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分析——以《格林童话》为例论文

2024-06-05 10:17:0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交流课的设计效果,笔者基于自身教学经验,以《格林童话》为例,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写人物资料卡,回顾单篇童话人物,在此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总结童话人物的特点,并通过自由讨论了解阅读童话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还要设计总结环节并布置练笔作业,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交流课的设计效果,笔者基于自身教学经验,以《格林童话》为例,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写人物资料卡,回顾单篇童话人物,在此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总结童话人物的特点,并通过自由讨论了解阅读童话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还要设计总结环节并布置练笔作业,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阅读交流课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整本书阅读、主题阅读、单篇文本阅读等阅读任务后设计的交流课。在阅读交流课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促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成果,增加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深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为《安徒生童话》《稻草人》和《格林童话》,本文笔者将以《格林童话》为例,系统介绍小学语文阅读交流课的设计流程,以供参考。
一、写人物资料卡,回顾单篇童话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浏览《格林童话》的目录,回顾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童话故事,重新阅读该童话故事并写人物资料卡,介绍童话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以《小弟弟和小姐姐》为例,学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写人物资料卡。
小弟弟:喝下泉水后变成小鹿,因参加围猎被国王发现,后与姐姐生活在王宫。他贪玩、乐观、活泼。
小姐姐:照顾变成小鹿的弟弟,因弟弟参加围猎被国王发现,最后与国王过上幸福的生活。她爱弟弟,乐观、勇敢、坚韧。
国王:发现小姐姐,并与小姐姐、小弟弟生活在一起。他聪明、负责。
继母:是一个女巫,虐待小弟弟和小姐姐,将小弟弟变为小鹿。因想要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王后而杀害小姐姐,最后被国王杀死。她邪恶、善妒。
继母的女儿:想要代替小姐姐成为王后,最后被国王赶到森林被野兽吃掉了。她丑陋、自私。
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提出如下要求:①用3~5句话概括人物经历,用1~5个词概括人物特点;②在8分钟内完成任务,简要介绍童话中2~3个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请不要忽视其闪光点或不足。
设计说明: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书中主要人物的特点[1]。在阅读交流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写人物资料卡,使学生初步回忆所读内容。同时,这一任务与后续活动关联紧密,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小弟弟和小姐姐》人物资料卡能够使学生快速了解写人物资料卡的方法,而所提的要求可以确保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期间快速确定并浏览自己喜欢的童话,勾画童话中的关键句子,初步形成客观分析人物的意识。
二、展示人物资料卡,宏观总结人物特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部分学生所写的人物资料卡,使全体学生快速回顾《格林童话》中部分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复习广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学生从宏观角度总结人物特点,并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如“童话故事中的哪些人物深受大家喜爱?”对此,学生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白雪公主”“小姐姐”“小红帽”“灰姑娘”“小裁缝”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人物的哪些方面值得大家喜欢,鼓励学生结合人物资料卡作答,如学生表示“白雪公主很漂亮”“小裁缝很机智,也很勇敢”“小姐姐又漂亮又机智”等。教师可将“漂亮”“机智”“聪明”“勇敢”等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重点理解。同时,教师以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分享《格林童话》中哪些人物让人讨厌,使学生关注“自私”“不诚信”“贪婪”“丑陋”等关键词。
设计说明:在总结人物特点时,教师应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鄙弃丑与恶。通过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总结人物特点,能够提升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深度,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这一活动环节较为开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
三、讨论单篇童话,透彻分析童话内容
教师选择《格林童话》中的某一篇童话故事,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彻分析。在此之前,教师先结合人物资料卡粗略调查学生的喜好,了解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细致讨论童话内容。以《勇敢的小裁缝》为例,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这篇童话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客观分析小裁缝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能够发现小裁缝的闪光点,即聪明、机智、勇敢,也能够发现小裁缝的不足,即夸大事实、善于狡辩、欺骗他人等。同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取得了一些小成就后是否就可以像小裁缝一样居住在漂亮的城堡中?”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能够认识到童话世界中的生活奇幻无比,这在实际生活中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作者没有过分强调小裁缝的相貌,给予他像其他王子一样英俊、帅气的脸庞?”
