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论文

2024-06-04 11:26:10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使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推动教学改革深化。文章介绍“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基于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以《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为例,立足解读文本、搭建支架、设计问题、巧用评价四个环节,探究“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使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推动教学改革深化。文章介绍“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基于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以《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为例,立足解读文本、搭建支架、设计问题、巧用评价四个环节,探究“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改变常规的阅读教学、评价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堂评价为导向,利用评价引导学生阅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即保证教学、学习、评价的一致性,实现育人目标。教师需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温度,助力学生积累语言运用经验,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应从阅读目标设计入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同时利用评价引领学生阅读,设计合适的语文实践活动,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进程。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评价的整体性,旨在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的统一,推动教学、学习和评价的融合,从而通过评价引领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教师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要求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实际学情将教学、学习和评价结合起来[1]。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有效阅读课堂的构建
有效的阅读课堂能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评”一体化可以促进有效阅读课堂的构建,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保持一致。实行“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与评价脱节、评价与学习分离等问题,从而实现构建有效阅读课堂的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撑。
(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当前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指的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理解文本意义的能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和语文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夯实他们的语言基础,引导学生及时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评价指引学生阅读,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方向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明确语文学习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降低阅读的盲目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能让学生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使其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进而明确语文学习方向[2]。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目标并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阅读策略,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意识,显著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深化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教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不断革新评价标准,科学选择并合理使用评价工具,提高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教师通过评价革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可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我们奇妙的世界》课文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一篇精读课文,其通过描绘天空和大地的奇妙之处,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之情。阅读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自然界之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四、“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就应该以课堂为载体,以阅读评价为导向,引领学生参考评价标准进行阅读、学习,感受文本的内涵,学习语言知识,积累阅读经验。《我们奇妙的世界》以“世界很奇妙”揭示主题,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入手进行描写,对云彩、太阳、月亮、星星、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事物进行具体描绘,通过对奇妙的事物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课文解读入手,明确阅读目标,让学生形成对课文结构的认识,了解作者抒发的真实情感。下面从解读文本、搭建支架、设计问题、巧用评价四个方面入手,细致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解读文本,确定“教—学—评”一体化目标
清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通过解读文本,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或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顺利推进阅读教学,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3]。对此,教师应通过解读文本内容,初步确定教学方向。
《我们奇妙的世界》从分别从天空的奇妙景象和大地的奇妙景象两方面入手,具体描写景象的奇妙之处,课文中有关世界奇妙的每个方面都有总起句且结构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研究文本,解读关键的句子,精准定位“教—学—评”一体化阅读目标。具体目标如下: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阐述作者写天空和大地的具体方面,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课文重点词句、图片中寻找富含思想感情的句子,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解释“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事物变化过程并表现其奇妙的特点。以上目标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明确的指引,引发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主题写作的期待,由此确定“教—学—评”一体化目标,助力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
(二)搭建支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明确目标后,教师要选择适当的策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学习、评价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目标实现。学习支架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多种资源,具有引导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在阅读教学中搭建支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从阅读教学重点出发,设计情境和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在情境中深化阅读理解,通过完成实践活动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支架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待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要及时撤去支架,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中,作者描述了天体的美丽和神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变幻。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搭建学习支架,设计以下情境:你作为一名天文学家,需要在夜晚观看天上的星星,在白天观察云彩。有一天,你恰巧阅读了《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文章,发现文中提及的内容与天文现象有相似之处。你会选择哪些方式进行总结并让读者通过你的文章了解有趣的天文现象?
作者在描写天空的奇妙景象时,通过描绘云彩、太阳、月亮、星星等事物,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喜爱。在描写大地的奇妙景象时,作者分别描绘了山川、河流、森林、草原。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以下实践任务。
任务1:阅读课文中有关大地的描述,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任务2:仿照文中的句子,借鉴作者的方法,展现大地景色的奇妙。
教师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探究,能依托有趣的情境和实践任务,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由此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目标。在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时,教师可以撤去学习支架,让学生通过口述观点、自主写作等方式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设计问题,衔接教学、学习、评价环节
问题能引发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也是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围绕课文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阅读理解水平。教师要将问题设计与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联系起来,让问题成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助推剂。如此一来,教师便能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同时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指引学生高效地学习。
《我们奇妙的世界》在末尾对世界上奇妙的事物进行了二次总结,升华了主题,也引发了学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课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你能否举例说明?如果你有机会向作者提问,你想问哪些问题?”在以上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够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主动探索,通过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文章是对大自然、世界上的美好事物进行赞颂。此外,课文条理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结构进行提问:“能否根据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写作方式?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作者对世界的赞美?首尾呼应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其进行评价,指出其在理解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目标,强化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四)巧用评价,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进程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点评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开展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5]。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实施教学评价,能衔接不同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效率。新课标提倡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巧用评价,把握评价尺度,鼓励学生内化评价标准,参与评价活动,增强自主反思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评价成效,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进程。
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练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先出示写作提示: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美好事物。评价指标如下:其一,围绕特定事物进行写作,用一句话把事物写清楚;其二,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将事物写清楚;其三,展开联想、想象,呈现事物的美。以上评价标准设计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能够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反思意识,由此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格局。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导学生解读文本,为他们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巧用评价衔接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成果。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重视评价的作用,以“教—学—评”一体化目标为指引,通过科学的任务设计以及学习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用问题、任务等载体衔接教学、学习、评价环节,积极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进程,构建高质量阅读课堂,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2(35).
[2]郭挺秋.“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2(28).
[3]方金辉.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以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2(9).
[4]陈硕.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
[5]韩旭.“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新读写,2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