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以字入文依文入情——中高段小学语文名家散文教学微探论文

以字入文依文入情——中高段小学语文名家散文教学微探论文

1

2024-06-06 10:32:2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散文大概有90多篇,选编内容包括写人、叙事、写景、记游、咏物、抒情、议论等,篇幅短小,声情并茂,非常适合小学生欣赏阅读。其中,中高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50多篇散文,并居于单元编排首尾。对此,文章主要探究中高段小学语文名家散文教学策略,旨在引领学生体会名家丰富细腻的情感,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其有效地掌握散文学习方法。

  【摘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散文大概有90多篇,选编内容包括写人、叙事、写景、记游、咏物、抒情、议论等,篇幅短小,声情并茂,非常适合小学生欣赏阅读。其中,中高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50多篇散文,并居于单元编排首尾。对此,文章主要探究中高段小学语文名家散文教学策略,旨在引领学生体会名家丰富细腻的情感,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其有效地掌握散文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段;名家散文;教学策略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但散文没有小说那样完整的情节,也不如诗歌那样讲究韵律,更没有戏剧那样激烈的戏剧冲突。散文取材自由而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不拘一格,但中心思想却明确而集中,固有“形散而神不散”的重要特点。部编版中高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郭沫若的《白鹭》、吴冠中的《父爱之舟》、矛盾的《天窗》、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丰子恺的《手指》、鲁迅的《好的故事》、宗璞的《丁香结》、沈从文的《腊八粥》等散文,这些都是作者所见的人、事、物,以及所经历的独特思想情感,历经了岁月的沉淀,承载着独特的文学价值。

  一、把握名家散文的基本特征

  (一)情感表现丰富而隽永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散文的“神”便是作者的情感表现和意蕴,只要抓住这一点就能有效地理解散文表达的核心。中高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名家散文情感表现均丰富而隽永。

  如矛盾的《天窗》描述了乡村的孩子在下雨天与夜晚只能待在房里,唯一的慰藉便是透过小小的天窗一窥外面的世界。在教学《天窗》一文时,教师可以从“顶喜欢”“大人们偏就不许”“被关”“被逼着”这类极富代入感的文字中让学生触摸作者情思,体会乡村孩子们的欢喜、失落、无奈的心理表现,进而在“抑—扬—抑—扬”的情感节奏中让学生感悟到天窗带给乡村孩子们的快乐和心灵安慰。这样,学生就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了解乡村孩子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情感经历,从而懂得“天窗”是多样的,自己也应在苦闷的日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窗,丰富自己的人生情感。

  再如,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通过精细地描写白鹭和谐的颜色、匀称的身段,反映了白鹭朴实自然的静态美,又通过描写白鹭水田钓鱼、枝头闲立、黄昏低飞展现白鹭的动态美,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作者在表面上写白鹭之美常被世人忽视,但却表达了心中无限的喜爱与赞美,塑造了一个孤独悠然、平常清澄的白鹭形象,这正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意蕴悠长。

  (二)言语表达精准而个性

  教材中所选编的名家散文在言语表达上精准而富有个性,作者总是能够调动自己深细而敏感的审美嗅觉去体现独特的情感认知。

  如沈从文的《腊八粥》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小孩子八儿的“馋”写得淋漓尽致[1]。沈从文从上帝视角出发,既能听到母子的对话,看到母子的心理活动,又能跳出情境进行评论,还能在人物身边细致描绘,这样的创作手法能让学生在“人物写作”单元掌握如何写好人物的方法。同时,作者用17个自然段详细描述八儿等吃腊八粥的内容,而只用1个自然段略写八儿吃饱了腊八粥的内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使学生有效掌握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另外,作者在描写八儿等粥的部分,用五次语言描写细致入微地突出了八儿的“馋”。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五次语言描写,并理解其内容,发现其背后逻辑,从而感知八儿的嘴馋、心馋、眼也馋。

image.png

  再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手指》一文中,丰子恺作为著名的语言幽默大师,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将手指当作人来写,通过呈现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作用和性格来突出团结的力量。文中个性化而精准的言语表达会让学生陷入“比一比,谁最美?谁最强?最爱谁?”的思维中,具有一种比笑话更有深度、比微笑更有效果、比大笑更有感染力的幽默力量。作者用人群作比,将大拇指比作农人、将食指比作工人、将中指比作官吏、将无名指比作纨绔、将小指比作弱者,向读者传达出了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中心思想。

  (三)蕴含独特的育人价值

  中高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名家散文内容均与学生的天性、心理特点和生活经历相契合,除了发挥常规的教学作用,还蕴含独特的育人价值。这些写人记事散文中,作者都采用的是“追忆往事”的方式,贴近学生视角,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回忆鲁迅生前最典型事例;《父爱之舟》中吴冠中用梦境的方式赘述在艰难求学的经历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2];《月是故乡明》中季羡林追忆的是“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的月亮印象,回忆了儿时数星星、捉知了、赏月等跟月亮有关的活动,同时又用“心爱的小月亮”“我的小月亮”“那个小月亮”等儿童化语言突出了对月亮的喜爱。

