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2024-06-04 14:12:4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古诗词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群文阅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新的阅读形式,有助于学生开拓阅读视野,建立良好的阅读认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沿着群文阅读教学的路径,探索议题的选择策略、选文的组织策略、课堂的建构策略,希望实现群文阅读的实践价值,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增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
【摘要】古诗词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群文阅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新的阅读形式,有助于学生开拓阅读视野,建立良好的阅读认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沿着群文阅读教学的路径,探索议题的选择策略、选文的组织策略、课堂的建构策略,希望实现群文阅读的实践价值,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增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赵镜中先生在2009年提出“群文阅读”,开启了群文阅读研究之旅。蒋军晶、泽元、王雁玲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着力探索群文阅读的内涵及其实践策略。在他们看来,群文阅读是一种以一个或多个议题为中心,精选一组有关联的文章,教师和学生以此为基础,围绕议题进行阅读、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阅读教学形式。有效的群文阅读可以在打破常规的阅读教学形式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权,开拓阅读视野,形成独特的阅读认知,同时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采用单篇教学形式实施古诗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群文阅读作为改进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工具,应用适宜的策略实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一、议题的选择策略
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之魂,选择议题是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所谓的议题,是指具体探究性的话题,具有可讨论性、开放性[1]。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知识、手法、情感作为选择议题的切入点。
(一)选择知识类议题
知识类议题是以文化常识、基础知识等为重点的议题。在知识类议题的助力下,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探究零碎的知识,把握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建立较为完善的古诗词知识结构,夯实古诗词学习基础。
如李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感而发,创作出了大量的佳作。不同时期的作品正是李白人生经历的再现,学生通过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对此,教师可以将“李白的漫漫人生”作为议题,选取李白不同时期的诗作,引导学生探寻其背景知识、文化知识,由此建构有关李白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选择手法类议题
手法类议题是指以古诗词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为主的议题。鉴赏古诗词的创作手法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方式之一[2]。在手法类议题的作用下,学生可以集中分析不同古诗词的创作手法,建立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为深入探究古诗词做好准备。
如托物言志是诗人创作时最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创作古诗词的过程中,诗人会运用象征、起兴等手法描绘某种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借此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通过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可以走进古诗词深处,与诗人对话,理解其创作意图。所以,教师可以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为议题,引导学生阅读《青松》《墨梅》《竹石》《石灰吟》等。
(三)选择情感态度类议题
情感态度类议题是能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感悟诗人情感意志与情感态度的议题。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诗人往往会受到一花一草、一人一物等的影响,利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在情感态度类议题的支持下,学生可以阅读诸多的具体相同情感态度的古诗词,轻松地走进古诗词深处,体会诗人的情意。
如《示儿》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篇名作。陆游渴望收复中原,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虽屡屡遭受挫败,但始终不改初衷,在临终之际,陆游叮嘱儿子要在祭祀的时候告诉自己中原被收复的消息。整首诗篇幅较短,但字字珠玑,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题临安邸》是林升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的墙头诗。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掳走徽钦二帝,赵构逃往江南,建立南宋小朝廷,但当政者没有吸取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励精图治,而是苟且偷安,沉沦在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面对黑暗的现实,林升有感而发,用冷言冷语讽刺当政者的不作为,揭示社会的黑暗,同时表达出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诠释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对此,教师可以将“那些人的爱国情”作为议题,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示儿》《题临安邸》,感受不同诗人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以滋养心灵。
二、选文的组织策略
文本是学生探究议题、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载体,因此文本组织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二步。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类型有四种,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组织不同类型的文本。
(一)同题材选文
古诗词的题材是指古诗词本身借助某种事物来展现诗人思想情感的主题类型[3]。古诗词是诗人生活经历的再现,其题材主要源于诗人的生活,如思乡诗、田园诗、羁旅诗等。学生通过阅读同题材选文,可以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从而加深对题材的理解。
如《赠汪伦》描述了李白即将乘舟远行时,汪伦赶来送行的场景。李白深受感动,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形象地表达出了友人之间深厚真挚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描摹出了一幅意境开阔、色彩明朗、情丝不绝的送别画面,展现出了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前往西北边疆时所作的一首诗,整首诗描绘出了具有普遍性的送别场景,虽然没有特殊的背景,但却有着无限浓郁、真挚的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三首诗同属送别诗,教师可以将它们组织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对比、感受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并把握送别诗的创作特点,积累阅读、创作经验。
(二)同作者选文
