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活教育”思想在中班班本课程活动中的实践论文

“活教育”思想在中班班本课程活动中的实践论文

5

2024-06-04 11:16:40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中所阐述的中班班本课程活动——元旦迎新会,就是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进行的一次实践,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进步”。

  【摘要】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中所阐述的中班班本课程活动——元旦迎新会,就是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进行的一次实践,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进步”。

  【关键词】“活教育”思想;中班幼儿;班本课程

  为了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有效地开展中班班本课程活动,笔者在前期阅读了陈鹤琴先生的大量教育论著,并和其他教师进行了探讨交流,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一步步地进行教育实践。

  一、对“活教育”思想的理解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创者,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儿童教育界的圣人”。他所提出的幼儿教育理论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还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盏指示明灯[1]。“活教育”思想围绕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何教”“教什么”和“如何教”,并以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进行了创造性回答,对于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为何教

  陈鹤琴先生认为,“活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是指让幼儿成为真正的人,具备独立的人格,热爱人类和真理,以“世界一家”的理想作为最终目标。

  “做中国人”是指让幼儿以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并且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同胞,愿意为国家的发展而奋斗。

  “做现代中国人”是指让幼儿拥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和服务的精神。1948年,陈鹤琴先生又增加了“让幼儿具有世界的眼光”这一观点,体现了时代性、现代性和世界性。笔者的理解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健全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健全的身体,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满足不了,谈何创造自己的价值;建设的能力是要让幼儿多动手做,在训练动手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建设能力;创造的能力是指多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创造的兴趣;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让幼儿从小培养合作精神,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服务的精神就是要培养幼儿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样才能成长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而“让幼儿具有世界的眼光”简单来说就是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将眼光放长远,做一个“世界人”。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教什么

  陈鹤琴先生认为,“活教育”的课程是来源于大自然和大社会的,是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追求幼儿的完整生活,可以细分为五项,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但这五项又是一个整体,并具有主题性和开放性,犹如人的五根手指,因此也被称为“五指活动”。笔者的理解是,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应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如通过观察和照护自然角的动植物获得种植等经验,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通过勇敢尝试骑单车获取控制身体平衡、单车方向的经验,学会骑单车的本领;通过和同伴一起完成某项任务获取社会交往经验,感受合作的乐趣等。

  (三)“活教育”的方法论——如何教

  受到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做”,让幼儿不断地进行实践,应重视并强调幼儿直接经验的积累,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据此还提出了学习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检讨,并在不断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17条教学原则,即“幼儿应当作自己能够做的;幼儿应当想自己能够想的;怎样做,就应当怎样教;鼓励幼儿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倡导积极的鼓励,反对消极的制裁;灵活使用自然与社会这一‘活教材’;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以比赛促效率;倡导积极的暗示,反对消极的命令;运用替代的教学方法;强调环境的教育价值;倡导分组的合作学习;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方法;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借鉴;引导幼儿之间互帮互助;帮助幼儿学会精密的观察”[2]。

  二、对“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实践的缘起

  2021年的冬天,笔者在执教中五班“冬爷爷的礼物”这一主题课程时,幼儿通过社会活动“新年真快乐”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1月1日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个活动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为了迎接新年,太阳用阳光给新年做衣服、白云扮鬼脸逗新年笑、溪流唱歌给新年听、微风和花儿跳舞给新年看……幼儿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也纷纷对迎接新年进行了畅想,如有的幼儿想挂大红灯笼来迎新年,有的幼儿想穿上漂亮的裙子来迎新年,有的幼儿想唱歌跳舞来迎新年。有幼儿提议:“不如我们办个迎新会吧!”笔者想:“是啊,办迎新会的话,幼儿的这些想法就都能实现了。”

  但在中班办一场迎新会并不容易,因为参与的幼儿人数较多,所以采用传统的方式办此类活动会有一些弊端。如“教师中心倾向”现象严重,容易忽略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幼儿多方面的探究欲望;活动的目的性过于明显,为了办好这场迎新会,重复地排练容易使幼儿产生乏味烦躁的情绪;容易忽略活动本身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最终成为一场迎合成人品味、注重欣赏性的表演活动。

  因此,为了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重视活动本身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笔者尝试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应用于此次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它同时成为一场班本课程活动。

image.png

  (二)实践的过程

  本次中班班本课程活动的核心是“如何办”,对应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方法论“如何教”,因此笔者用“活教育”方法论中的10个原则来具体实践。

  原则一: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场迎新会中有哪些是幼儿可以自己做的呢?首先是讨论,幼儿可以自己讨论想要如何办迎新会。中五班的幼儿在观看了其他幼儿园的元旦迎新会后有了很多想法,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如好看的节目和漂亮的会场。接着,幼儿要做的就是准备好看的节目、搭建漂亮的会场。好看的节目中涉及“我想表演什么节目”“怎样让节目表演得更好看”“节目顺序怎么排”“主持人谁来做”等问题;漂亮的会场中涉及“将哪里布置成迎新会会场”“会场上可以装饰些什么”“装饰物哪里来”等问题。幼儿需要一一解决以上问题。最后,幼儿通过解决上述问题获得了能用好听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利用道具进行动作表演、能够沿轮廓剪纸、能够用简单的图形纹样大胆地装饰彩带等关键经验。

