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11

2024-06-05 10:22:0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大量阅读是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发展综合能力的途径,而主题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助力。在实施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合理使用课前准备策略、课中组织策略和课后实践策略,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机会,助推其获得良好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重点论述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策略、课中组织策略和课后实践策略。

  【摘要】大量阅读是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发展综合能力的途径,而主题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助力。在实施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合理使用课前准备策略、课中组织策略和课后实践策略,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机会,助推其获得良好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重点论述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策略、课中组织策略和课后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鲁迅先生曾说:“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主题阅读教学便如同蜜蜂采蜜,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从而酿出甘甜的“蜂蜜”。所谓的主题阅读教学,是教师以某一主题为中心,以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为基础,拓展大量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活动[1]。主题阅读教学有三大特征:一是以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为核心;二是紧密结合课内外阅读,建构一主多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三是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应用于课外,实现学法迁移应用。学生通过体验主题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获取丰富的阅读资源,有效地拓宽视野,还可以习得阅读方法,建构积极情感,发展综合能力与素养,切实提升阅读水平。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主题阅读教学。

  一、课前准备策略

  (一)精选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是主题阅读教学的支撑[2]。在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前阶段,教师要选择与教材中的阅读文本相关的阅读材料,由此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对比阅读,提升阅读深度。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作者笔下的动物”,《猫》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老舍先生用动人的笔触描写了猫的外形、性格、生活习性等,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其实,还有很多作家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猫,展现了猫的特点,同时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如周而复先生的《猫》、季羡林先生的《咪咪》、梁实秋先生的《白毛王子五岁》等。对此,在课前阶段,笔者便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关的文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笔下的猫的外形、性格、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

  (二)布置预习任务

  与单篇阅读教学相比,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堂容量较大。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细致地讲解每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阅读内容,继而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探究重难点内容,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对此,在课前阶段,教师要依据精选的阅读材料布置预习任务。

  如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前阶段,笔者向学生呈现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均与毛主席有关,展现了毛主席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为了使学生建立深刻的认知,笔者在课前阶段布置了如下预习任务:自读《长征》《开国大典礼》《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勾画与毛主席有关的事例,思考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阅读四篇文章,使用批注式阅读法,圈画关键内容,认真思考,建立个性化的认知,并记录自己的自读成果。如此,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文本内容,为开展深入阅读做好准备。

  二、课中组织策略

  (一)以读代讲

  朗读是主题阅读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会积极地与阅读文本对话,自然而然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素读教育专家陈琴老师指出,语文课堂追求的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透彻的讲解,而是学生在朗读中自悟自得。因此,在主题阅读教学的课中阶段,教师要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实现以读代讲的目标。

  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笔者根据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选择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使其深刻感悟陶罐、铁罐的性格特点。具体来说,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自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内容,勾画凸显陶罐和铁罐性格特点的语句。接着,笔者出示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内容,引导学生诵读,并思考“傲慢”“谦虚”的含义。在生活认知的支撑下,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这两个词汇的含义。于是,笔者鼓励他们一人分饰两角,再次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内容,试着展现出它们的性格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迁移生活认知,认真想象,使用恰当的表情、语调读出对话内容,进一步感悟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基于此,笔者选择两名学生,让其分别扮演陶罐、铁罐进行对话。在这样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理解了相关词汇的含义,了解了陶罐、铁罐的性格特点,形成了语感,积累了经验。于是,笔者把握时机,呈现第二次对话内容,按照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提升主题阅读教学效率。

image.png

  (二)类比阅读

  类比阅读是主题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阅读方法。所谓的类比阅读,是指以类比、分析不同文章的表达方法或风格为核心的阅读活动[3]。通过类比阅读,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升阅读水平,尤其是能够锻炼类比、分析能力。因此在课中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

  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主题阅读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呈现了《白鹅》和《白公鹅》两篇文章。之后,笔者以《白鹅》为重点,采用朗读法、提问法、情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在学生建立了一定认知后,笔者提出类比阅读任务:①自读《白公鹅》,分析其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②对比《白鹅》《白公鹅》的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总结它们的异同之处。在完成任务①时,学生自觉迁移阅读《白鹅》的经验,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剖析,建立一定的认知。之后,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对比《白鹅》《白公鹅》的异同,自主体会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在学生展示任务成果时,笔者详细解读这两篇文章的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并时不时地向学生提问,促使其思考、分析,强化学生的认知。如此,学生可以查漏补缺,深刻地认知阅读主题,教师则依据学生的阅读所得,鼓励他们借鉴经验,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做到读写结合。

