选择出来的热门运动项目就很容易在大家的兴趣范围之内,所以购置的器材也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
教师通过课堂“说理”的过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指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精准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趣评价,恰改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真正沉浸于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达成和谐统一的平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数学课堂的“说理”过程为师生提供了深刻的交流机会,让数学中的“理”由教师自然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促使“教”“学”同步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在“说理”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趣味评价,并对学生的“说理”进行恰当提点,以此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经验不足,可能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掌握不透彻。因此,教师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说理”评价。第一,评价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改善。第二,评价学生的思维逻辑,改正学生错误的思考方向,使其形成正确的思维。第三,评价学生对“说理”的积极性,判断学生感兴趣的“说理”内容和方向,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渗透,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内涵,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说理”课堂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意义,教师要营造“说理”的氛围,引导学生揭露数学知识的本质,深层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洪彩云.立足小学说理课堂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可行性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3(32):55-60.
[2]雷月莉.深度学习引领下探索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0):155-157.
[3]林院珊.在“说理”中生长: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实践与探究[J].考试周刊,2023(27):93-97.
[4]王小芳.立足小学说理课堂促成数学深度学习[J].试题与研究,2023(17):161-163.
[5]林秀萍.基于深度学习视角构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J].亚太教育,2023(12):12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