设计说明:不可否认,《格林童话》中虽然包含了很多积极的价值观,但也潜藏着一些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元素,如一些童话故事中蕴含着暴力美学倾向,尤其是惩治恶人的场面往往过于血腥;一些童话故事描写了夸张的生活状态,容易使学生沉醉于虚拟的童话世界中;一些童话故事过度渲染主人公的美丽、帅气和反面人物的丑陋,容易使学生形成“拥有美好外表的人都是善良、勇敢的人,拥有丑陋外貌的人都是邪恶的人”的错误理念。很多小学生习惯于模仿他人的言行,不加辨别地将故事中的观念引入现实生活中,教师要通过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阅读与思考,客观、全面地分析童话故事内容,从而使学生在童话故事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因他人的外貌而妄自揣测他人的品格。
四、学生自由讨论,拓宽学生表达平台
教师根据学生所写的人物资料卡将学生划分为多个讨论小组,尽量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划分到同一小组中,以确保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顺畅。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都讲述了女孩被继母伤害,最后依靠外界帮助获得美好生活,与王子生活在一起的故事,教师将对此类童话故事感兴趣的学生划分到同一小组中。然后,教师组织同一小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积极展开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应密切关注各组的讨论情况,在部分小组出现讨论氛围不佳、讨论深度不足、讨论话题偏离故事内容等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参与该组的讨论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为学生的深入讨论提供保障。最后,教师可以随机指定部分学生作为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不同的观点,以此推动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同时,教师也适当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设计说明:在阅读交流课上,若教师完全参与讨论活动,则会出现部分学生的想法无法充分表达的问题,既不利于维持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热情,也会出现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低效[2]。对此,为提升阅读交流课的效果,教师应该在让学生系统回顾所读内容、了解深度分析内容的方法后,组织学生开展自由讨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挖掘所读内容的细节,提升课堂活动效果。
五、设计总结环节,深化交流活动影响
在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后,教师应设计总结环节,以此深化交流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在总结环节,教师从“值得学习的品质”“需要批判的行为”“面对困难时的正确处理方法”“童话阅读的方法”以及“童话创作的方法”等角度与学生共同完成总结任务,最后通过思维导图呈现阅读交流课的讨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依然要以学生的想法为主,若出现学生总结的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教师则通过提出问题、复现人物资料卡、复述学生讨论期间提出的话题等,确保学生真正理解阅读内容。
设计说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而总结环节是学生参与深度交流后的第一次复习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阅读交流课的讨论内容具有较深的印象,因而能够提升第一次复习活动的全面性。课后,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分享给学生,使学生在今后的复习活动中能够系统、全面地复习阅读交流课成果,深化本次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影响。
六、布置练笔作业,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师在阅读交流课结束前布置练笔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篇童话,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童话世界的奇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提升学生的练笔效果,教师为学生给出如下提示:①请确定主人公的品质,如勇敢、机智、坚韧、细心等;②请确定主人公做了什么,如探险、惩治坏人、看望远方的家人等;③请确定主人公遇到了哪些困难,如迷路、遇到新鲜事物、遇到小偷等;④请确定主人公解决困难的方法,如寻求他人帮助、依靠个人的努力等。同时,教师还要提出如下要求:①童话中不要出现过于暴力、血腥的故事情节;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童话。
设计说明: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中的教学任务。然而,受到阅读经验的限制,部分学生的创作思维不足。同时,引导学生编创童话有助于让学生在发挥想象并通过文字展示想象成果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和创新性,落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3]。本次练笔作业中,教师为学生给出的提示为学生编写童话指明了方向,降低了练笔作业的难度;教师提出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编写童话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元素,避免学生沉迷于负面情境,且可以使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期间,教师应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先通过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回顾阅读材料,激发其参与交流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基于现实生活从多个角度分析阅读材料。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确保学生能够在交流课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进一步提升阅读深度。此后,教师应该设计总结环节,带领学生系统整合阅读交流课上的内容,并能够基于总结成果在课后展开复习活动。最后,教师要搭建“读”与“写”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写作活动迁移运用阅读成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兴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2(25).
[2]蒋娴.以文为镜,撬动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途径研究[J].新教育,2023(31).
[3]杜鑫.“翻转课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