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路径探析论文

2024-06-12 10:52:1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与思路的转变,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前提,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本文聚焦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方法与策略,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推动小学生数学素养与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与思路的转变,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前提,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本文聚焦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方法与策略,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推动小学生数学素养与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路径
运算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能力与素养。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时,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会运算方式,掌握计算技巧,通过多学、多练、多总结,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好的巩固,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去学、去算,进而提升运算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的特征及培养内容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掌握运算能力的特征及培养运算能力的条件,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1.运算能力的特征
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与前提下,运算能力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过程性以及层次性等特征。
基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小学生要掌握简单的加减法、乘除法等运算原理,并借助加减运算、乘除运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为后续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数学运算知识的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过程中。在数学运算时,经过大量运算的练习与实践,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运算的经验,掌握运算的规律与技巧,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水平。层次性则主要指的就是运算的难易程度。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条件等的差异性,那在运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所指定的教学策略也会不同,从数学知识的教学、内化、吸收以及学习经验的积累、运算技巧的创新等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如小学数学的加减运算从简单的10以内加减法,逐渐扩大到20以内、30以内、50以内以及100以内加减运算,这都体现运算能力的层次性特征。
2.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内容
为更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运算能力,教师要明晰运算能力培养的内容,如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含义、运算的方法以及技巧等,这都是运算能力培养的内容。其中,理解数学的含义是运算能力培养的基础与前提。小学生要想学会数学运算,具备良好的运算能力,必须先学习数学中的数,要对数有更深的认知与理解,如整数、小数、分数等。在掌握数的原理与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方法,如加减运算法则等,只有掌握固定的运算法则,才能处理更复杂的运算,简化数学运算,掌握运算规律。在掌握运算方法与技巧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深刻领悟运算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算思维。
二、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方略探究
1.注重运算能力培养思路的多元化转变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时,教师要先从教学思路与理念方面进行转变与优化,结合学生当前学习数学知识的现状,制订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层次化的教学策略,并将数学运算的逻辑思维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化成具体的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所学运算技巧与方法,更易于迁移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科学匹配,组织与策划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数学运算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课程中,为能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方法,掌握具体的运算法则,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将人民币兑换的运算融入游戏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认识人民币”的课程内容变得更丰富,课堂氛围更活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生知识转化与数学运算的能力。
2.注重运算能力培养方法的转变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学习现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其运算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让他们能口算和运算的方法与技巧,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与水平。学生在口算过程中要先对运算的顺序进行思考,尤其是遇到加减乘除的运算时,必须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学生需要具备数学运算思维,掌握运算顺序,才能高效完成数学运算。如在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破十法、凑十法等方法来进行快速口算,一方面锻炼学生口算速度,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口算准确率,使得学生的运算熟练度与速度都能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活跃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由于运算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教师在设计和制订运算能力培养策略时也不能统一化,而是要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让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层次学生的运算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如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运算,针对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于口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一些相对简单的加减运算题,而对于一些口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出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加减运算题,这样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兼顾,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口算能力,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教师还可通过接力游戏、个人比赛、口算卡片、运算抢答等游戏方式,让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再经过教师的多方面指引,引导与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运算,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经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数学运算,知识的反复实践,让学生自主寻找数学运算规律,掌握运算原理,养成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例如,在计算112×5.5时,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则可自由发挥,看看可以运用几种运算方法将结果计算出来。教师鼓励学生先观察算式,再去改写算式,将算式简化,降低算式难度,但是这需要一定的运算技巧。学生可以将112×5.5拆分成112×5+112×0.5,也可以将112×5.5算式中的5.5拆分成1.1×5。这样一来,算式就变成112×5×1.1,还有其他的拆分方式和变换方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互动,从而达到算式运算的目标。这不仅能降低算式运算的难度,还能培养学生计算的自信心,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得到提升。
4.注重数学运算流程的掌握
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在培养学生运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耐心,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从算式的审题方面入手,先审题、书写,再进行运算和结果检验。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数学运算流程,运算流程混乱,直接影响数学运算结果的呈现,不利于数学运算准确率的提升。在日常的数学运算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马虎的问题,在数学题运算时由于题目没审好出现一些不该犯的计算错误,导致运算结果准确性大打折扣,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塑造与提升。教师要从数学运算的审题方面入手,让学生必须学会先审题,再进行题目的书写与运算,最后计算出算式的结果。而针对一些较难的算式,如两位数乘三位数,有的学生遇到比较难的算式就会选择放弃,不愿意去进一步探索和变换算式结构,即便算出来也不愿意去反复运算、检查和校验,影响运算结果。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算习惯时,要循序渐进、耐心地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思维与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运算习惯等,为他们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教师的授课思路应当有所转变,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有效变革,结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与特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变革,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学习与发展实际出发,制订更具针对性、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学生教学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和空间进行数学运算,推动他们更好地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婷.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下小学生运算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23(15):41-43.
[2]张燃霞.小学生数学“思辨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2(7):44-45.
[3]陆露.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评价体系校本实施策略[J].新教育(海南),2022(29):36-38.
[4]林燕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路径[J].学苑教育,2023(29):85-87.
[5]陈浩.深度学习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数学课堂的科学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8):8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