  在类比阅读中,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了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可以有效地巩固阅读成果,提升思维水平、读写能力。

  (三)批注阅读

  批注阅读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采用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等形式与文本进行对话的阅读方式[4]。在批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建立良好的阅读认知,同时发展多项能力,提升阅读效率。对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阅读主题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批注阅读。

  如在“爱是什么”主题阅读教学中,笔者呈现了三篇文章——《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父爱之舟》为重点,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其认知父爱。基于学生的阅读情况,笔者提出自读任务:在阅读《父爱之舟》时,我们勾画了感人至深的语句,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请大家自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子》,勾画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细细品味,写下自己对父爱的体会。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迁移阅读经验,自主使用批注阅读法,发散思维,将视线集中在打动人心的语句上,反复诵读,认真书写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笔者组织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化身为“小先生”,诵读自己勾画出的语句,分享自己的感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弥补自己在批注阅读中的不足,深刻地感悟父爱的伟大。

  通过体验批注阅读活动,学生不仅拓宽了阅读视野,丰富了阅读储备,扎实掌握了批注阅读法,积累了阅读经验,还有效地锻炼了读思能力、概括能力,提升了阅读水平。

  (四)一课一得

  一课一得是指在主题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精读课文习得方法后,围绕核心问题,将其应用于课外阅读中。简言之,一课一得是学生学用结合的重要途径。在课中阶段,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呈现课外阅读内容,提出核心问题,驱动学生迁移应用阅读方法。

  如在“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主题阅读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诵读《北京的春节》,梳理春节习俗,剖析写作方法。在学生建立了一定的认知后,笔者呈现《过年》(梁实秋)、《除夕》(斯妤)。基于此,笔者提出核心问题:“《北京的春节》《过年》《除夕》中都描绘了除夕的场景,除夕有哪些习俗?作者是如何描写除夕的?情感表达上有哪些异同?”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迁移课堂认知,自觉使用朗读法、批注阅读法、类比阅读法等,了解不同作者笔下的除夕习俗以及不同的写法和情感表达方法,由此丰富认知,锻炼能力,做到一课一得。

  三、课后实践策略

  (一)创设课后主题阅读活动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学生紧扣教学主题,阅读了大量文章。尤其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成为了阅读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课后是主题阅读课堂的延伸、深化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秉持一以贯之的原则,紧扣阅读主题,推荐一些好书,生成课后主题阅读活动,促使学生自主阅读。

image.png

  如在“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主题阅读教学中,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阅读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梳理了情节脉络,了解了故事主要内容,感受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掌握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基于此,在课后阶段,笔者围绕阅读主题和学生阅读所得,为其推荐《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提出阅读任务:“请大家从四大名著中自选一本,制定整本书阅读计划,按照计划进行阅读,了解故事内容,认识文中人物。”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会迁移课堂阅读经验,运用所学阅读方法,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由此丰富阅读储备,锻炼自主阅读能力。

  (二)创设课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课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集听、说、读、写于一体,便于学生综合应用、巩固所学,同时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5]。在课后阶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课堂阅读情况,以听、说、读、写为重点,创设相关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如在“神奇的科技世界”主题阅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说明文,使其了解不同的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创新方法。立足学生的阅读情况,笔者组织了科技成果展览活动。在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科技成果,阅读与之相关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制作手抄报。之后,学生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化身为讲解员,讲述相关科技成果的研究过程、方法、影响。其他学生边看、边听,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产生了强烈的科技创新欲望。同时,学生因此锻炼了听、说、读、写能力。

  总而言之,有效的主题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阅读机会,提升阅读能力。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实施主题阅读教学。课前阶段,教师应提前选择阅读材料,布置预习任务,做好课堂教学准备;课中阶段,教师应紧扣阅读主题,依托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批注阅读、类比阅读,在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认知的同时,丰富阅读储备,掌握阅读方法,锻炼阅读能力;课后阶段,教师可以创设主题阅读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迁移应用,获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瑛.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2(20).

  [2]林银清.凝练单元主题,萃取阅读精华——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7).

  [3]曹金玲.聚焦语文学科素养创新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21(3).

  [4]刘玉扩.文本解读从2D走向3D——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创新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1).

  [5]何庆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人文主题阅读课程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育,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