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论文

6

2024-06-05 10:34:2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历史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高考、新教材和新课程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如何运用新方法取得新成效这一关键问题。文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转变教学观念、聚焦核心素养、开展合作学习、加强点拨指导这四个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摘要】历史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高考、新教材和新课程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如何运用新方法取得新成效这一关键问题。文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转变教学观念、聚焦核心素养、开展合作学习、加强点拨指导这四个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策略

  当前的教育改革以“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核心理念,强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对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教学思路梳理

  (一)研究背景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模式固化,教学理念陈旧,在实际教学中仍采用灌输的方法。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反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也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设计教学目标,制定学习主题和课时目标,确保教学过程紧密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学业质量的标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将新课程改革理念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成为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这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学习和发展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的持续优化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融入新元素也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趣味历史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有效方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应受到历史教师的高度关注[1]。

image.png

  新课标的发布已有一段时间,然而,目前高中历史课堂仍存在着内容乏味、知识点繁杂、学生死记硬背等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了阻碍。上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也存在表面繁忙、实际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研究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改进现行的教学策略。

  (二)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思路梳理

  新课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不仅重新定位了课堂教学方法,也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指导原则。在这一框架下,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具体思路如下。

  1.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教师要全面理解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逻辑,掌握教材设置的意图及对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需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平衡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2.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根据新课标,历史教师应有计划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课堂教学、历史探究活动,创造有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引导学生整合历史素材、参与历史解释活动、发表对历史资料的看法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史料实证观、历史辩证思维[2]。

  3.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历史课堂教学的自主化和多元化,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或者结合案例分析、新闻解读等手段,使学生能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深化专业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落实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面对高考全面改革的挑战,教师必须对其授课方式进行创新。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已无法支持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开展以学生为核心的互动性活动,借助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并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技巧。由此,学生能更全面、辩证、客观地对待历史议题,从而逐步提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改变教学观念,确保课堂教学围绕学生来展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并确保他们有效地学习。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3]。

  其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在使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时,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处理教材内容繁杂与课时紧凑之间的矛盾。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据此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初中和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对此,教师可借鉴初中历史教材,将重复或较为简单的内容交由学生自学,而对于难度较高的学习内容则进行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的整合分为横向联系整合和纵向联系整合。所谓的“横向”和“纵向”指的是历史学科中的时间序列,如横向比较可以涵盖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容,从时间维度上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差异;纵向比较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如“中国古代选拔官员制度的演变”等。合理的教学内容整合基于三大要素:一是渗透学科素养,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二是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筛选;三是理解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有序地整合内容。通过有效的知识整合,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特定的主题入手,逐渐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最终通过思维导图或知识框架图展示整合成果。起初由教师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此方法,之后鼓励学生独立操作,教师提供相应指导[4]。

  (二)聚焦核心素养,落实课堂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明确这些核心素养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从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其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点,认识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需保证教学设计紧扣核心素养,可创设生动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深刻感悟和理解历史。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核心素养维度,选取相应的史料,让学生直接体验和感悟历史。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应结合课程内容挑选与爱国相关的史料,如林则徐禁烟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鸦片的危害性、当时的中国状况、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原因、中国人如何坚决抵抗西方侵略等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探讨鸦片的危害性,思考如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以及怎样的行为才算爱国,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5]。

  此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通过历史来反思现实,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在讨论古代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经济、文化、政治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深刻的历史认知。

  (三)开展合作学习,深化探究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引导者,鼓励学生相互合作,通过共同分析和探索历史问题,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学习活动,同时注意保持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接近,以促进协作和交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累和理解历史知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沟通技巧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探讨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各个小组对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进行讨论。小组内部先开展研究和探讨,然后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新的问题,如“明代废除宰相制度是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针对新问题,教师应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还能学会如何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献、影像资料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同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指导点拨,培养家国情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更要落实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育。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应深入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朱德、叶挺等英雄人物的抗日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抗战的艰苦历程,进而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感情。除了课堂讲授,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学校可邀请抗战老兵、历史专家等开展讲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image.png

  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外活动,如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参与主题演讲比赛、撰写历史主题的论文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如通过讨论和研究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人物的抉择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

  总之,本文在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思路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旨在优化课堂实践,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培育具有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雪峰.新课标背景下推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2).

  [2]刘洪艳.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大概念单元教学策略[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0).

  [3]李芬.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3(7).

  [4]廖晓耘.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教师,2023(10).

  [5]方华.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