  具体来说,名家散文具有以下独特的育人价值:其一,名家散文题材广泛,小到一粥一饭、一草一木、一虫一花,大到整个辽阔的天空、人间、世界、宇宙,这些内容都是散文中的写作对象。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散文,能够丰富阅读经验、拓宽视野,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生、认识世界。其二,名家散文中的内容丰富,别具一格,会对一个人的声音、动作、语言、微表情等进行细细临摹,使得学生在理解散文情感的同时也能从中积蓄情感力量。名家经典散文在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具有别致的表达方式,符合学生的语言趣味,值得学生反复体味,有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其三,名家散文的情感真挚,作者用文字追忆童年经历和见闻,自然朴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学生在了解作者真实想法时也能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真善美的情感。

  二、探寻名家散文的教学方法

  (一)积累经验,丰富见闻

  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看似是作者在表现零星琐碎的片段人生,不经意地抒写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实际上集诸美于一身。教师在教学名家散文时应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先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多读、多说、多思、多听;再抓住重点句子层层递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步体会散文传达的道理;最后让学生整体把握散文内容,通过文字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人、事、景、物,从中积累丰富的见闻[3]。

  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为寓情于物的散文《白鹭》,郭沫若的人生经验便融合在了《白鹭》的语言经验之中,教师带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便能体会郭沫若的情感经历和人生经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就文解文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白鹭的情感,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语言学习经验,在初读《白鹭》时能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作者的人生经验,用自己的语言学习经验去理解作者的语言经验,在体会、理解、感受、验证中一次次唤起经验,激活思维,生长出新的经验。散文中这样描绘白鹭田间觅食:“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作者把白鹭捉鱼写作“钓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钓鱼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作者笔下的场景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感知白鹭在清水田中“钓鱼”的韵味。

  (二)品析语言,培养语感

  散文的语言接近诗,极富艺术感,教师在名家散文教学中应带领学生涵泳、品析散文的语言之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置身于具体语境中,抓住那些充满特色的妙句,让学生参与朗诵、对比、辨析等学习活动,感悟散文独特的魅力。

  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选编了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草原》,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形式美和表达美。课前,教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草原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理解“一碧千里”“白花”“崇山峻岭”等词语的意思,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品味散文中的语言,并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形象,通过感知语言细节体会其形式美和情感美。散文中,老舍在描写蒙古族老乡为迎接客人,身着盛装,策马疾驰的场景中写道:“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作者把服饰、骏马、衣带等景物比作彩虹,既形似又神似,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语言,对充满表现力的语言细节进行描绘,能提升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最后,教师可结合草原之景为学生配图配乐,鼓励学生朗诵散文,让学生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

image.png

  (三)体味情感,触摸情思

  散文是作者真实的记叙,其中蕴含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可以了解作者笔下的事物,通过想象触摸作者的情思,通过链接生活感知作者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世界的思考。对此,教师在叙事类散文教学中可以采用感悟式教学策略,带领学生体会人物突出的个性特点,了解人物的形神风貌,体味作者特殊的情感。

  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吴冠中的叙事散文《父爱之舟》,教师可通过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体味作者传达的情感。《慈母情深》中,作者通过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来塑造慈母形象,而在《父爱之舟》中没有任何语言描写,却表现了父爱之特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比概括写法,让学生在一个个场景和细节中抓住父亲的动作、心理感受父爱。同时,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父亲对自己的爱,再引导学生对比现在和文中的年代,想象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走进五十多年前的生活场景中,在看庙会、送上学、凑学费等画面中品味父爱之深沉。

  (四)揣摩表达,习得技巧

  每一篇名家散文都有属于自己的行文线索,教师应引领学生感知散文中作者“排兵布阵”的方法,绘制作者的写作地图,从而习得散文的表达技巧。

  如在学习《天窗》一文时,学生按照读懂“天窗”,到理解、感谢“天窗”,最后到寻找“天窗”的顺序层层递进,逐渐领会天窗的外在表现和精神实质,最终实现统一。《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美丽、优雅、有趣”的“好的故事”,用以寄托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整篇散文以“美丽、优雅、有趣”为主要线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从而理解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又如在教学宗璞的《丁香结》这篇哲理散文时,教师可采用体验式教学策略,为学生设计“为校园栽种丁香寻找理由”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划分段落,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前三段对丁香形象的描摹,从颜色、样子、香味三个方面感知丁香所带来的欢愉,从而列举出校园栽种丁香的三个理由分别是花色迷人、花姿动人、花香醉人。接着,教师让学生从后三段中感悟丁香的“结”,聚焦愁怨,联想到人生遭遇之“结”,引发学生质疑。学生进一步品味作者的人生哲思和写作深意,结合后三段内容写上最后一条重要理由,即提醒大家应如何对待挫折和困难。

  综上所述,名家散文阅读在中高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学生经历字词、朗诵、串讲等学习过程,掌握名家散文的基本特点之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与散文内容建立链接,让学生感知作者所传递的认知和情感。名家散文意境深远,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其形、品其言、悟其情,最终将独特的认知和情感进行内化和输出。

  【参考文献】

  [1]陈艳玲.以动物的名义——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的动物意象[J].郭沫若学刊,2017(4).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林通.统编教材中名家散文教学的三个关键点——以五年级上册《白鹭》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