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的有效创设策略探究论文

2024-06-05 10:00:4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为落脚点,首先分析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然后归纳创设课堂气氛要遵循的原则,接着讨论创设课堂气氛的方法,最后总结创设课堂气氛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摘要】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为落脚点,首先分析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然后归纳创设课堂气氛要遵循的原则,接着讨论创设课堂气氛的方法,最后总结创设课堂气氛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创设策略
新形势下,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语文学科而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另外,大多数语文教师更注重语文的交流工具属性,导致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性、生动性、形象性的认识浮于表面。由此可见,有效创设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一、语文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一)课堂游戏
部分教师出于保证教学进度的考虑,会有意识地压缩游戏活动的占比,这样做既无法提高教学效率,还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使游戏的价值得到体现,关键是要围绕教学任务、文章内容合理设计游戏,做到寓教于乐,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并记忆相关知识,由此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师教态
语文课堂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常规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置于学生之上,强调教师单向讲解,学生被动记忆。新形势下,教师的身份由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职责是引导及辅助学生学习。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但其教态仍会给课堂气氛产生巨大影响。若教师语调平缓、语气沉闷,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重;若教师语言富有感染力,不仅可以延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愉悦和轻松[1]。
(三)课堂活跃程度
调查发现,即使新课改已经推行数年,仍有一部分教师将“创设课堂气氛”与“浪费时间”画等号,无法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创设课堂气氛很有必要,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课堂气氛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推进、教学任务高效完成的前提。在创设课堂气氛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其需求和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鼓励其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想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并被重视。第三,教师应该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感到放松。第四,定期组织小组活动以及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第五,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运用游戏、音乐、故事等元素,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其通过自主思考和学习,培养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事实证明,教师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能够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效创设小学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
(一)提升导入环节的趣味性
课前导入对小学语文教学极为重要,教师需要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与课前导入相结合,凭借富有趣味性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要立足教学内容,以确保课堂导入的效率。以《牛郎织女》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牛郎织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接着,播放相关的动画片或舞台表演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官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随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体验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富有趣味性的课前导入,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二)通过阐释文本创设和谐的气氛
以《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文章中的母亲在生活困顿的情况下,仍然省吃俭用,为“我”购买喜爱的课外书,表现了母亲对于“我”的感情以及“我”对于母亲的尊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创设课堂气氛。
第一,教学活动开始后,通过展示温馨的家庭场景的瞬间,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第二,请学生朗读《慈母情深》,并由教师进行解读。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解释文中的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以及情感,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
第三,针对文章内容提问,如“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我的母亲’全文一共出现三次,而‘立刻’二字共出现四次?”随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文章的主旨[2]。而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对文章主旨进行升华,使学生明确《慈母情深》全文均围绕“母爱”这一主题展开。
第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首关于母爱的诗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五,选择与母爱相关的短片或音乐视频,与学生一起欣赏,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观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母亲的敬意。
事实证明,创设宽松、和谐、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灵活使用多媒体设备
新形势下,将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主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设备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以《四季之美》的教学为例,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先根据文章内容搜集资料、制作PPT。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PPT直观呈现展示四季之美的图片、视频,使学生对四季之美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后,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阅读文章,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形成深入的了解。第一,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四季不同的景色和气候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四季的特点。第二,录制教学视频,介绍四季的特点和变化以及与四季相关的活动、节日,鼓励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有选择性地播放与四季相关的音频素材,创设与四季相关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四季的特点。第四,利用互动软件,设计与四季相关的游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第五,通过互联网搜集与四季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资源展开学习与探究,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等古诗时,由于诗人生活的时代距今较远,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有限,因此通常无法快速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入多媒体设备,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准确掌握古诗的含义、诗人的情感,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3]。事实证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基于学生探究动态营造课堂气氛
以《父爱之舟》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属于回忆性散文,通过“梦”的形式讲述了“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小事,展示了父亲对于“我”的爱和期望。对此,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方案展开教学活动。
第一,导入。引入《父爱之舟》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回忆《慈母情深》的内容,为本堂课的讨论活动做铺垫。
第二,提问。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面对‘我’时,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我’在庙会现场的心情如何?”等问题。
第三,创设气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聆听其他同学的观点。此外,教师可以设立相应的奖励,如口头表扬、小礼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第四,课堂讨论。根据文章情节,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与评价,加强课堂互动。
第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关于父爱的文本,深化对父爱的理解。
第六,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学习成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课堂气氛创设效果,确定后续的调整方向。
实践经验表明,立足学生的探究情况创设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对父爱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
四、有效创设课堂气氛的注意事项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围绕所学内容展开思考与讨论。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难以快速且准确地理解阅读难度较高的文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降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难度,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4]。
(二)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勇于表达的良好习惯。以《落花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将文章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围绕文章主旨展开讨论。对于主动发表个人看法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通过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形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其所教授的学科的印象、喜爱程度。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塑造良好的形象,凭借干净整洁的着装、温文尔雅的仪表、幽默风趣的语言、规范得体的举止,创设宽松且和谐的课堂气氛,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四)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近几年,社会各界已就“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观点达成共识,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和探究。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学情,还要立足教学任务、文章主题,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达的思想及情感,完成教学任务[5]。
综上,教学实践表明,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科学.“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14).
[2]张静.“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13).
[3]黄周月.清风莲韵馨香四溢——“双减”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提升策略[J].亚太教育,2022(14).
[4]车晓琳.活跃·积极·愉悦——小学语文课堂气氛营造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
[5]吴娜.轻松愉悦小学语文课堂气氛的营造及教学方式分析[J].才智,201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