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品德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品德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2

2024-06-09 11:27:05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一代,其品德修养尤为关键,不仅关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未来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体育与健康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鉴于此,文章以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品德培养为主题展开研究,阐述品德教育的内涵,分析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实施品德培养的价值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以期为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公民。

  摘要: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一代,其品德修养尤为关键,不仅关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未来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体育与健康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鉴于此,文章以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品德培养为主题展开研究,阐述品德教育的内涵,分析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实施品德培养的价值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以期为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公民。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品德培养;新课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与健康教学也被赋予更多的职责,教师需要在传授运动技能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在品德教育方面,体育与健康教学更应当发挥其价值和优势,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坚韧、诚信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品德教育,仍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品德培养的研究,有效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品德教育的内涵

  品德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内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思想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公民。品德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1]。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品德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其行为、思考和决策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自主选择行动方向,强调其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教师要想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2]。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且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信心和责任感。例如,带领学生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要的运动项目,并参与到相应项目的评估标准制订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二)融合性原则

  融合性原则是指将品德教育与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相结合,将道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还应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例如通过团队运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公正和诚实,如何面对体育运动中的挑战等。同时,融合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其他方面的知识,如体育精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品德。

  (三)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强调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其情感、社交和认知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体育与健康教学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3]。同时,综合性原则还强调体育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思考他们的行为对团队和个人目标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的具体策略

  (一)实施情境教学,激发道德认知

  情境教学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将学习内容置于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环境里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主动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连接。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品德培养应整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和品德教育目标。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强化学生的参与感,结合教学主题和学生生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模拟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选择情境,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规则遵守、自我约束等方面,从而让体育活动成为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反思、鼓励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和实践体育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学生能在亲身经历和自我反思中深化对体育道德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指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通过言传身教来塑造正面的道德典范,将教育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品德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例如,教师在设计以足球比赛为背景的情境教学活动时,活动中要包含特定的道德选择和团队互动情境。教师可以先设置比赛中出现的特定问题,比如在比赛进行过程中有意产生“不公平判罚”情况,观察学生如何反应,能否保持冷静和公正,怎样通过团队协商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团队角色扮演,如指定某些学生扮演队长,负责在比赛中引导和协调团队。为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在比赛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以暂停比赛,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探讨他们在比赛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分析应当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压力下坚持规则。例如,教师对一个明显不是犯规的动作判罚任意球,这一决定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和困惑。此时,教师暂停比赛,引导学生讨论:在面对错误判罚时应如何保持冷静,并通过有效沟通和团队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赛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团队合作、规则遵守和自我约束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发展。

  (二)强化规则教育,培育公正意识

  规则教育旨在通过教授和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合理和负责任的决策。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之一,而品德的培养就需要通过规则教育来实现[5]。教师应将体育活动中的规则教育纳入课程设计,明确体育规则不仅是为了确保比赛的公正性,更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规则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同时,规则教育需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各个环节得到体现,包括预热、训练、比赛和总结等环节,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在互动中认识到规则的普遍性和约束性。例如在团队比赛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赛规则,并在实际比赛中监督学生的行为,确保规则得到遵守。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与规则的制订和修订,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和实践,学生不仅学习了规则内容,更能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接受公平竞争的理念,并延伸到其日常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实践中,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推崇道德榜样,树立行为典范

  榜样是在某个领域或某方面表现出优秀品质和行为,值得他人学习和效仿的个体或典范。在新课标背景下,品德教育的实施要注重榜样教育。一方面,体育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与互动中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将品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并强调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道德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并认同优秀道德行为,如团队合作中的默契传球、比赛中的公平竞争以及体育精神的充分展现等。教师可以通过认可和奖励这些行为,引导其他学生模仿学习,从而形成正面的行为模仿动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日常体育活动中不断观察、学习并实践这些品德行为。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课堂讨论、反思日记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样的行为能够构成道德典范,分析这些行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体现,从而加深学生对品德的理解。

  (四)推动反思评价,加深品德内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在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入反思评价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和学生互评,以体育活动为媒介,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如诚实、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日志记录、小组讨论等方式组织学生对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分析,例如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队协作等,并分析这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互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会给予和接受建设性反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推动个体行为向集体认可的品德标准靠拢,使品德教育从外在的教授转变为学生内在的自我成长,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

  例如,在乒乓球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反思和评价活动。在每次乒乓球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在比赛中是否公平竞争、是否展示了体育精神、是否尊重了对手和裁判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比赛体验,评价同伴的表现,加强学生对于体育道德和品德行为标准的认识。为了深化这一过程,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定期写乒乓球活动日记,记录自己的进步、完成的挑战以及在道德行为方面的感悟等,帮助学生梳理自己在品德发展上的成长轨迹。通过以上多元化评价模式,乒乓球课程不仅能够教会学生技能,还将引导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促进个人品德的内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更能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平精神、团队合作和道德判断等品质,学生在体验挑战、胜利和失败中学会了尊重、自律与坚韧。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需要关注技能训练,还应重视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实施情境教学、强化规则教育、推崇道德榜样和推动反思评价等策略将品德教育融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整体体育能力培养推进策略[J].高考,2020(13):197-198.

  [2]谢永生.高中生排球训练中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49):114-115.

  [3]包觐铭.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J].高考,2021(17):159-160.

  [4]卢衍丁.核心素养背景下军事体育融入高中体育教育实践策略探究[J].体育视野,2023(3):65-67.

  [5]王超.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