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拨动心弦深耕“三个课堂”——浅谈小学音乐童声合唱教学论文

2024-06-06 10:40:1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丰富审美体验,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作用是音乐教师的神圣使命。童声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艺术魅力。笔者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积极发挥“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第二课堂”课后服务和“第三课堂”综合实践的功能,通过大力推进小学音乐童声合唱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美妙的艺术熏陶。
【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丰富审美体验,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作用是音乐教师的神圣使命。童声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艺术魅力。笔者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积极发挥“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第二课堂”课后服务和“第三课堂”综合实践的功能,通过大力推进小学音乐童声合唱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美妙的艺术熏陶。
【关键词】小学音乐;童声合唱;“三个课堂”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出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童声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音乐艺术的表现工具,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和参与性。小学音乐童声合唱教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创造艺术想象、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为此,笔者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深耕“三个课堂”,对小学音乐童声合唱教学进行积极实践和大胆探索。
一、立足“第一课堂”,培养学生歌曲演唱能力,为童声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第一课堂”,以学生为本,精心备课、上课、反思总结,向四十分钟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率。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立足“第一课堂”,培养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为童声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一)突出学科特点,重视童声合唱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随之变化、与时俱进,突出学科特点,因材施教[1]。音乐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歌曲演唱是小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对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有着重要作用。童声合唱教学对小学生歌曲演唱有更高、更严、更细、更精的要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普及广、意义大的特点。大力推进童声合唱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达到启智增慧、以美育人、净化心灵的目标。
(二)注重审美感知,培养知识技能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审美感知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聆听、欣赏音乐作品,可以发现、感受、认识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听觉感知基础上学习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歌曲以及中外优秀歌曲,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可以在不同音乐作品中认识音名、唱名、常用音符、常用休止符和常用音乐记号,了解其含义、练习其用法;认识常用拍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和力度记号,并在学习实践中复习巩固,最终达到识读简单的节奏和乐谱的目标。此外,学生应用所学音乐知识感知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有助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同时对音色、音高、音准、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能有更加深入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础音乐知识,不断提高基本歌唱技能。
(三)巧用方式方法,开展合唱教学
教师要紧抓“第一课堂”,结合教材内容巧妙、灵活地运用模唱、柯尔文手势辅助、声部叠加和音程构唱等方法培养学生多声部听觉感知能力与合唱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对唱、轮唱和固定音型伴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童声合唱。如在《愉快的梦》《晚风》《白帆》等童声合唱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音乐术语或音乐记号合理表达歌曲的情绪和自己的情感,并针对教师指挥的动作做出恰当的、及时的反应和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合唱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高效达成“第一课堂”教学目标,为更高水平的童声合唱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合唱能力,为童声合唱教学增添风采
为落实“双减”政策、推进素质教育,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将有艺术天赋、热爱合唱艺术的学生凝聚在一起组成社团,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童声合唱教学活动,为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生在“第二课堂”参加童声合唱教学的过程就是共同表现美的过程。合唱艺术表现包括合唱教学活动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培育合唱艺术表现有助于学生掌握表现技能,认识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音乐形象思维能力,形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的教学时间更长、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要求更高。“第二课堂”教学依然要求学生使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准确的节奏和音调、自信而有感情地与同伴进行合演,但要求合唱队员的音色高度统一、声部更和谐、艺术表现更富有感染力。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合唱队员的艺术表现直接影响合唱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可结合校情和学情,科学合理地选择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内在需求相契合的童声合唱曲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歌声表达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等思想感情,更好地发挥童声合唱教学的育人作用。童声合唱对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和综合表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更高难度、更多形式的合唱能够进一步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逐步积累多声部歌曲的演唱经验,不断提高合唱能力。因此,教师在“第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专项技能训练,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唱法训练
