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处着手全局着眼——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初探论文

小处着手全局着眼——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初探论文

0

2024-06-04 13:48:4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当下,语文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越来越丰富,但如果缺乏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学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文章从文字、语句、写法、文体等几个方面切入,从小处着手,从全局着眼,总结了一些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以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当下,语文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越来越丰富,但如果缺乏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学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文章从文字、语句、写法、文体等几个方面切入,从小处着手,从全局着眼,总结了一些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以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比较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读懂意思,把握字、词、句、段、篇的意义,包括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二是理解作用,明确语言在语境中应用所产生的意义及其表达效果;三是理清关系,梳理出文本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把握价值,了解文本本身的特点和读者因不同的经验而形成的认识。这四点相互交融,彼此关联。从这几点出发,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学习,从小处入手,从全局着眼,总结了一些文本解读方法,以期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语言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涵泳文字,体味真情

  鲁迅《社戏》中的阿发被描写得活灵活现,个性鲜明。原文写道: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其中,“且慢”二字不可忽略,须知此时的他认为理应以自家的豆去招待大伙,担心的只是自己的可否中吃,故而“让我来看一看”,一个憨厚淳朴的农村孩子形象跃然纸上。“摸”“直”两个动词写出了他那股认真劲儿,只恐自家的豆小亏待了大家。那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是何等兴奋何等热情,倾其所有,与友分享,寥寥几笔便写出了阿发待人真诚、慷慨无私的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特定环境中看似普通平淡的动词,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感受人物内心的想法,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1]。

image.png

  《卖油翁》中“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两个“尔”字看似重复,但置于语境中,各有一番情味。文中写陈尧咨因自己的射箭技术沾沾自喜,还期待着老人的夸奖,得到的一句评价却是“无他,但手熟尔”。“尔”中透露出轻视不屑,这自然触怒了陈尧咨,情形变得剑拔弩张,令文势顿生波澜。第二个“尔”字是面对陈尧咨的咄咄逼人,老人“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高超技艺,从容而沉稳的心态可见一斑。“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你我彼此彼此,我只是手熟罢了,你陈尧咨又何必自矜呢?老人的应答巧妙地给予了回击,告诫陈尧咨不必恃才傲物,射箭也罢,倒油也罢,都不过是熟能生巧,这个“尔”字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尔”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气词,但细品这两个“尔”字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构思的巧妙,不得不佩服欧阳修写人之传神,构思之巧妙,用笔之简练。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领会解读文本的独特趣味,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能够关注这些看似重复的字词,联系语境,从中品味出作者用笔的匠心,获得一种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抓住语句,把握行文

  《窃读记》一文中“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这句话看似平常,但韵味无穷,值得反复品味。与我素不相识的店员如何知道“我”极想看这本书却又没钱买?又如何知道“我”尚未窃读完这本书而此刻又急于看?由此可以想见这些天“我”在这家书店的一举一动都已被这位店员觉察到了,他早已体察到“我”的贫苦与强烈的求知欲。“多留了一天没有卖”说明这本书本可以卖掉,为了让“我”读完,昨天他特意把它收藏了起来,静候“我”来读,免费让“我”读。这一处描写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店员的善良、真诚,他富有同情心且尊重“我”的人格,简单一句话却内涵丰富。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包含多层次的思想情感,其中的“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逝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给人强烈的沧桑感。第一个陈述句表明这些人与“我”离别了,充满了感伤。第二句是陈述了离别的原因,即“我”长大了。第二句是疑问句,而非陈述句,对这一原因产生了怀疑与困惑,即表面看,他们是跟着“我”逝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的,但实际上又并非仅仅如此。这些人究竟为什么会与“我”离别呢?结合小说的前面内容可以看出,离别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人悲剧性的命运。秀贞与小妞儿在寻亲途中不幸被火车压死了,蹲在草地里的人被暗探与巡警抓走了,兰姨娘跟着四眼狗私奔了,宋妈因小栓子的死及小丫头被卖而不得不跟着丈夫回乡。这些大人都有着美好的愿望,但与现实又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些人都曾与“我”玩过,谈笑过,一起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但一系列悲剧又令他们一一悄然离去,这似乎应验了歌词中的那一句“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这也许就是人生本有的悲剧性。为何人世这般凄苦?这个困惑始终缠绕着“我”,引发了“我”的感伤与惆怅。

