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研究论文

2024-06-04 11:46:1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作业属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与时俱进,精心设计与创新作业内容及形式,同时满足“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文章分析“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摘要】作业属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与时俱进,精心设计与创新作业内容及形式,同时满足“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文章分析“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作业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为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综合素养。初中地理教师应基于“双减”政策,摆脱书面作业的局限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身心发展特征巧妙设计作业,不断丰富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促使学生对地理作业产生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一、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设计作业时,首先要严格控制作业的数量,以免给学生带来过大的作业压力,同时还要保证作业的质量,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作业,将作业分为基础型与选做型两个层次,通过控制作业数量与难易程度突出层次性,使学生根据个人能力自主选择作业,实现能力提升[1]。
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判读气温曲线图与等温线模式图,结合气温曲线图判别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趋势及特点,同时对比分析陆地和海洋、南北半球的年气温的差异,借助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来分析和描述等温线模式图的分布特点,根据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说明影响因素。教师可据此设计层次性作业,基础型作业如下:根据气温资料画出相应的气温曲线图,描述气温随着时间变化的特点,且完成与之对应的练习题,掌握测定气温的方法,明确气温日变化与年变化的含义和规律;选做型作业如下: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情况,并上网查询本地气温资料,为本地绘制一幅气温变化示意图,自主组织语言描述气温变化情况。这样的作业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紧密联系,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其结合个人实际学习情况自主完成相应的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符合身心发展规律
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其观察、比较、分析与归纳等能力均有所发展,思维意识也慢慢地由感性阶段过渡至理性阶段。在“双减”背景下,作业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同生活接轨,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活化作业,增强地理教学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以“日本”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我国的海上邻国——日本,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与范围,知道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气候特征,掌握日本的位置特征、首都、主要城市、重要工业区与海港的分布情况,探究日本的代表性产业以及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了解中日贸易情况。对此,教师可以教材知识为前提,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思路,绘制一幅有关中国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点、重要产业分布位置、主要城市和港口等内容,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着重分析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探讨我国可以学习与借鉴的经验,使其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理解“科教兴国”这一重大策略的意义。通过完成这一作业,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进一步产生地理学习兴趣,了解地理学科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培养学生爱好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对身边的一些新鲜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设计作业时需要考虑初中生的性格特点,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2]。
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即自转与公转的定义、周期与方向等知识,知道地球公转会引起昼夜长短变化与四季交替,记住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以及五带的名称和划分范围。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尝试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将一个亮着的灯泡视作“太阳”,演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找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节地球公转所到的位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同地球公转之间的内在联系,绘制出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用自制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作业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够驱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与绘图的过程中巩固有关地球的运动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产生的影响、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情况以及四季交替变换等知识,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设计研究性作业,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初中地理教师应突破教材的限制,将主要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研究性作业,引导他们关注周边生活环境,及时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殊价值。
以“中国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说出全球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知道我国水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面临的水资源问题,通过图表、数据等资料感知水资源紧张的现状,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对此,教师可设计研究性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或水库等,并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包括储存和使用情况、短缺问题、污染问题等,同时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保护水资源与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同时树立危机意识,积极参与节约与保护水资源的活动,实现思想品质的提升。
五、设计自主性作业,深入研究综合主题
自主性作业即学生对作业内容、形式、数量与评改等环节拥有自主权的一类作业,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自主性作业,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地理综合主题,锻炼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热点设计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研究,从而提升其各项能力[3]。
以“西北地区”的教学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根据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位置和主要地形区,重点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干旱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与变化规律,分析西北地区在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情况与生活特色,形成因地制宜的思想观念。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自主画出一幅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图,利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主要河流、降水量分布情况、地形区与地形特征等。这是典型的综合主题类作业,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和完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由此深入理解这节课的核心知识。
六、设计考察类作业,深化学习体验
高质量的考察类作业可以让学生摆脱教材的禁锢,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知识体系,而是由实际观测数据切入,更好地完善地理知识体系,深化地理认知。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计考察类作业,引领学生观察与体验真实存在的地理现象,深度了解地理事物及地方特色文化,以此深化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地调查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以“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设计考察类作业,根据教材知识与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考察地点,如农村、城市与自然保护区等,目的是让学生深度了解与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变化。同时,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制定考查方案,包括目的、路线与任务等,保证可行性与安全性。在实际考察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校门,来到既定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与整理数据,使其通过观察水库、湖泊、河流、山地等自然地理景观,采集土壤、水质与植被等数据,了解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与变化过程,根据得到的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然后同学之间相互分享。通过设计实地考察类作业,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亲身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变化规律,使其深度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实地考察、动手操作与收集数据的能力,深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
七、设计实践性作业,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并非纯粹应对考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业练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是由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为更好地设计初中地理作业,教师应积极创新作业形式,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性作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家庭、社区和大自然中,使其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以“中国地理四大区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区域,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情况、风土人情等写一篇导游词,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云游览”。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出精美的微课或PPT。当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作业,扮演“小导游”的角色,根据自己所写的导游词进行解说,教师与其他同学现场点评,并录制视频共享至班级群中,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既可以减轻作业的枯燥感与乏味感,又能够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高度重视作业设计这一环节,结合地理学科特征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摆脱书面作业的束缚,使作业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维杰.浅谈“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的创新设计[J].新智慧,2023(11).
[2]杨剑蕊.“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的优化设计[J].求知导刊,2023(23).
[3]郝玉玺.“双减”政策下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