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5

2024-06-12 11:10:1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阶段的数学培养目标也发生变化,不能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输,而是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文章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围绕其培养原则,提出六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期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阶段的数学培养目标也发生变化,不能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输,而是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文章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围绕其培养原则,提出六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期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在数学综合素质中,逻辑思维能力是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有更深刻认识,也是能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知识、深化思想、掌握方法的必要能力。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停留在基本知识灌输和考试技能提升阶段,弱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致使学生学习始终停留在浅层阶段,无法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过程,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原则

  一是以生为本。要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以学生实际需求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学生当前认知水平,让课堂氛围更加自主、和谐;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出发,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逻辑思维发展。

  二是循序渐进。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不同章节涉及的知识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并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对现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进和创新,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分析与思考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思索和探究精神,加快提升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灵活多样。教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基于学生实际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借助游戏教学、思维导图、动手实践等,确保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并在多样化的数学探究中,有效提高综合能力。

image.png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学科较为抽象,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他们较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导致了在短时间内难以充分理解知识,严重阻碍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时,应关注课堂氛围营造,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利用实物道具、模型、信息技术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营造自主、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圆柱和圆锥”教学时,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圆柱和圆锥模型,引领学生对其进行观察。然后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和圆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以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茶杯、罐头瓶,以及圆锥形的斗笠、冰激凌等为例,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找到圆柱和圆锥体的共同点,引领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最终运用数学语言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托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模型、生活实例、多媒体工具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观察到的实物进行加工、抽象、概括等,最终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巧设课堂提问,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组织课堂时,应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方式,依托问题激活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教授“负数”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可能会有学生提到存款为负、温度为负等情况。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用负数来表示这些情况?”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解释为什么在特定情境中使用负数更为合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负数的定义和意义。例如,教师可以问:“如果我们用正数表示收入,负数表示支出,那账户为零意味着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一个温度计上午显示零摄氏度,下午显示负五摄氏度,一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负数的概念,还有助于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善用思维导图,强化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使学生围绕中心关键词建立数学知识系统的同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三角形”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三角形”为中心词,请学生在思维导图上围绕这个中心词展开。学生可以逐步添加与三角形相关的子概念,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同时加深对每种三角形特性的理解(见图1)。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上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问:“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边和两腰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并在思维导图上建立起逻辑关系。为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要求学生在思维导图上自行添加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有哪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用三角形来表示?”或者“在建筑设计中,为什么会选择使用等腰三角形的形状?”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能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能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image.png

  4.动手实践操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坚持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积极开展实践操作,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促进知识内化、迁移和应用,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面对逻辑思维这一培养目标,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不同大小的圆,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圆形的物体?”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入圆的定义,激发学生对圆的兴趣。接着,为加强学生对圆形特性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准备一些圆形的模型或者圆形的图案,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半径、直径等数据,进行一系列实际的操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操作弯曲软尺、使用直尺等工具,感受圆形的特性。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例如,教师可以问:“你们通过实际测量发现了什么规律?”或者“如何证明所有的半径相等的圆是相似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将被鼓励在实践中思考,巩固并深化对圆形知识的理解。为更进一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是一名建筑设计师,要在一个公园中设计一个圆形的喷泉,你会考虑哪些因素?”通过这样的实践任务,学生将不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在实际问题中进行逻辑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通过角色扮演,助力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情境,设计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数学场景,对参与其中的学生设置好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愉快的氛围下,学生们既轻松学习数学知识并且锻炼逻辑思维。例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本章节内容为学生设计一道相关问题:某村村委得到了75个菜篮子,上午共有20户到村委会取菜篮子,每户分到3个菜篮子,村委会还有几个菜篮子?接着,根据情景任务,可以用粉笔代替菜篮子,教师代表村委会,学生代表村民。在讲台上设置75根粉笔,让参与活动的20个学生排成长队领粉笔,每位同学领3根粉笔。另外设置两名同学在老师讲台上统计老师剩余粉笔的数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引领学生阅读题目,明确其中的已知信息和所要求的信息。接着,结合这一题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结合题目含义,构建出:剩余粉笔的数量=粉笔的总量-被取走的粉笔数量。同样的道理将粉笔换成菜篮子,便是该题的解答。如此一来,学生主动参与情景过程即可完成解答。结束角色扮演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在角色扮演中遇到的挑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6.强化解题训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解题训练不仅是数学知识内化、迁移的重要方式,还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主要是因为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读题、审题,并经过一定推理,形成清晰、明确的解题思路,而这一过程恰恰是最有效的训练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解题训练这一契机,使学生在多样化解题训练中获得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解题教学中,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可呈现一道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引领学生对题目进行阅读、分析,将题中已知信息和所求信息列举出来。接着,教师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模式,引领学生从列表法、假设法、抬脚法等角度进行思考与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题多解训练,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使学生在一题多解训练中,接触各种解题思路,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三、结语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上述培养策略的实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有利于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3(8):16-18.

  [2]陈慧.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J].广西教育,2021(41):129-130.

  [3]齐华宾.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