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组织论文

2024-06-05 10:08:3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的出现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文本组织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基础。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把握文本的来源,没有遵循恰当的文本组织原则,且使用的文本组织方式较为单一,导致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组织低效甚至无效,直接影响了群文阅读教学效果。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理清文本来源,遵循恰当的文本组织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文本组织方式,为学生提供阅读依据,推动群文阅读教学落地。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的出现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文本组织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基础。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把握文本的来源,没有遵循恰当的文本组织原则,且使用的文本组织方式较为单一,导致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组织低效甚至无效,直接影响了群文阅读教学效果。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理清文本来源,遵循恰当的文本组织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文本组织方式,为学生提供阅读依据,推动群文阅读教学落地。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文本组织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深化提升阶段。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存在“少、慢、差、费”现象。为扭转此现象,不少学者、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便是其中的一项成果。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围绕某一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引导学生使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集体建构,自主表达观点,不断地碰撞思维,最终就某种观点达成共识的阅读教学活动[1]。群文阅读教学由确定议题、组织文本、集体建构和达成共识这四个环节构成,其中,文本是议题的支撑,是学生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载体。可以说,文本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但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未能准确了解文本的来源,未能遵循适宜的文本组织原则,未能使用多样化的文本组织方式,导致群文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由此可见,要想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理清文本的来源,遵循适宜的原则,使用多样化的方式来组织文本。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来源
群文阅读教学理论的提出者赵镜中指出,群文阅读教学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和课外读物。由此可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来源主要包括教材和课外读物。
(一)教材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实施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依据。该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编设了不同的模块,为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具体来说,每个单元都围绕特定的人文主题安排了相关的阅读文本,如五年级第六单元围绕“舐犊情深”这一人文主题安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歌颂了父母之爱。同时,教材还围绕父母之爱编排了其他文本,如《游子吟》《桥》等。在组织文本时,教师可以依托第六单元的三篇课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同时适时引入《游子吟》《桥》等文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
(二)课外读物
课外读物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是学生开展群文阅读的助力。蒋军晶老师曾说,在组织文本时应当尽量选择不同种类的文本。同时,蒋老师依托自身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编制了《小学生群文读本》,安排了大量不同种类的优质文本,为小学语文教师组织文本提供了便利。此外,不少研究机构出版了针对群文阅读教学的书籍,如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出版的《群文阅读》(1—6年级)能够为教师组织文本提供参考。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组织原则
教学原则能够反映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应当贯穿教学始终。在缺乏适宜的原则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低效甚至无效。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组织文本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以教材为基础,服务教材
教材是一众专家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学生身心特点编制的教学工具,其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反复研讨才确定下来的,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教材是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的文本来源。所以,教师在组织文本时,一定不能脱离语文教材,要始终以教材为基础,以服务教材为宗旨。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安排了《景阳冈》一文,这篇课文选自《水浒传》,重在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武松的性格特点。但是,课文中的场景单一,不利于学生建立深刻的认知。对此,教师可以遵循以教材为基础的原则,从《水浒传》中选取与武松有关的其他故事,如醉打蒋门神、夜走蜈蚣岭等,顺利地组建文本,驱动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武松的性格特点。
(二)围绕议题,存异求同
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组织文本的依据。只有围绕议题来组织文本,才能使文本具有相似性、结构性,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探寻文本中的规律,由浅入深地感知议题[2]。
如围绕“世界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议题,教师可以将《桥》这篇课文作为核心,选取《骆驼祥子》《“诺曼底”号遇难记》《窗》等文本,以此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桥》和《骆驼祥子》中的暴雨片段,有针对性地探寻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对比《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主人公形象(老汉和船长),分析主人公具备的美好精神品质;对比《桥》和《窗》的结尾部分,初步掌握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结尾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不断对比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文本中的相似之处,了解写作方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积累写作经验,自主建构对于世界的认知。
(三)契合学情,以生为本
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内,使用不同的方式探究文本内容,逐步感悟议题,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3]。如果教师组织的文本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则很容易给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带来阻碍。因此,群文阅读中的文本必须契合学情,以生为本。