一是连音唱法。连音唱法是歌唱的基本技巧,指将圆润、流畅、连贯的声音连着唱,使音乐完整。连音唱法是歌唱的重要表现手段,歌唱的完整性与优美性主要是看音乐是否连贯。连音唱法可以中速为基本速度,吸气动作要平稳、从容,不要吸得太早、太急,吸气后应立即进入自然发声状态。连音的发声起音要柔和,声音要贯通、流畅、圆润,有旋律感和歌唱性。连音唱法要注意气息的保持和控制,全身协调运动、均衡用力、平稳控制,需要长期坚持训练才能逐步掌握。二是跳音唱法。跳音唱法与连音唱法相反,指音与音互相断开。跳音唱法“气断音不断”,由气息控制声音。连音唱法和跳音唱法都可带字训练,要求咬字吐字“字正腔圆”,要注重腔体的调节和音色的控制。
(二)加强呼吸训练
童声合唱教学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呼吸训练,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慢吸慢呼:站立自然、坐姿端正,慢慢从口鼻吸气经肺吸入腹部,双手叉腰感觉气息多而深,然后缓缓将气息从口中呼出,呼出时间越长越好。二是快吸慢呼:将气息迅速从口鼻经肺吸入腹部,在小腹支点支持推动下缓慢、平稳、均匀地吐气,这是歌唱发声中最重要的呼吸方法,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吸气要快、多、深,呼气则要慢、匀、连、长,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高气息的控制能力。三是慢吸快呼:将气息缓慢经肺吸入后,用类似吹蜡烛的急速吐气方法收缩小腹,推动横膈膜出气的力量以及两肋和腰周围的张力控制。四是快吸快呼:气息急速从口鼻吸入肺抵腹部,用猛的、大喘气式的方式快速呼出[2]。呼吸训练可在发声练习中结合连音唱法、跳音唱法进行,也可在合唱曲具体乐句中单独进行。
唱法训练和呼吸训练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及合唱曲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因材施教。基础程度、理解力和表现力不同的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体验和思考,从而准确理解和掌握童声合唱技巧,在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体现了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
(三)加强分组训练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合理地组织分组练习、分声部练习,加强合唱声部管理,及时解决某声部出现的音高音准、力度变化、情感处理等突出问题,提高训练成效,这样可使每个声部的表现更准确,使声部间的合作更和谐[3]。分组训练时可根据曲目特点和学生特点适当融合律动、舞蹈、小乐器伴奏等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从而提升合唱教学的整体水平[4]。分组训练可以在“教—学—评”的过程中内涵素养、以评促学,通过表现性评价和多主体评价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互相配合,增强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童声合唱教学可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作品进行创意实践和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如在《小池》《听泉》等童声合唱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紧抓音乐要素,融合运用文学、美术等多学科进行艺术创造和实践应用,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以及对合唱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践,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成果。
三、创新“第三课堂”,提升学生艺术表演能力,为童声合唱教学搭建舞台
“第三课堂”立足未来发展,倡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文化场所和研学基地,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亲眼看、亲自做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学、思、知、行的统一,最终达到全面发展、人人出彩、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携手联动,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和发掘身边的优质资源,借助“第三课堂”大胆创新实践,做好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成长搭建大舞台。具体来说,学校可借助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学校公众号等为学生架起交流学习的桥梁;教育主管部门可将音乐厅、歌剧院、社区艺术中心和民间艺术馆等机构打造为研学基地,共享共建艺术资源,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童声合唱教学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合唱队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容易在实践活动中被认可和理解。通过合唱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领会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5]。“第三课堂”能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如《在灿烂的阳光下》《如愿》等优秀的新时代童声合唱曲目表现了当代儿童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深受大家喜爱,也是“第三课堂”艺术实践的常选曲目。学生通过多声部合唱表演和综合性实践抒发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伟大时代的歌颂与赞美。
综上所述,新课标理念下加强和推进童声合唱教学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教师要怀着对教育事业和音乐艺术的热爱,让音乐拨动学生心弦,在“三个课堂”辛勤耕耘,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童声合唱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合唱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美妙的艺术熏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惠卫.浅谈民族声乐与美声相结合之表现[J].音乐天地,2011(8).
[3]邱诗轩.让音乐拨动孩子的心弦——浅谈小学音乐童声合唱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9).
[4]杜宏斌.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音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彭吉象,刘沛,尹少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