  原则二:凡是幼儿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这场迎新会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如“需要准备什么”“我表演什么节目”“为了让节目更好看还需要什么”“迎新会在哪里开”“会场装饰些什么”等,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如在思考“迎新会去哪里开”这一问题时,有的幼儿想在班级办、有的幼儿想在操场办、有的幼儿想在小厨房办、有的幼儿想在小剧场办,但通过讨论可以发现:班级太小了,而且有很多东西,表演的时候演员们站不下,还可能碰到旁边的东西;操场虽然空间很大,但是如果下雨了怎么办,而且灯笼、彩旗挂在哪里呢;在小厨房的话,里面有锅、刀、微波炉等,非常危险;小剧场空间大、东西少、不怕下雨,还能挂灯笼和彩旗,所以在小剧场办最合适。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踊跃,陶醉其中,乐此不疲。

  原则三:要幼儿怎样做,就应当教幼儿怎样学。

  笔者希望幼儿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办一场迎新会,可是幼儿并没有经验,该怎么教呢?于是,笔者将大社会作为幼儿的“活教材”,播放了很多别的幼儿园的元旦迎新会视频,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了“办迎新会需要什么”的经验。又如,幼儿想用鞭炮、灯笼、福字、窗花、彩旗等布置会场,笔者想让幼儿自己来制作这些装饰物。于是,笔者用简单的材料、简单的方法为幼儿进行了演示,并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这样幼儿既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又学会了很多艺术技能。

image.png

  原则四:鼓励幼儿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幼儿的世界是幼儿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让幼儿自主办迎新会的整个过程中,幼儿都在发现自己的世界,发现“我心中的迎新会需要准备什么”“我心中好看的节目需要怎么表演”“我心中漂亮的会场需要怎么布置”“原来小小的我们也能办一场大大的活动”。

  原则五:多积极的鼓励,少消极的制裁。

  在准备迎新会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排练时不记得歌词、唱歌声音小、动作不熟练等。陈鹤琴认为,如果这时教师消极地制裁他们,批评他们态度不认真等,只会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挫败感,让他们更加不敢表演。因此,笔者经常性地鼓励幼儿,鼓励幼儿这次的表演比上一次有进步,鼓励幼儿再回家练练会更好等。在笔者的鼓励下,幼儿都没有放弃,更加勤奋地练习自己的节目,最后的表演非常精彩。

  原则六:灵活使用自然与社会这一“活教材”。

  在本次活动中,笔者使用最多的就是社会这一“活教材”。因为关于办迎新会并没有具体的教材书本做参考,教师和幼儿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网络上的迎新会视频却可以成为生动的教材,幼儿通过观看迎新会视频,知道了此次活动还需要主持人和节目单,表演节目时如果有道具和队形等会使节目更好看。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让幼儿通过比较发现异同,继而进行学习。如笔者通过播放一段有队形的节目表演,让幼儿发现有队形会使得节目看起来更加整齐和有气势。又如笔者通过让两名小主持人候选者同时背一段主持词,让幼儿发现声音响亮、语言清晰地报幕更动听等。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制作布置会场的装饰物时,幼儿发现,此次活动需要大量的纸质鞭炮和彩旗。在所有幼儿都会制作鞭炮和彩旗的前提下,笔者组织了一场“巧巧手”的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做的鞭炮和彩旗最多。最后,在有趣、紧张、刺激的比赛氛围中,幼儿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就把会场需要的几百个鞭炮和几十张彩旗做完了,效率非常高。

  原则九:多引导,少命令。

  在选择自己想要表演的节目时,出现了个别幼儿不敢上台表演、不想选择节目的情况。如果教师命令幼儿必须表演节目,只会让他们产生排斥的心理。于是,笔者积极暗示那些幼儿发现台上的同伴是多么神气、有些节目的难度并不大、上台表演会使父母开心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班级里最害羞的小朋友也勇敢地站上了舞台。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在此次活动中,有的幼儿想要成为主角,有的幼儿想要成为主持人,还有的幼儿想要成为观众。于是,笔者便用彩排、主持人竞选等方式进行替代,满足他们的愿望,以此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人格。

  综上所述,通过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实践,此次迎新会不再仅仅是教师的事,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舞台。从活动的准备到实施,师生携手全力以赴,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使得幼儿成为了“现代中国人”。这样的实践不仅满足了幼儿的需要,也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更好地倾听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让迎新会变得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洋.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21(12)

  [2]李超.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教育文汇,2020(11)