如《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通过描述老北京春节的不同习俗,展现了老舍的语言特色——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而品味老舍的语言特色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学生会反复品读不同的语句,感受老舍的语言特色,建立一定的认知。实际上,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也展现出了这样的语言特色,如《北平的中秋》《端午》等。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阅读认知的支撑下自主阅读这些作品,进一步品味老舍的语言特色。因此,在遵循契合学情、以生为本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北京的春节》《北平的中秋》《端午》作为群文阅读文本,驱动学生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组织方式
(一)根据体裁组织文本
根据体裁组织文本是指选取相同体裁的文本开展群文阅读教学[4]。在阅读相同体裁的文本时,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了解这种体裁的特点,积累阅读此类体裁文本的经验。
如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文这种体裁的特点,知道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掌握书写说明文的方法。对此,教材围绕“说明性文章”这一主题安排了《太阳》《松鼠》这两篇精读课文。这两篇课文使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展现了事物的特点,突出了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对此,在组织文本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高质量的说明文,如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太空探索》、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系外行星》等书籍中选取文本,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说明方法和事物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目的。
(二)根据写作方法组织文本
写作方法是一篇文章的骨架。一般情况下,作者会使用多种写作方法来组建语言,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根据写作方法组织文本,既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写作方法,并借此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经验,实现读写结合[5]。
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往往会借助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展现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具体来说,《慈母情深》通过描述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展现了母亲的勤劳、辛苦,歌颂了母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桥》通过刻画暴雨的可怕,展现了老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作为一名父亲的爱子情深;《穷人》通过描写桑娜一家的家庭环境和屋外的狂风暴雨,借助贫困的家庭环境烘托出了桑娜的善良品格。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相同的写作方法,将《慈母情深》《桥》和《穷人》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驱动学生集中精力品读环境描写的内容,探究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塑造的影响,同时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积累写作经验。
(三)根据作家组织文本
同一个作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从而借助语言文字展现出来。学生通过阅读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既可以了解其人生经历、人生感悟,做到知人论世,还可以品味作家的语言特色,积累阅读经验。
如老舍先生以小动物为对象书写了诸多的作品,展现了自己的语言特色,表达出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具体地,在《母鸡》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使用口语化的语言,直白地描述了自己对母鸡看法的变化,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伟大的鸡母亲”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母鸡的赞美之情。在《猫》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使用平实的语言、亲切的口吻,鲜活地写出了小猫古怪的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自己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在《麻雀》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使用质朴的语言描写了一只麻雀“‘猫’口逃生”的遭遇,表达了对弱者的理解和宽容,对劳动弱者忍耐精神的赞美。将这三篇课文组织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了解老舍先生笔下的不同的小动物形象,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四)根据主人公组织文本
主人公是作者人生感悟的寄托,是作者所思所想的结晶。一般情况下,作者会通过塑造主人公的形象来展现自己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文本来了解不同的主人公,可以建立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如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中通过重点描述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儿,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出了“我”和闰土真挚的少年情谊。在《故乡》中,鲁迅先生刻画了中年闰土的形象。与少年闰土相比,中年闰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人变得麻木、卑微、木讷。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根植于辛亥革命前后,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闰土这一类人备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压迫,思想慢慢地变得干瘪,精神慢慢地麻木,久而久之地就沦为了没有思想的木偶人。鲁迅先生通过刻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是为了借助闰土的鲜明变化来控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少年闰土》和《故乡》,可以在了解闰土形象变化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建立深刻的阅读感知。
(五)根据主题组织文本
虽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设置了不同的人文主题,但是这些人文主题较为宏大,不利于学生开展深入的阅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立足教材中的人文主题,自主地设定一些小主题,并据此组织文本,驱动学生重点探究某种情感、精神品质,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
如《父爱之舟》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篇文章塑造了不同的父亲形象,展现出了父亲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根据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舐犊情深),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小主题——不一样的爸爸,以此为基础选择其他文本,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驱动学生对比阅读不同的文本,深入探究父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感受父爱的无私、伟大。
总而言之,文本组织是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教材和课外读物作为文本来源,在遵循相应的文本组织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体裁、写作方法、作者、主题等组织文本,夯实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建敏.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43).
[2]杜亚亚.单元整组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文本建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25).
[3]张抗抗.教学改革理念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J].学周刊,2022(4).
[4]刘盼景.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组文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21.
[5]刘颖.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程资源整合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