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路径探究论文

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路径探究论文

2

2024-06-12 11:04:1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阅读是启智增慧、陶冶情操的有效路径,而小学生正处于提高阅读素养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词汇量和分析理解能力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并通过创设阅读氛围、积累优美词句、完善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摘要:阅读是启智增慧、陶冶情操的有效路径,而小学生正处于提高阅读素养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词汇量和分析理解能力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并通过创设阅读氛围、积累优美词句、完善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提升路径

  阅读能够拓宽视野,激活人的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阅读不仅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还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词汇。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学生的阅读时长明显不足,这需要教师为学生制订科学可行的阅读计划。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合理分配课内和课后的阅读时间。

  一、创设阅读氛围,激发阅读意识

  良好的阅读氛围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有帮助,而阅读氛围可从广义上分为外部氛围和内部氛围两方面。外部氛围主要涉及学生所处环境是否有利于阅读活动,并能否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例如,学校的图书阅览室或班级图书广角存放了大量书籍,这种“书香气息”能够迅速促使学生投入阅读状态。内部氛围则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构成,参与其中的学生更容易被激发阅读兴趣。为了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提供足够的阅读空间,并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例如,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广角,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书架上,并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选择心仪的图书进行阅读。这种创设阅读氛围的方式对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有积极影响。首先,图书广角提供了多样的图书种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其次,设立图书广角营造了良好的群体阅读氛围。喜欢读书的学生会积极阅读,这种积极性会感染其他学生原本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逐渐加入进来,形成良性的群体阅读氛围,从而有助于提升班级整体的阅读素养。此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展开广泛的研讨,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image.png

  为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定期举办阅读大赛活动,以图书广角中的书籍为主,设置相关考题。通过抢答环节和必答环节,检验学生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需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与习惯,确保比赛小组的能力均衡,以激发后进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积累优美词句,激活阅读思维

  优秀的作品都蕴含大量的精彩词句,这些文字不仅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鉴于这一点,学生在阅读中应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以自己喜好的方式记录下那些精彩的文字,然后在课后的空闲时间仔细梳理,逐渐积累丰富的好词好句。

  对于小学生而言,目前接触的文学作品主要来自名家,课内教材往往选取经典文学著作的片段。由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让学生全面阅读文学名著,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课外文学作品,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以及我国文学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文学名著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范本。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应准备好摘抄本,在阅读状态中记录下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海浪在他脚下拍打着零乱的石堆,从遥远的土耳其刮来的干燥海风吹拂着他的脸。港湾的海岸呈不规则的弓形,一条钢骨水泥筑成的防波堤挡住了海浪。蜿蜒起伏的山脉延伸至海滨突然中断。”这段文字看似是一段景物描写,实际上作者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在主人公看来,如果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那么坚强必定是一件简单和容易做到的事。”类似于这种经典的词句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著作当中随处可见,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对这些词句进行分类整理,并通过对词句的反复研读与分析,来体会作者创作时的真实心理,这对深刻理解著作内容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完成课内阅读任务后,学生应将更多精力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同时,学生要培养勤于记录、善于整理、乐于探索的阅读习惯。首先,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只有通过细读的方法才能慢慢挖掘出作品当中所隐含的文化底蕴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进入阅读状态之前,应当事先制订一套详细的阅读计划,在明确阅读时间的情况下,对每一句话、每一个文字进行细致分析,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其次,在阅读文学名著时,一旦遇到好词好句,学生应当第一时间将其记录在摘抄本上面。然后,利用平时的闲暇时间重温这些词句,久而久之,脑海当中所积累的优美词汇将越来越多,这对写作水平的提升将大有帮助。最后,为了激活阅读思维,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如果钟情于某一位或者多位作者的创作风格,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该作者创作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阅读培养也将得到提升。
       三、完善评价机制,鼓励快乐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态度是否端正、情感是否充沛、思路是否清晰、内容剖析是否准确到位,与阅读效果的好坏存在必然联系。有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常抱有“敷衍了事”的心态,并且将阅读当成了一种负担,注意力始终游离在文学作品之外。甚至有的学生在完成文学作品的阅读任务之后,对作品当中出现的人物、讲述的故事、表达的情感、诠释的道理完全处于模糊认知状态。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针对课内阅读效果,教师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过程评价机制,即通过对阅读过程的监督与检查,查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通过一对一指导或者统一解读的形式,来纠正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之后,可以根据教师的建议,来调整心态、端正阅读行为、改变阅读方法,以确保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收获真知。

image.png

  阅读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白话文的字面意思,如果歪解其意,便会影响阅读体验,也无法准确地提炼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但是,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旦遇到难于理解的字词,便直接跳过,这种心理既会影响阅读体验,使其对上下文所陈述的内容也会一知半解。以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难懂的词汇为例。像“肃杀、什物、宿儒、恣睢”等,对于阅读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翻译出这些词汇的大致意思。但是,对阅读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则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果不知其意,学生接下来的阅读将变得更加艰难。为此,教师在发现这一问题之后,可以将这些词汇集合在一起,并通过统一讲授、统一解读,来消除学生内心的疑惑。比如,“肃杀”在鲁迅的文章里常用来形容冬天的寒冷,以及草木枯落的景象;“什物”一词主要是指家庭平时应用的衣物与其他琐碎的日常用品;“宿儒”是指书读得比较多的老学者;而“恣睢”则是放纵、凶恶之意。在教师的提示与解读下,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和掌握这些生僻词汇的意思,这时再去阅读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其过程将变得更加容易。另外,对于教师而言,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时,应当抓住以下三个要点:第一,阅读过程的流畅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当采用小声诵读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语言文字所代表的寓意。当进入阅读状态以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巡视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否流畅。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学生未完成阅读任务,则说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和阻力。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延长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第二,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针对该检查项,教师可以事先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为学生专门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与引导性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来判定阅读效果的好坏。如果对答如流,则说明学生对文学作品已经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如果答案错漏百出,则说明学生敷衍了事,并未认真对待整个阅读过程。第三,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难以理解的生僻字词、复杂烦琐的行文脉络、错综交织的人物关系、深厚的文化底蕴等,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以后,学生应当及时将心中的疑惑反馈给教师,并认真耐心地听取教师给出的意见与建议。

  四、结语

  要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既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则需要在熟练掌握阅读技巧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积累更多语言文字知识。
       参考文献

  [1]刘蓉.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5):31-32.

  [2]周婷.项目引领,策略并行,深化主题阅读—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11):23-26.

  [3]许晨晖.借助阅读策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精神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23(S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