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时代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论文

新时代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论文

14

2024-06-05 11:10:5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生命教育素养是新时代师范生的必备素养之一,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新时代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工作,破除其边缘化的现实境遇。同时,高校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站位意识,明确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理念,发挥课程学习的主渠道作用,遵循素养培育的实践逻辑,构建全过程的培育体系和长效的培育机制。

  【摘要】生命教育素养是新时代师范生的必备素养之一,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新时代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工作,破除其边缘化的现实境遇。同时,高校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站位意识,明确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理念,发挥课程学习的主渠道作用,遵循素养培育的实践逻辑,构建全过程的培育体系和长效的培育机制。

  【关键词】生命教育素养;师范生;新时代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1]。在新时代,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反思当下学校教育,各种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自杀他杀事件屡有发生,深入推进生命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小学的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2021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小学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生力军,他们的素养直接关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生命教育素养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培养富有生命教育素养的师范生,是增强未来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师范生只有具备生命教育素养,才能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更好地实施和开展生命教育。

  一、新时代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内涵解读

  师范生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大学生,也是准教师。作为大学生,师范生自身要有生命素养,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惜生命,健康生活。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健康生活就是其中的重要素养之一,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3]。师范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了解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健康地生活和学习。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是未来教育的希望,肩负着培育人才、振兴教育的历史使命。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4]教师是生命之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关爱中小学生,重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5]当前已有的研究文献对“生命教育素养”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蔡志清等(2009)认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包括掌握涉及生命的学科知识、具有生命教育的理念、具有科学人道主义的情怀、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6]。康雪雯等(2020)认为,作为未来施教者的师范生应具备生命教育的情怀,以及生命教育的能力[7]。师范生的生命教育素养在新时代富有深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师范生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掌握生命教育知识、提升生命教育能力、肩负生命教育责任这几个方面。当前,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工作,这既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培育多元化发展,也是构建平安校园,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image.png

  二、新时代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培育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对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新时代生命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生命教育素养是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必备的素养,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对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部分师范院校未将生命教育纳入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对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育。其次,有的学校虽然能够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举措,师范生的生命教育在各高校的具体实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次,受以往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学校更注重生命知识的传授,而对生命的真实体验、生命实践等方面有所缺失。最后,师范生往往更注重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生命教育课程,师范生对生命教育的实践场域缺乏应有的认知。

  (二)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师范生的生命教育在高校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课程教学是培育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生命教育课程的缺位直接导致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缺失。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也没有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有的高校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关于生命的教育,以渗透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但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师范生生命素养教育,而对师范生的生命教育素养缺乏足够的关注。有调查显示,针对“学校是否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否有专门的生命教育教师”等问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分别为56.06%、64.39%)给予了否定。这一数据表明高校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从事生命教育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

  (三)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培育的保障机制不

  健全健全的机制是开展师范生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但当前许多高校都未健全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培育机制。首先,高校没有明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师范生的生命教育素养培育。师范生的生命教育素养培育工作是该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还是心理健康部门,又或者是各二级学院自行开展,大部分高校没有具体的指向。其次,高校缺乏有力的生命教育素养培育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核心要素,高校针对生命教育素养培育的师资力量还非常匮乏。最后,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生命教育素养培育工作的落实。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教师缺乏开展生命教育素养工作的积极性。

  三、新时代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提高人才培养意识,明确培育理念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师范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师范生的重要历史使命,把师范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教育素养的中小学教师,既是提升师范生自身生命素养的要求,也是促使中小学开展好生命教育的迫切需要。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要让师范生树立从事和开展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学科教育中增强其生命教育的意识。生命教育是将教育价值与理想建立在尊重个体生命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以教育对个体生命的聆听、呵护、观照和审思贯穿于师生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间。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理想,其目标在于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捍卫生命的尊严、感受生命的美好、唤起生命的热情、体认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10]。高校要将师范生的生命教育素养培育工作内化为学校的文化品格,培育具有生命教育情怀的高素质教师。

  (二)发挥课程学习的主渠道作用,形成有效的课程路径

       课程学习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同样要发挥课程学习的主渠道作用。生命教育素养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隐性课程是对学生生命教育素养有潜在影响的课程形态,如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高校应积极开设生命教育素养培育课程,让师范生学习专业和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同时,高校要增强师范生对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的了解,使其研读和学习中小学生命教育教材,提升其从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教学能力。此外,高校还要营造热爱教育事业、关爱生命的文化氛围,打造生命至上、珍爱生命的校园文化环境,彰显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首先,高校应构建充满人文意蕴、蕴含生命情调的校园物质文化闻,如精心布置走廊等场所,展现生命教育元素,打造生命教育的文化背景墙,让师范生在生命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成长。其次,学校要营造崇尚生命、关爱生命的精神文化,在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师范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最后,高校要建立促进生命教育的制度文化,如生命教育科普活动制度、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辅导制度,以进一步增强师范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image.png

  (三)遵循素养培育的实践逻辑,形成有效的实践路径

  实践是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人的素养具有复杂性,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师范生的生命教育素养培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历练,以增强师范生对生命的体悟,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师范生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不是学校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人才,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需求的鲜活的生命体[12]。首先,高校要开展生命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生命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情景剧创作大赛、主题讲座、师生座谈会、志愿服务、社团宣传、党支部学习交流、寝室文化建设评比等。其次,要开展生命体验活动,增强师范生对生命的感知。如参观医院产房,了解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感知新生命诞生的艰辛,从而懂得感恩父母和珍惜自己的宝贵生命;参观急症室、殡仪馆,增强对生命的终结的理性认识,从而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视当下的美好生活。最后,开展生命教育素养培育的实践活动。师范生要走进中小学,全面了解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情况,通过课堂听课、参观学习、交流座谈等方式深入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构建全过程的培育体系和长效的培育机制,形成有效的制度路径

  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育具有系统性,应构建全过程的培育体系。具体来说,高校应在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教师职业生涯教育,大二、大三的师范生专业教育、实习实践教育,大四的就业教育和毕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此外,高校还要建立健全培育机制,以促进师范生生命教育素养培育工作的实施,从制度层面保障培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参考文献】

    [1]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18-01-20)[2023-11-25].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3-11-25].

  [5]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6]蔡志清,冯文全.论中小学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提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7]康雪雯,杨轶冰.核心素养:聚焦师范生的生命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

  [8]高雅,余澄,王后雄.师范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J].教师教育学报,2023(2).

  [9]刘济良,王定功.提升生命:生命教育的温情守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0]刘济良,马苗苗,等.大学生生命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11]杜静.生命视域下教师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