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理念引领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

2024-06-11 10:59:1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本文提出在“生活即教育”理念引领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旨在通过将生活场景和实际生活问题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本文提出在“生活即教育”理念引领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旨在通过将生活场景和实际生活问题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
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第一,提高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场景和实际问题,能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第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场景和实际问题,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房间面积来应用所学几何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更好掌握和运用几何概念。第三,培养应用意识。通过生活场景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应用意识。这种应用意识对未来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四,促进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即教育”理念,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家庭开支情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统计知识,还能了解家庭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第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数学教学,有助于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使其在学习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生活,为他们成长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
情境能使注意力更集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以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一课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家的方向,然后问:“你的家在哪里?当你站在家门口,你能看到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或物体?”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方向的概念,且能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其次,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情境来认识方向。例如,设计“方向迷宫”游戏,通过走迷宫方式认识不同的方向。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观察迷宫路线,并思考如何才能最快走出迷宫。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向的概念,并提高他们空间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平时上下学途中观察方向,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也可以记录自己每天的活动,并描述他们所经过的方向。这样的实践能联系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也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生活化习题,培养应用能力
生活化习题可以连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以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为例。图形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图形的长更是基础中的基础。需要通过生活化习题,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图形的长。首先,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境,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和掌握图形的长,这就如可以测量家中的门、窗、桌子、椅子等物体的长度,并对测量结果与图形的长进行比较。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更好理解图形长的意义,又可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其次,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通过应用图形的长来解决问题。例如,“如果你家的客厅长5米,宽3米,你如何计算它的面积?”最后,在学生掌握图形长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尝试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生活化习题,如计算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道路的面积等。这些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巩固图形长的知识,提高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一些生活中的物品,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书架的制作,测量和计算书架的尺寸,如长、宽、高,并据此计算书架的面积和周长。此过程有助于学生将图形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书架制作完成后,摆放在教室,组织其他学生对书架的外观、稳定性、尺寸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再对书架的面积和周长进行计算,并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学生可以直观看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图形知识的理解。
3.融入数学史教育,拓宽知识视野
数学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感受数学文化魅力,培养数学素养。数学史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思考知识的发展和应用。以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分数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分数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教师可以讲述古希腊时期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其学生希伯索斯如何发现并发展了分数的概念,还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如何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土地、计算利息等。这样的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教师在介绍分数的计算方法时,可以结合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和他们的贡献进行讲解。例如,可以讲述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如何提出分数的通分和约分方法,以及英国数学家卡尔丹如何发现并推广分数的加减法。通过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分数计算方法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加深入理解这些方法的本质和应用。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分数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分数美食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根据食谱要求和分数知识,进行美食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数来计量食材、切割美食以及分配给小组成员,如需要计算所需食材比例、将蛋糕均匀切成若干份等。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应用,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数学思维,启发创新意识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运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等能力,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尊重个性化需求,培养其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以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为例。首先,教师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例如,在讲解平行线时,可以观察道路上行驶的汽车的轮子,发现它们的运动轨迹是平行的。在讲解相交线时,可以观察道路上交叉的路口,理解相交线的概念。通过这些生活化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数学思维。其次,采取观察、归纳、总结等方式,自主发现平行与相交的规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这两条线段看起来是平行的?”“这两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会相交?”等,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可以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平行与相交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找平行线”游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指定图形中的平行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主动参与思考,培养他们数学思维。在讲解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点时,可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索平行与相交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设计建筑物时,如何利用平行与相交的知识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美观性。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5.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还要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看法,并在团队中取得共识。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好适应社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更好适应社会生活。
以青岛版六年级下册“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一课为例。教师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建筑物,观察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楼梯、栏杆等。这样的情境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同时培养他们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接着,教师设计一些合作学习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共同完成一个圆柱或圆锥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负责制作,有人负责装饰。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和特点。最后,进行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生活中的几何形状”主题摄影比赛,让学生拍摄身边的圆柱和圆锥,并附上他们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拓展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结语
“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胡亚萍.“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2):78-79.
[2]卞恩鸿.小学“生活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1):110-116.
[3]傅洁.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与生活的平衡[J].中国教育学刊,2021(6):105.
[4]胡玉香,丁寿锋.践行“生活即教育”教育思想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2(12):75-77.
[5]宋明明.“生活即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浅探[J].生活教育,2021(33):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