知人论世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前提。简言之,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要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对诗人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继而能够自主地阅读该诗人的其他作品,实现与诗人的深刻对话。如李白的一生共分为四个阶段。青年时的李白热情奔放,热爱自然,追求浪漫,推崇自由,创作出了《望天门山》《将进酒》等,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憧憬;中年时的李白行走江湖,结交各地名士,广泛地接触不同的文化、思想,视野、思想得以开阔,创作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进酒》(再创作),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晚年时的李白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困境后,开始进行沉思自省,乐观地面对无常、虚无的人生,创作出了《行路难》《将进酒》(再创作),表达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回忆与传世时的李白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对人生的得与失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创作出了《将进酒》(再创作)、《春夜洛城闻笛》等,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教师可以李白的不同人生阶段为逻辑点,以学情为依据,选择、组织相应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李白的一生,体会李白不同时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同时代选文
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诗人会创作出不同题材或相同题材的古诗词,描绘国家的兴盛衰亡,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可以说,同一时代的古诗词是这一时代的真实写照[4]。学生通过阅读同时代的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走进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中,了解国家的兴盛衰亡,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可以丰富知识储备,为自主阅读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示儿》《题临安邸》《夏日绝句》都是南宋时期的作品。靖康二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当政者被迫逃往南方。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当时出任建康知府,在城中爆发叛乱时,赵明诚不思平叛,临阵脱逃。李清照对此倍感羞愤,在途经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出《夏日绝句》。整首词篇幅短小,但连用了三个典故借古讽今、抒发悲愤,表达出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将《示儿》《题临安邸》《夏日绝句》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体会这一时代的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们的爱国之情,整体把握南宋时期古诗词的特点,为自主阅读、理解南宋时期的其他古诗词做好准备。
三、课堂的建构策略
建构课堂是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三步,也是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通过确定议题、组织选文,教师可以做好群文阅读教学的准备工作。之后,教师可以语文课堂为依托,以议题为统领,以选文为基础,采用适宜的策略建构课堂,与学生达成共识。
(一)创设深入探讨的课堂氛围
在以往的古诗词单篇阅读课堂上,一些教师习惯于翻译古诗词、解读字词含义,这样不仅导致古诗词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还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古诗词的机会,影响了学生感受古诗词之美,无法深入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思想情感。对此,在实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营造深入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将古诗词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围绕议题探究多篇文本,积极地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具体来说,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同时给予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如此,学生可以彰显个性,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相应的证据,与他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成共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讨论,营造出探究性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加乐于表现自我,将阅读古诗词的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建构个性化的阅读认知,同时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思辨性,提高古诗词阅读兴趣,主推动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发展。
(二)组织发现异同的教学活动
主动参与古诗词阅读教学是实现集体建构的关键,发现不同古诗词中的异同是学生达成共识的途径,对比是学生主动阅读、发现异同的重要方式[5]。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营造探究性课堂氛围的同时,围绕所确定的议题提出对比阅读任务,驱动学生走进多文本中,边阅读边思考,发现异同之处,并主动与他人交流,从而达成共识。
如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教师可以确定“如何将想家说得更有诗情画意?”这一议题,同时组织《长相思》《宿建德江》等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探寻不同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大部分学生会自主地比较不同诗人的人生经历,发现每个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产生的想法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也不同。然后,教师组织对比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对比这三首古诗词,总结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体验阅读活动时,大部分学生会迁移已有阅读认知,从描绘的景物、使用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异同之处,并建立表格。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走进学习小组中,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受到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差异的影响,各组成员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逐步地达成统一的认知,完善表格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搭建展示的舞台,选取学生代表,鼓励其展示探究成果,同时给予其学习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部分学生会反复阅读古诗词,进一步地强化认知。在尊重学生阅读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想象、交流:如果三位诗人生活在当代,他们是否还会产生羁旅乡愁?大部分学生会迁移生活经验,达成“当代社会交通发达、通讯便捷,但是离开家人、家乡,还是会产生无限思念”这一统一认知。而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书写文章,表达乡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交流、总结,真正地获得了集体建构的机会,并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深刻的阅读认知,发展了思维能力、语用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法宝,教师应当采用适宜的策略确定议题,组织选文,建构课堂,并通过教学反思审视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发展,实现其应有价值,增强古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雷丽芳.群文阅读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古诗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学段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3(19).
[2]何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3.
[3]李素英.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家长,2023(10).
[4]杨小丽.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词中的有效应用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2(9).
[5]宋佳琪.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