  三、关注写法,另辟蹊径

  不同的作品因作者的表达习惯不同,对材料裁剪、详略都有自己独到的安排,为什么写这些、舍弃那些,为什么详写这些、略写那些,为什么从这个角度写,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形成独特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背影》第三部分与第一、二部分在写法上有较大差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中略带一些心理描写,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父亲的外形与动作,写法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出作者对这个背影既熟悉又陌生,是因为过去父亲的背影在作者的心中没有留下痕迹。第二部分以叙述为主,很少有心理描写,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平时不曾细致地观察父亲的背影。作者将父亲的背影描写得很细致,表现出父亲因年老而行动不便以及爱子心切。作者看到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和挣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以致流下了眼泪。这眼泪中不仅有感动,还有难以言说的愧疚[2]。

  四、辨别文体,视角阅读

  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阅读文本时,应关注文体特征,梳理出阅读某一类文体的基本思路,掌握读懂一类文体的基本路径与方法,从而形成阅读这一类文体的基本能力。

  第一,记叙文是以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阅读记叙文时要关注叙述的主要内容,同时对于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要特别关注。

  第二,叶圣陶先生曾说:“说明事物特征的判断句可以说是最简单的说明文。”通常来说,说明文就是许多这样形式的话的集合以及引申。因而,在说明文中捕捉说明事物特征的判断句,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把握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阅读议论文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素:作者的思考立场、写作目的、关注的问题、核心观点及内涵、收集的信息、预设的前提、推断的过程以及结论的意义。

  第四,对于小说,此处重点探讨小说阅读的视角转换。美国作家梅仪慈说:“表面上同一样的故事,同一样的事件,叙述角度不同,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所表达的内容含义,可能差别很大。”小说家根据创作需要,采用不同的人称和角度来讲故事,其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以小孩子若瑟夫的视角回忆了少年时代的往事,《范进中举》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孔乙己》用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鲁镇酒店中的人和事,《变色龙》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反复无常。下文以《变色龙》为例,重点阐述小说的视角转换。以奥楚蔑洛夫的视角:今天在广场上遇到一件怪事,一只狗咬破了赫留金的手指。我本来想帮赫留金伸张正义,可因无法确定这条狗的身份,我也只能随机应变。最后终于确认狗是将军哥哥的,我就让厨师带走了小狗并训斥了赫留金。以赫留金的视角:今天太倒霉了,先是被狗咬破了手指,本想找到它的主人多要点赔偿,正好遇到奥楚蔑洛夫警官。他一会儿说帮我,一会儿又帮狗。最后,将军家厨师说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警官就让厨师把狗带走了,还狠狠地威胁了我。以围观群众的视角:今天广场上发生了一件事,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了狗咬人的案件。被咬的赫留金想要赔偿,奥楚蔑洛夫本来是要帮赫留金的,但是随着对狗主人身份猜测的变化,警官的态度也左右摇摆、不断变化。最后将军家厨师确定狗是将军哥哥的,警官让厨师带走了小狗,还说要收拾赫留金。以小狗的视角:今天我咬破了赫留金的手指,被他抓住,说要找我的主人赔偿。一个警察来处理这件事,周围的人一会儿说我的主人是将军,一会儿又说不是,警察一会儿骂我,一会儿又夸我。最后一个厨师说我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我就跟着他走了。显然,第一人称讲述真实自然,可以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的代入感。第三人称的使用能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时比较自由灵活。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转换角度进行再创作,不失为一种有趣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转换视角讲述故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整合零星的信息,形成整体的故事脉络,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文本,聚焦主人公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image.png

  第五,阅读诗歌应关注诗歌的音韵,体会陌生化的凝练,并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剖析诗歌跳跃性的结构,感受意象、意境和意蕴。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有其独特的魅力。深化体式认知才能读出其特殊的风味,因而要从文本本身出发,从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中找准解读诗歌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联想想象、关联比读,一手牵物象,一手抓意象,在二者的关联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五、找茬阅读,感悟表达

  文本毕竟是个性化的表达,作者情感流淌自然之处难免会有个性化的痕迹。但文本阅读又是学生学习的规范,如果能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甚至找茬改正,有时也是一种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式。

  如《你一定会听见的》第七自然段,“当山间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这句话可以删去,以便第一至七自然段描述的声音之间形成一个递进关系,从自然逐步贴近读者的生活。第九段的叙述人称不妨都改为“你”,可以将其与第一到八自然段归集在一起,这样读起来内容衔接更紧凑,文气更顺畅。

  总之,文本解读方法多种多样,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利用好文本,不曲解文本,不穿凿附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传授学生解读文本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独特的文字之美,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曹刚.课文可以这样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